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史学家
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中国学者
余秋雨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
指南针
火药箭
北宋泥活字版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宋代历史初认识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岁币”
“岁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916
960
1005
1038
1069
1115
1125
1127
1141
1206
1260
1271
1279
契丹建国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王安石变法
金朝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绍兴和议
蒙古统一
忽必烈即位
蒙古改国号元
元朝统一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一、防弊之政: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947年,后晋被契丹灭亡,禁军统领刘知远建立后汉。
952年,后汉灭,禁军统领郭威经澶州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后周。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武将势大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君主集权
赵普
宋太祖
行政
军政
财政权
收权
分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地方部队定期更驻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军队
财赋
刑狱
仓库
中央文官
牵制知州
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皇帝
六部
中
央
分
权
集权
削弱相权
增强皇权
皇权加强,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以防权臣篡权。
唐宋有何不同之处?
削弱相权的方式:
唐:决策流程分权
宋:行政、经济、军事三大专业领域分权
分权
抑武
罢宿将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有握兵之重
无发兵之权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材料一: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
——范祖禹《范太史集》
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有何影响?
思考
强化专制集权,维护国家安定;
材料三: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募兵导致军队数量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
朝廷负担沉重,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战斗力低下。
积贫积弱
材料四:将帅和士兵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凝聚力,每遇战斗,各级将领往往议而不决,……自然无法取得胜利。
——林航《北宋兵制的特点及其消极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建议:
小组长
—根据组员特长分配任务。
推动者
—推动讨论深入开展,勇于发言。
书记员
—负责概括、记录讨论内容。
发言人
—负责解说本组观点。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歌
创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造就了北宋文化的繁荣,科技发达,人才辈出的局面。
1、辽占领了燕云十州2、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3、辽军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澶渊之盟”),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为“岁币”。
。
1、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2、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3、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二、新弊涌现: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
——《中华文明地图》
1、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边境长久的和平,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2、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冗兵
冗官
冗费
募兵制
范仲淹(989~1052)
王安石(1021~1086)
(宋仁宗)
庆历新政
(宋神宗)
1069年,熙宁变法
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
看视频,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概况、主要内容、主要目的。
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兵农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富国
强兵
王安石(1021~1086)
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
——《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王安石变法效果如何?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1134年)“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
宋高宗的态度为何发生转变?
材料出自:《宋史·卷二十八》
宋高宗《赐岳飞书》
1142年,宋高宗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
(1137年)命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权湖北、京西宣抚判官,实监其(岳飞)军。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宋高宗即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四、循弊之果:南宋的偏安
与逃跑、求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弟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在抗金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
宋高宗
赵构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中国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邓小南
课堂小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北宋建立
(960年)
军事:边疆压力、募兵过多
政治:强化专制集权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改革
庆历
新政
王安石
变法
南宋偏安
(1127年)
失败
1、(2014·上海卷)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B
2、(2016·江苏卷)“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A
3、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
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C
西夏
辽
北宋
西夏
金
北宋
西夏
辽
南宋
西夏
金
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