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3 07:23:42

文档简介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单独统一招生考试
语文
一、语文知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
兴致
兴奋
云兴霞蔚
B.
范畴
酬劳
运筹帷幄
C.
更迭
更加
改弦更张
D.
弊端
瞥视
敝帚自珍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问鼎
逆时针
雷霆万钧
B.
荣膺
间奏曲
戮力同心
C.
请樱
殊不知
甚嚣尘上
D.
抛锚
书券气
旁征博引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新时代背景下,明确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__________和改良策略,实现竞技体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__________,是竞技体育发展亟待__________的重要议题。
A.
导向
转移
解决
B.
导向
转变
解释
C.
方向
转移
解释
D.
方向
转变
解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决赛前的恳谈会上,队员们打开天窗说亮话,总结了技战术方面的一些弱点。
B.
赛事营销要放长线,钓大鱼,一份长期稳定的合约无疑能给双方带来更多好处。
C.
对方谈判代表总是闪烁其词,当面锣,对面鼓,让人捉摸不透他们的真实意图。
D.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球星通过一些商业活动,很快赚回俱乐部高昂的转会费。
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精神追求与身体实践的兼容并蓄,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体育文化理念。
B.
昔日活跃于街头巷尾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销声匿迹,令人担忧。
C.
在任今天的足球比赛中,他是第一个进球的始作俑者,突显出名将的迷人风采。
D.
最终,她凭着坚定的意志和自信心,力挽狂澜,为全队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6.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体育事业,是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大问题。
B.
你知不知道,体育比赛不仅关乎个人,而更多的是关乎团体甚至国家民族吗?
C.
马拉松赛的仪式除了具备一般体育赛事的组织特征,还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D.
赛会的发展,明星的效应,品牌的塑造,都因体育传播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7.
在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象是诗之貌。想要劝人以情,想要晓人以理,在诗中就得示人以象。______________。象呢?仅仅是一列运载情理的车皮吗?不是。作为诗的要素之一,象与情与理鼎足三分,共同构成了诗的本质。
①理能喻人,好诗便有理趣
②情能感人,好诗便有情趣
③但它们都不是看得见的
④情能感人,理能喻人
⑤能看得见的是象
A.②①③⑤④
B.⑤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⑤④
D.④③⑤②①
8.下面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罗布泊像钟摆一样一次次地位移,逐水而居的罗布泊人总是在搬迁。
B.雪水使河道很快恢复了昔日的样子,在阳光中如一条起伏的丝带。
C.每天傍晚,夕阳看我的目光虽然不再锐利,但却有着期待与鼓舞。
D.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泊,昔日的湖底又形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亭侧的巨石上,刻着篆书的《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斜卧,似成静态。
B.
哦,好一座威武庄严的雄关!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C.
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那样——“卓绝云际”
D.
是的,如果没有了园,那还叫江南吗?我的心里,一阵孤独,一阵复杂。
10.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
B.《钱塘湖春行》是北宋苏轼的一首七律诗。
C.《故乡》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
D.《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阅读下文,完成11-18题。
我家是养过蚕的,那时只觉得累,一种枯骨铭心的累。这种感觉贯穿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一直绵延到今天,成为记忆的底色。养蚕的那些日子,需要我们天天在桑地里摘桑叶,母亲提前备好一天的饭,饿了就在桑地里胡乱吃点。桑叶是需要一片一片采摘的,我们把自制的顶针式刀片戴在手上,像机器一样摘采桑叶,从天亮摘到天黑,才勉勉强强当晚的蚕食。母亲一遍遍地把桑叶搬到蚕匾上,房间里像是下起了小雨,沙沙作响。
父母初期并不懂得养蚕,村里号召养蚕致富,他们就积极响应了,买了一块蚕田,种上桑树,边养边学,渐渐摸索出了一点门道。记得蚕种是论“张”的,母亲小心翼翼地把蚕种放到炕头上,不让我们凑近看,不许我们大声说话,怕吵了蚕种。炕头的温度也是试了又试,要热,又不能太热。等到出蚕苗了,看上去就像一群蠢蠢欲动的小蚂蚁,让人心里又好奇又激动。我屏住呼吸,不敢喘气,生怕嘴里呼出的气流把蚕苗吹飞了。
