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好玩--反弹高度》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名
《数学好玩——反弹高度》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章节
数学好玩
学时
1课时
年级
六年级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实践活动,合理选择测量方法,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学习实验中的应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测量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经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的过程,以平板电脑为辅助,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获得测量活动的实际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与他人分工合作,增强合作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反弹高度》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80至82页,有关数学好玩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篮球,乒乓球从高处落地后,都会反弹这一自然现象中引发思考,探索一些实践问题。如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哪种球会反弹高一些,各自的反弹高度是多少,并运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索。
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经历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即“从头到尾”思考问题。从明确活动任务到设计实验方案,再到动手实验,最后交流反思,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百分数的相关知识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推动学生分析反弹高度背后蕴含的球的弹性的相关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根据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经历实验研究的全过程,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通过实验操作获得有效的数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一定价值的结论。
解决措施:
利用电子表格,现场汇总所有小组的反弹数据。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用数据说话,获得一定价值的结论。
2、在操作中反弹高度不好捕捉。借助平板电脑,用连续拍照的方式捕捉、定格反弹的瞬间,再通过看照片,找到反弹的最高点,读数记录。让学生感受数学结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示范用的篮球和乒乓球。
学具:10个平板电脑、10个篮球和乒乓球,10把两米长的自制直尺,实验报告单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活动一:观察现象,引发问题。
观察反弹现象,了解什么是反弹。
师在桌面拨动篮球和乒乓球,让它们自由落下。
1、引导学生观察反弹现象。
2、初步了解反弹现象。
1、观察反弹现象。
2、了解什么是反弹。
1、观察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百度查新,了解什么是反弹。让学生知道一些科学知识。
活动二:
设计活动,明确任务。
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如何开展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明确任务、分工、步骤。
猜测哪种球反弹高。
设想实验方案。
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经历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即“从头到尾”思考问题:明确活动任务——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交流反思。
活动三:
初试实验,调整方案
第一次试操作,及时反思,调整实验方案。
(室外进行)
引导学生在试操作两次篮球的基础上,补充调整最初的设想。
小组内尝试操作两次篮球。
补充调整最初的设想。
试操作两次篮球后,补充调整最初的设想,为正式实验作准备。让学生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四:
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第二次操作,正式实验。记录数据。(室外进行)
预设1-8组做下落高度为1.5米的乒乓球和篮球的反弹实验,剩下的两个小组做下落高度为2米的乒乓球和篮球的反弹实验。
利用平板电脑连续拍照,比较准确的定格反弹的瞬间。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意在引导学生从实验中的收获以及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交流反思。引导学生经历动手实验的真实具体的完成任务过程,体验开展实验的方法。促进学生积累实验活动的经验。
活动五:
交流 汇报,数据分析。
对实验的数据进行数学处理,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
收集每组实验报告单拍照上传的结果。
引导交流三个下落高度为1.5米的小组的实验数据及结果。(预设有一个组是乒乓球的反弹高)
分析影响反弹高度的因素。
汇总下落高度为1.5米的小组的实验数据并分析。
猜测下落高度为2米的反弹情况。
