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1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区域开发。
2、认识东晋士族的特殊社会地位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
西北军阀董卓火烧洛阳,废立皇帝,此后各路诸侯拥兵自立,后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战方:袁军约110000人、曹军约20000人
主要指挥官:曹操、袁绍
伤亡情况:袁军约十万,曹军约八千
战争时间:一年零五个月
参战方:孙刘联军5万,曹军20余万
主要指挥官:曹操、孙权、刘备、周瑜
伤亡情况:曹军“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
1.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220-280年)
三国与西晋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1、三国鼎立
1.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220-280年)
263年司马昭灭蜀汉
266年司马炎建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
司马炎
洛阳
266--316
2.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266-316年)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实力比较表
魏略占上风,蜀汉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
6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3.短命西晋(266-316年)
(1)五胡内迁
鲜卑
匈奴
羌(qiāng)
氐(dī)
羯(jié)
鲜卑
东汉以来,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并非只有这五族,只是他们势力相对大些)
背景: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影响:
①促进江南开发;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
③促进民族融合;
④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
(2)八王之乱(290-306)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相互攻伐。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永嘉之乱),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
八王之乱
晋惠帝司马衷毫无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的斗争,史称“八王之乱”。
王夫之评价: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
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也。
——《晋书》
匈奴刘渊
东晋的士族制度
士族又称世族,指世代把持官位,声名显赫的,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特权的士大夫家族。“士族的发展似乎可以从两方面来推测,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再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这两方面在多数情形下是互为因果的社会循环。所谓士族化‘便是一般原有的强宗大族使子弟读书,因而转变为士族’”。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门阀
政治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
“旧时王谢庭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
,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与马,共天下
(2)
南朝
建业与建康
南京在秦代被称为“秣(mo)陵”,,东汉末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意谓将在此“建帝王之大业”。西晋改“建业”为“建邺(ye)”,西晋末又改“建邺”为“建康”,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
朝代
存在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宋
420—479
刘裕
建康(现称南京)
齐
479—502
萧道成
梁
502—557
萧衍
陈
557—589
陈霸先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北魏
北魏
东
魏
西
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环境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社会环境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1
1
2
2
3
3
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
影响:
(1)有利于江南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3)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奠定基础
(南方开始发展)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南宋
十六国与北朝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1.十六国概况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376年,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
十六国与北朝
3.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
双方:前秦—东晋
地点: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特点:东晋仅以8万军力大胜80余万前秦军。
结果: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原因:内部各族尚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
前秦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
东晋
前秦天王苻坚
东晋主将谢玄
4.北朝(439-581年)
十六国与北朝
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方
南方
东晋(317-420)
十六国
宋
齐
梁
陈
南朝(420-589)
北朝(439-581)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灭
5.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主持改革。
政
治
文化
整顿吏治
行三长制
迁都洛阳
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
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均田制
租调制
说汉话,改汉姓
穿汉服,通汉婚
尊孔子,习汉礼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
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
更近距离的融入汉民族
经济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
经济
军事
文化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措施的推行
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之都,利于争取汉族地主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中的史料《魏书·高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
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
弱了军事力量。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赵翼《廿二史剳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
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
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
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合称为“北朝”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全国统一,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
生活方式上: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少数民族的传统食物蒸馍与烙饼砖画
胡床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采桑)
文化生活上: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1)民族交融的途径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五族内迁。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族民众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出现过几次局部统一局面,在和平时期,各族民众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时期,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⑤战争:各民族政权间的混战,使其统治地盘不断变化,各族民众也不断混杂,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的表现①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交融。②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③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逐渐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民族间的交融。
(3)民族交融的意义①打破了原来的民族布局。②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③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④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课堂总结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