蚕吃七天,就眠一次。睡眠以后,就不吃食了,醒来再吃,七天以后再眠。如此循环,大约三次,三眠之后蚕就开始吃老食了。“老食”是村里人的说法,是指最后吃的食,也指食量很大。一层桑叶搬到蚕匾上,很快就被吃光了。这时候母亲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快要忙到头了,忧的蚕的食量太大,全家人都耗在桑地里摘桑叶,也摘不够蚕吃的。现在回想那段时光,现实越苦闷,内心的阳光和梦想就越是强烈。就像我的老实巴交的父母,无论生活多么清贫,从未怀疑和放弃劳动。他们相信,唯有劳动才可能让日子过得好一些。
吃过老食,蚕渐渐就不再吃了,开始结茧,对“作茧自缚”这个词,我一直是不理解的,怎么说是自缚呢?即使抛开“春蚕到死丝方尽”之类的意义,那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是作为蚕最后的归宿。是我们太放任自己了,缺少“束缚”的意识,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勇于“自缚”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所取,有所限定,才不至于过度分散精力,才可能聚集心力,成就大事。
我只是在放假和放学的时候帮忙摘桑叶,并没有参与养蚕的整个过程,所以也就没有父母那样的收获感,难以真正体味父母当时的心境,我只觉得如释重负,终于可以歇一歇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句诗可以说从小就烂熟于心,我却从没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都是养蚕人,我们陪伴蚕有了一个叫做茧的小小的家,就送走了它们。养蚕的经历,教给我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我自己。对丝绸的审美,在我这里是有养蚕经历作为底色的,这个底色被汗水浸渍,让我更多看到的是美的来之不易,是美的背后所承载的那些负重。我对丝绸品的理解,总是与艰辛的劳动紧密相连的。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屏住(píng)
B.小心翼翼(yì)
C.参半(cān)
D.作茧自缚(fù)
1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蠢蠢欲动:形容蠢笨乱作一团的样子。
B.归宿:最终的着落。
C.如释重负:形容解除压力的轻松愉快。
D.浸渍:用液体泡着。
13.下列对第1段中“房间里像是下起了小雨,沙沙作响”一句,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撒桑叶的声音,像下起小雨,沙沙作响。
B.母亲不停地数着桑叶,挥汗如雨,沙沙作响。
C.蚕贪婪地啃食着桑叶,声音急促,沙沙作响。
D.蚕因争食互相打斗,像下起小雨,沙沙作响。
14.下列对第2段中“记得蚕种是论‘张’的”这句话,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得”表示不能确定,“张”是表示蚕种单位的量词。
B.“记得”表示没有忘记,“张”是表示蚕种单位的量词。
C.“记得”表示不能确定,“张”是表示蚕种状态的动词。
D.“记得”表示没有忘记,“张”是表示蚕种状态的动词。
15.下列对第3段中“现实越苦闷,内心的阳光和梦想就越是强烈”这句话,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实的苦闷,强烈刺激了自尊心,让老实巴交的农民开始思考致富之路。
B.
现实的苦闷,激发了内心的憧憬与追求,让农民坚信劳动可以改变生活。
C.
这句话表现了那个时代农民不甘贫困、吃苦耐劳、愈挫愈勇的可贵精神。
D.
这句话是作者回想、反思过去时光的结论,表现出些许的慨叹和沧桑感。
16.作者在第4段提到“‘束缚’意识”,对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通常所提的“作茧自缚”其实是一种基于比喻的偏见。
B.“自缚”是蚕生命历程中的自然归宿,而不是它的生存困境。
C.“束缚”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限制,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做事。
D.
越是“勇于‘自缚’”的人生,就越能发挥人的潜能和价值。
17.文章首尾两段都提到了“底色”一词,对其意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蚕的经历,已成为“我”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印象。
B.养蚕的经历,让“我”学会看待生活和生活中的自己。
C.养蚕的经历,让“我”领悟到美来自劳动创造的道理。
D.养蚕的经历,让“我”珍惜像“茧”一样的小小家庭。
18.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是(

A.蚕啊蚕
B.茧啊茧
C.蚕与茧
D.茧与蚕
三、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阅读下文,完成19-24题。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也。昔者齐桓公得筦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筦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
(选自刘向《说苑·君道》)
19.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chǔ)
B.
夷(yí)
C.
桓(héng)
D.
说(yuè)
20.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意:称心如意。
B.诈胜:突然取胜。
C.太牢:牛羊猪齐备。
D.独擅:独自做主。
21.下列对文中“之”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至言”与“诈胜之徒”,“之”的用法相同。
B.“天下之至言”与“大胜之”
,“之”的用法相同。
C.“大胜之”与“二子之言”
,“之”的用法相同。
D.“大胜之”与“诈胜之徒”
,“之”的用法相同。
22.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是(

A.
谁知道我路过,却不向我请安,按罪刑罚。
B.
谁知道我的错误,却不告诉我,按罪刑罚。
C.
谁知道我的错误,却为我隐瞒,按罪刑罚。
D.
谁知道我路过,却不向我汇报,按罪刑罚。
23.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南面而立”,有“称王”的意思。
B.
“西面而立”,有“称霸”的意思。
C.
“东面而立”,有“称臣”的意思。
D.
