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8 10:4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目录
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基本条件,掌握“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知道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核心内容;明晰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和局限性;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课程标准
曙光乍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地覆天翻: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革命未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2
3
1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清末新政内容
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1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前提
核心
保障
1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三民主义?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孙中山“三民主义”题词
(1)进步性
(2)局限性
1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发展: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七十二烈士之墓
徐锡麟
秋瑾
1
3.预备立宪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立宪派三次的请愿
第一次是1909年10月至1910年1月。由江苏咨议局发起,要求一年之内召开国会。被清政府以“国民知识程度不齐”为理由拒绝。
第二次是1910年4月至6月。专门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和“国会期成会”进行联络。并创办机关刊物《国民公报》进行宣传,被清政府以“财政困难、各地受灾、匪徒滋扰”为由拒绝。
第三次是1910年7月至11月。成立“各省咨议局联合会”,通过“速开国会”的提案。资政院成立,通过的第一个议案也是“速开国会”。清廷被迫宣布将召开国会的期限由九年缩短到五年,并立即着手组织内阁。
《钦定宪法大纲》
1
3.预备立宪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清皇族内阁合影
1、武昌起义
背景: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湖北军政府成立,推黎元洪为都督
发展:武昌起义后,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宋教仁起草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主权在民
国民平等
天赋人权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01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02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天,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局限性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材料二:“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局限性
材料四: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五: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③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④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破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局限性: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没能广泛发动群众,也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课堂检测
1.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不改必亡,改则助亡!体现“改则助亡”的历史事件是(  )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C.宣布“铁路国有”
D.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B
2.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B.首次明确提出了反对清朝统治的目标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A
3.1911
年10月15日,上海有报刊登载“京城失守,清帝逃去”“清摄政王昨晚暴卒,清皇太后自缢死”等新闻。这表明(  )
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中华民国业已成立
C.时局突变,舆论混乱
D.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C
4.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  )
A.鸦片战争
B.公车上书
C.清帝退位
D.武昌起义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