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03 08:1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唐山市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1.
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随后,“嫦娥四号”探测器向位于月球同步轨道的“鹊桥”中继卫星发送了月球表面的照片。一天后,“嫦娥四号”探测器释放“玉兔二号”探月车到月面进行考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




A.位于奔月轨道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B.“鹊桥”中继卫星
C.“玉兔二号”探月车
D.月球
(2)“玉兔二号”探月车回传的数据表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特别大。具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③地球大气中具有臭氧层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此次科学考察中的所有探测器和探月车都依靠太阳能帆板提供电力。下列有关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
B.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内部
C.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平均为10年
D.太阳活动只有黑子和耀斑两种方式
2.
2017年9月6日晚,太阳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闪焰”发生于(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2)“闪焰”可能导致地球上(




A.信鸽迷途
B.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C.火山频发
D.各地极光绚烂
3.
2019年7月19日凌晨,位于秘鲁南部莫克瓜省的乌维纳斯火山接连发生2次爆炸性喷发,喷出约5000米高的灰柱。下图分别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火山喷发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
C.②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
4.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五个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时期是②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时期是③
D.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是③
(2)在自然环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 )
A.①代末
B.②代末
C.③代末
D.④代末
(3)地质历史时期的两个重要造煤时期是( )
①太古宙
②古生代后期
③中生代
④新生代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
读下列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四种地貌中,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四种地貌中,因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 )
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②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③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7.
某年12月份北京出现了多次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能见度很低,对北京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雾霾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2)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其原因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8.
下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下图,完成下题。
图示砾石景观常见于大河的( )
A.下游泥滩
B.中游凸岸
C.上游凹岸
D.入口处
9.
有人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客机飞行抓拍图,深色为蓝天,白色为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此刻,客机飞行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2)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加剧( )
A.环境污染
B.全球变暖
C.荒漠化
D.森林破坏
10.
中新社北京2015年11月9日电秋冬之交本是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的季节。但由于同期中国北方陆续进入供暖季,每年此时,中国北方也随之进入“雾霾季”。雾由水汽凝结形成,霾由大量PM2.5等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
A.太阳辐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地面反射
大气辐射
B.太阳辐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二、非选择题
11.
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
(2)图中的天体系统中,包含有地球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较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________。
(3)从运动特征来看,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________,另外,还具有共面性和近圆性。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明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会发生的现象及原因。

12.
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面部分新疆景观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景观的形成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图示景观的形成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
(2)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________有关,其中,雅丹地貌是该种作用力________的结果,沙丘地貌是该种作用力________的结果。根据沙丘的特点可推断出该地的主导风向为________风。

13.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________,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图中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特点是________。
(4)C层中存在________层,太阳活动(耀斑)强烈时,无线电短波通信会受影响。
14.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玻璃温室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球大气对A辐射吸收得________(较少或较多)。B表示________辐射,易被大气中的________和水汽等吸收,使大气增温,因此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C表示________辐射,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玻璃温室示意图,说明玻璃温室冬季能够保温的原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1)C(2)C(3)A
【解答】
(1)“玉兔二号”探月车在月球的表面,是月球的一部分,故不属于天体。
故选C。
(2)①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因此地球面向太阳的一面气温不至于过高,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不至于过低,正确;②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是形成大气层的主要原因,错误;③地球表面气温适宜与地球大气中具有臭氧层关系不大,错误;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是地球表面气温适宜的最主要原因,正确。
故选C。
(3)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A正确;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外部大气层,B错误;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平均为11年,C错误;太阳活动现象较多,主要有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D错误。
故选A。
2.【答案】
(1)B(2)A
【解答】
(1)据材料“太阳耀斑大爆炸”可知为耀斑爆发,耀斑发生于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
故选B。
(2)“闪焰”指太阳耀斑大爆炸,它能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信鸽迷途,故A对;
太阳活动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故B错;
地球上火山爆发是地球内能释放,故C错;
只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故D错。
故选A。
3.【答案】
(1)B(2)C
【解答】
(1)①②③④分别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岩浆来自于地幔,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故选B。
(2)读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②与③的交界处。
故选C。
4.【答案】(1)A(2)D(3)C
(4)C
【解答】
(1)读图可以判断①到⑤代表的地质年代分别是: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年代是古生代,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年代是中生代;铁矿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太古宙,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④是中生代,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造煤时期:一是古生代后期,二是中生代。
故选C。
(4)由所学知识知,古生代后期,两栖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由海洋向陆地扩展。图中③时期为古生代,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答案】
(1)D(2)C
【解答】
(1)由图可知,①景观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②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③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地貌,④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
故选D。
(2)①景观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②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③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地貌,④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③④属于侵蚀地貌。
故选C。
6.【答案】D
【解答】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①正确;空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②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③正确;二氧化碳是分子,不是元素,④错误。
故选D。
7.【答案】
(1)C(2)D
【解答】
(1)雾霾天气,空气中含大量的尘埃和颗粒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得太阳光不断被反射,地面得到的太阳光少。
故选C。
(2)深秋初冬时节,该地区多晴天,晴好天气多利于沙尘产生,大气中尘埃物质多,成为水汽凝结的凝结核;且晴天时,昼夜温差较大,易于水汽的凝结,形成大雾。
故选D。
8.【答案】B
【解答】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示砾石景观属于颗粒较大的沉积物景观,常见于流速较快的大河中游凸岸,凸岸是沉积岸,可能有砾石沉积形成,故B项正确。
故选B。
9.【答案】(1)A(2)B
【解答】
(1)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等出现在对流层中,据材料深色为蓝天,白色为云,说明客机飞行在对流层。
故选A。
(2)二氧化碳增加会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故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加剧全球变暖。
故选B。
10.【答案】B
【解答】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的削弱作用、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1)金星,火星
(2)太阳系,地月系,太阳
(3)自西向东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6)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日地距离大幅度增加,则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球可能变为“冰球”。
【解答】
(1)读图可得,图中B表示金星,D表示火星。
(2)图中的天体系统中,包含两级天体系统,一个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另一个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月系,其中,较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其中心天体是太阳。
(3)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4)据图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读图可知,此图反映出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6)读图可得,H行星距日远,获得的太阳热量比地球少,温度低;因此,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日地距离大幅度增加,则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球可能变为“冰球”。
12.【答案】
(1)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雅丹地貌、沙丘地貌
(2)风力,侵蚀,堆积,偏西
【解答】
(1)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吐鲁番盆地为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天山山脉为褶皱山脉。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
(
外力作用
)
的结果。
(2)雅丹地貌主要与风力侵蚀有关,沙丘地貌主要与风力堆积有关;根据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可以判断出沙丘所处地区的风向。
13.【答案】
(1)地面辐射,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空气对流显著
(2),臭氧
(3)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4)电离
【解答】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2)平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增,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被称为生命的保护伞。
(3)从图中可看出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4)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在6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14.【答案】
(1)较少,地面,二氧化碳(CO ),地面(辐射)
(2)大气逆,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3)(绝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透过玻璃进入(温室)使地面增温;玻璃(温室)阻挡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散失到温室外(把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保留在温室内)。
【解答】
(1)据图分析A为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会受到大气的吸收、云层的反射及空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吸收少量的红外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B表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释放的地面长波辐射,易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使大气增温,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C表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返还给地面的部分为大气逆辐射。
(3)由于玻璃温室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基本能够穿透玻璃进入温室中,使地面受热温度增加;地面温度增加后,会释放出地面长波辐射,但是由于玻璃的阻挡。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阻挡在玻璃温室内,进而起到保温作用。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