6、汇总下落高度为2米的小组的实验数据并验证猜测。得出实验结论①:在通常情况下,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篮球的反弹高度>乒乓球的反弹高度。
7、对比分析下落高度为2米和1.5米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②下落高度越高,反弹也越高。
1、计算平均数后,拍照上传并交流。
2、分析影响反弹高度的因素。
3、汇总下落高度为1.5米的小组的实验数据并分析。
4、猜测下落高度为2米反弹情况,小组内交流,使用反馈器,呈现猜测结果。
5、汇总下落高度为2米的小组的实验数据,验证猜测并得出实验结论①。
6、对比分析下落高度为2米和1.5米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②。
意在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数据的角度进行交流反思,得出结论。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活动六:
应用数据,解决问题。
应用数据,判定小组用球是否为比赛用球。
引导学生了解比赛用球要求。
交流判定小组篮球是否为比赛用球的方法。
小组内利用平板计算器算出比赛用球的弹性范围和实验操作用的篮球的弹性度,做出判断,全班汇报。
了解比赛用球的要求。
全班交流判定小组用球是否为比赛用球的方法。
3、小组内利用平板计算器算出比赛用球的弹性范围及本组实验操作用的篮球的弹性度,并判断其是否为比赛用球。
4、全班汇报判定情况。
1、意在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实验中获取的知识和方法、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了解球的弹性的一些科学知识。
活动七:评价反思,交流收获
总结、延伸
评价反思,交流收获。
谈收获感受。
提出相关的新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并尝试自己去解决。
教学实录(片断节选)
〖活动三和活动四的主要环节〗: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师:正式实验之前,先试着操作两次篮球。请四人小组的组长带上数学书和笔袋,带领组员到教室外根据组号找到指定的位置,试操作两次篮球。看看刚才的设想哪些可行,哪些需要调整?开始。
生:室外试操作两次篮球。
师:好了,请孩子们围过来。(学生围成扇形,可以坐下也可以蹲下)根据刚才操作的经验补充调整最初的设想。
生:落球高度为1米5,应该补充一下,是球的底部在1米5,还是球的顶端在1米5。
师:的确,老师观察到有的小组以球的下沿为标准确定高度。有的小组以球的顶部为标准确定高度。(拿一个篮球边示范边说)其实所谓的同一高度是将球心的位置放在指定高度。但是球心的位置不好确定也不方便观察,所以我们就统一以球下沿的高度为标准。请落球人员多加注意。好了,还有补充吗?
生:不要让球太靠近直尺,否则会影响它下落的轨道。
师:对,不施加外力,垂直下落。
生:球弹起来后,眼睛不好捕捉最高高度,可以用一个物体迅速插过去,再观察。
师:的确,一瞬间的高度不好捕捉。这就需要观察、测量和记录人员一起来做这件事情。眼睛要亮,手脚要快,找到反弹的最高点,迅速用手、直尺或数学书比靠过去,测量高度,记录下来,再快速地进行下次实验。刚才哪些小组是这样做的?还真不少。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还是把不准。
师:其他小组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比靠过去,有误差,手掌有厚度,总体来说还是不太准。对,这是说着容易,做着难。为此专门为每个小组配备了一个平板电脑,用连续拍照的方式捕捉、定格反弹的瞬间,再通过看照片,读数记录。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我刚才还看到,有同学是站着观察的,有同学是蹲下来观察的,你怎么看?
生:统一观察的角度。
师:观察角度要平视,不要斜视,读数才更准。请1-8组做下落高度为1.5米的实验,剩下的小组做下落高度为2米的实验。特别提醒乒乓球和篮球的反弹实验都要做。请组长领实验报告单和平板电脑,带领组员开始实验。
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师:实验完毕的小组回教室,利用平板电脑算出平均数,写出实验结论,再拍照上传。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因为球的反弹高度实验,干扰因素较多,实验前的准备尤其重要。因此在明确活动任务后,再安排尝试实验环节,学生通过试玩,具体感受到如何分工合理,应该如何收集数据,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等。在排除干扰之后,学生对最初设计的方案进行调整,再开始正式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参与实验操作,人人有探索实践的机会。小组成员之间不仅有明确分工,又有通力合作。通过参与获取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累提升丰富有效的操作经验。
〖活动五主要环节〗:交流汇报,整理分析。
师:每个组都有测量的结果了。哪个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是第3小组,球的下落高度是150厘米,篮球5次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96.2厘米,乒乓球5次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77厘米。我们组的实验结论是篮球的反弹高度高。
师:还有吗?
生:我们是第5小组,球的下落高度是150厘米,篮球5次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93厘米,乒乓球5次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78厘米。我们组的实验结论是篮球的反弹高度高。
师:再请一个小组。
生:我们是第7小组,球的下落高度是150厘米,篮球5次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73厘米,乒乓球5次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84厘米。我们组的实验结论是乒乓球的反弹高度高。
师:交流了三个组了,下落高度都是1.5米,但有的小组是篮球反弹高,有的小组是乒乓球反弹高?你们猜猜这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啊?