“南面”“西面”“
东面”皆无寓意。
四、作文(60分)
25.请以“强身与强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2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考试语文试卷解析
一、语文知识(每小题4分,共40分)
1.B
2.A
3.D
4.C
5.C
6.B
7.D
8.C
9.A
10.B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32分)
11.A
12.A
13.C
14.B
15.A
16.D
17.D
18.C
三、古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8分)
19.C
20.B
21.A
22.B
23.A
24.B
四、作文(60分)
25.评分标准:
一类卷(5160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符合文体要求。
二类卷(3650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端正,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三类卷(2135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顺畅,字体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三类卷(20分以下)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没有什么内容,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不符合文体要求。
说明:①每类卷评分时,以中间分为基准分,视语言水平高低上下浮动。
②三个错别字扣1分,标点三处错误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③不足700字,每少50字扣1分。
1.B
解析:
A.兴致(xìng
zhì),兴奋(xīng
fèn),云兴霞蔚(yún
xīng
xiá
wèi)
B.范畴(fàn
chóu),酬劳(chóu
láo),运筹帷幄(yùn
chóu
wéi
wò)
C.更迭(gēng
dié),更加(gèng
jiā),改弦更张(gǎi
xián
gēng
zhāng)
D.弊端(bì
duān),瞥视(piē
shì),敝帚自珍(bì
zhǒu

zhēn)
2.A
解析:
B.勠力同心
C.请缨
D.书卷气
3.D
【解析】(1)导向:指引导的方向。
方向:思想或努力的预定途径,应选“方向”。
(2)转移:意为将某物移动到某地。
转变: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应选“转变”。
(3)解决:梳理清楚,作出决断。
解释: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应选“解决”。
4.C
【解析】A.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回避,公开说明,符合句意。
B.放长线,钓大鱼:比喻办事不求立刻收到效果,而是作长远打算,以求取得更多更大的利益,符合句意。
C.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不符合句意。
D.羊毛出在羊身上:比喻表面人家给了自己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自己付出的代价里,符合句意。
5.C
【解析】A.兼容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符合句意
B.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符合句意。
C.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不符合句意。
D.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并且扭转乾坤、反败为胜,符合句意。
6.B
【解析】B
你知不知道,体育比赛不仅关乎个人,而且关乎团体甚至国家民族吗?
7.D
【解析】观察对比选项可知④应放开头,总领下文;排除ABC.
8.C
【解析】A比喻,B比喻,C拟人,D比喻。
9.A
【解析】亭侧的巨石上,刻着篆书的“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斜卧,似成静态。
10.B
【解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七律诗。
11.A
【解析】屏(bǐng)住
12.A
【解析】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不符合语境。所以A选项错误。
13.C
【解析】文中母亲把桑叶搬到蚕匾上,“沙沙作响”应是蚕进食发出的声音。
14.B
【解析】根据语境选择B选项。
15.A
【解析】文中作者突出的是作为劳动者的父母宝贵的品质,A选项感彩不当。
16.D
【解析】文中“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勇于“自缚”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所取,有所限定,才不至于过度分散精力,才可能聚集心力,成就大事。”D选项与文意不符。
17.D
【解析】D选项文中并未提及。
18.C
【解析】“蚕与茧”概括文章内容更为全面。
19.C
【解析】桓(huán)
20.B
【解析】诈胜:以阴谋诡计取胜。
21.
A
【解析】“天下之至言”结构助词,“的”
“诈胜之徒”
结构助词,“的”
“大胜之”指示代词,代指“楚人”
“二子之言”
结构助词,“的”
22.B
【解析】见参考译文。
23.A
【解析】“南面而立”指君主。
24.B
参考译文:
贤明的君主有三个担忧的事情,第一是和怕因自己尊贵的地位而得不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指正提醒,二是怕在得意和顺利的时候骄傲,三是知道天下的至理名言而不能去实行,怎么能验证它的正确性呢
越王勾践和吴国大战,大大地打败了吴国,兼并了吴国的9个城池,在南面立国,把大臣们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知道我有错误而不提醒的,治他断足之罪.这就是怕因自己尊贵的地位而得不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指正的事例;
晋文公与楚国大战,大大地打败了楚国,烧了楚国的军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晋文公回国后却面带担忧,近侍问他:大王大胜楚国,为什么不高兴啊 他说:我听说以战术和力量得胜并能安顿民众的是圣人啊,而以阴谋诡计得胜的,却很危险啊,所以我很担忧啊.这就是怕在得意和顺利的时候骄傲的事例.
齐桓公得到筦仲和隰朋分辨他的言语和命令,解析他的用意,正月初一,准备了供品,进贡祖先,齐桓公站在东面,筦仲和隰朋站在西面,相对而立,齐桓公称赞筦仲和隰朋说:自从得到你们二人的言语,我更加的明察,不敢独断专行,现在愿意向祖先推荐你们.这就是知道天下的至理名言而不能去实行,怎么能验证它的正确性的事例
25.作文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