(共32张PPT)
有很多经典的诗词,都是在诗人最不幸的时候创作出来的,如陈子昂官场失意后写出的“念天地之悠悠”,岳飞被诬陷时向天长叹“潇潇雨歇,凭栏处”。诗人的不幸令人扼腕同情,然而诗人的不幸却造就了中国诗歌的繁荣灿烂,使后人如此幸运地看到了他们留下的千古绝句。一代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里完成“东坡突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唱。
课堂导语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
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其他便都“余词尽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
方方《喜欢苏东坡(节选)》
旷
世
奇
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lěi
]、晁补之
苏轼生平
21岁中进士
43岁,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45岁,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7岁,写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次贬谪
1、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东坡还朝、外任。(1085~1093)
2、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3、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并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既积极进取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苏
轼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
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助
读
平
台
周瑜——名副其实的国士无双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明察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后随周瑜猝死,东吴的王图霸业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揭示该词所写的是词人游览赤壁,追念古人。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苏轼只是借题发挥。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苏轼早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抑。1079
年,曾因写诗讽刺新法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
问题
本文是如何塑造周瑜这一人物形象的
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1)以美人衬英雄,更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2)因被信任而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3)以英雄衬英雄
雄姿英发
风流儒雅
才华横溢
指挥若定
周瑜形象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风流人物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还有一个反衬
怀古
伤己
周
郎
三十四岁
春风得意
刚柔相济
文武双全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
苏
轼
四十七岁
待罪黄州
刚正有余
文弱书生
壮志难酬
年老无为
周瑜
苏轼
年龄:
34
47
婚姻:美女相伴
屡遭不幸
外表: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品
析
鉴
赏
反衬
借怀古来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问题
本词的豪放表现在哪里?
①景物描写烘托豪放: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的描写,呈现出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气魄。
②周瑜形象的豪放:选取了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指挥才能卓越三个方面,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立奇功的英雄身上,正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
③情感的豪放:生不逢时,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仰望古人。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道遥吧,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豪放旷达。
欣赏美景,品味语言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了赤壁美景,请赏析该句的艺术特色。
答案 (1)用词精当。“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
(2)妙用比喻。“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
(3)角度多变,富有层次,画面感强。这三句,有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涛声。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似乎都在向后代显示当时的威烈,诉说当年“英雄人物”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答案
“穿”——写出石壁的陡峭;
“惊”——写出水势的汹涌;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雪”——写出水色的纯白。
以上几词,从形声色的角度,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描绘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
主问题思考
1.本词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案
Ⅱ
深读——重点探究
答案 本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历来为人们称道
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2.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答案
此句点明题意,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此两句,承上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品
析
鉴
赏
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阕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遥想公瑾当年”到“强虏灰飞烟灭”)描写周瑜的形象。
第二层(从“古国神游”到“一樽还酹江月”)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课
文
讲
析
课文结构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咏赤壁
怀周瑜
感人生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写景
抒怀
江山如画
人生如梦
Ⅰ
通读——整体感知
下面是本词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答案
临古地
思古人
抒己志
本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
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功业无成的形象。
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
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思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