生:气不足。
师:也就是说充气是否充足就是影响反弹高度的一个因素。把孩子们的想法记录下来。板书:影响因素:充气是否充足。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反弹的高度?
生:会有一些阻力。
师:孩子们都有这样的生活常识。乒乓球和篮球在空气中作运动,就会受到空气的阻力。板书:空气的阻力。还有吗?
生:我认为材质也影响了球的反弹高度。
师:有些篮球抱着就要重一些,有些抱着就轻一些。看来材质也是影响反弹的因素。板书:材质。
师:正是有这么多影响反弹的因素,所以在实验次数少的情况下,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如果实验次数足够多,就像现在我们可以把8个下落高度为1.5米的小组的数据汇总起来,想一想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生:思考并举手。
师: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想法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请下落高度为1.5米的8个小组依次报出两种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请一名学生在电脑中录入数据,师在黑板上画表格。
生:第1组,篮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厘米,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厘米。第1组,篮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95厘米,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83厘米。
生:第2组,篮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97.8厘米,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80.4厘米。
师:我们的实验不太精准的,想想这个结果还需要保留一位小数吗?取整即可。
生:第3组,篮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96厘米,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77厘米。
生:第4组,篮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103厘米,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77厘米。
生:第5组,篮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93厘米,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78厘米。
生:第6组,篮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102厘米,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75厘米。
生:第7组,篮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73厘米,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84厘米。
生:第8组,篮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104厘米,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91厘米。师:看数据,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生:篮球的反弹高度比乒乓球的反弹高度要高。
师:如果实验次数足够多,就像现在把这个组的数据汇入8个组的数据中,这一组的数据只是实验中出现的特例,我们的结论依然是篮球的反弹高度高。虽然8个小组实验后得到的结论不完全相同,但是都有道理。通过实验和数据汇总,更有价值的是让我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影响反弹的诸多因素。再来看下落高度为2米的情况,没做实验的小组根据刚才的分析,猜想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呢?1篮球反弹高,2乒乓球反弹高。请选择。
生:小组内利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师:绝大部分小组猜想的都是篮球反弹高。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用数据说话。只报平均数。请一生录入下落高度为2米的情况。
生:第9组,篮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110厘米,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91厘米。
生:第10组,篮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129厘米,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平均数是98厘米。
师:看数据,说结论。
生:篮球反弹高度比乒乓球反弹高度要高一些。
师:用数据说话,我们刚才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相同高度自由落下篮球和乒乓球后,谁反弹高些?
生:篮球。
师:对,在通常情况下,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篮球的反弹高度比乒乓球的反弹高度高一些。板书:篮球的反弹高度>乒乓球的反弹高度
师:观察下落高度为2米的这组数据和刚才呈现的下落高度是150厘米的数据,对比着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下落高度越高,这个物体的反弹高度就越高。
师:这两个组的下落高度不一样,所以反弹高度也不一样,下落高度越高,反弹高度也越高。你们也有这样的发现吗?这是孩子们生活中已具有的常识。今天,第一次用数据来证明了这个道理。板书:下落高度越高,反弹高度也越高。
生:齐说结论:下落高度越高,反弹高度也越高。
师:看来影响反弹的因素还包括了--下落高度。板书:下落高度。
师:实验已经做完了,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实验结论呢?正如孩子们刚才所说的,篮球和乒乓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都有反弹现象,它们的反弹又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篮球的反弹高度比乒乓球的反弹高度高一些。下落高度越高,反弹高度也越高。板书:结论。
【设计意图】: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后,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论。意在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数据的角度进行交流反思,得出结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对比观察各组数据,交流新的发现。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本节课以“未来教育”理念为引领,跨越教室边界,学生室内、室外学习相互交替。学生在小组实践活动中去探索,经历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结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能有效提升基本的观察、操作体验、猜想、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提升数学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建议:对于此类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如果有长短课之分的话,可以设计为长课,达到60分钟,让操作、研究更为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