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3 17:2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该政权建立的地点在(  )
A.沈阳
B.长春
C.哈尔滨
D.大连
3.(3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东北进行抗战的人员包括:(  )
①未撤离的东北军②东北人民③蒋介石从关内调去的军队④八路军⑤杨靖宇率领的抗日游击队。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⑤
4.1935年底,华北危机爆发,北平学生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声。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一二 九运动
C.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国民革命
5.“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孙中山
B.李宗仁
C.叶挺
D.张学良
6.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到西安调停。针对蒋介石的拒不让步,周对蒋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由此可知,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主要原因是(  )
A.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意愿
B.蒋介石主动做出了让步
C.国民党内部一致同意联共抗日的主张
D.中国共产党做出巨大的努力
7.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此次国共合作(  )
A.建立了黄埔军校
B.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幻想
C.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8.“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9.历史不容否认!下列图片中最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的是(  )
A.反应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B.1915﹣1919年
C.《东京日日新闻》报道
D.关于大屠杀的书
10.1937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中这一战役的积极作用在于(  )
A.出现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保卫了重要城市上海和南京
D.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11.《李宗仁回忆录》中写道:“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这个“辉煌战果”是(  )
A.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B.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12.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某次会战”是指(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3.抗战开始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  )
A.豫皖苏边区
B.晋察冀边区
C.陕甘宁边区
D.冀鲁豫边区
14.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大捷的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保卫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5.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地区指挥百团大战
B.百团大战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
C.百团大战共作战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
D.百团大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6.小文要做一期历史综合实践的小报,她选取了以下内容:晋察冀根据地,地道战,麻雀战,减租减息运动等,据此判断,她小报的主题应该是(  )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17.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酒疆场。同时,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中国各民族、各阶层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B.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C.敌后战场是全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D.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18.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最早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二大
D.中共十五大
19.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取胜的决定性原因是(  )
A.抗日战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B.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C.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配合了敌后战场的抗战
20.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多次合作,诠释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历史结论。下列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携手合作,推翻满清王朝统治
B.建立统一战线,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C.共同发动,领导“五四运动”
D.达成“九二”共识,实现大陆统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21题6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0分,共40分)
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真理报》1936年12月14日的社论写道:“张学良将军曾有充分可能抵抗日本侵略,其军队亦曾有热烈之战态,然张将军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现在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牺牲品。”
(1)材料所评论的事件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赞同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
(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所体现的共同意愿。两则宣言(谈话)发表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2)写出材料三中图一、图二两位爱国将领的抗日事迹。
(3)由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最终签订《马关条约》。
材料二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的历史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动,国民党蒋介石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其统治的现实逼迫下,为共同抗日而实现的。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终于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摘编自朱燕娜《浅析二次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提出背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结果的不同,并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
2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全民族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出了新生中国的雏形。”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侵华事件。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3分)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局部侵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正好是14年。故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分)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该政权建立的地点在(  )
A.沈阳
B.长春
C.哈尔滨
D.大连
【分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以及伪满洲国成立的相关知识。1932年,在日本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的是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是溥仪。
【解答】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东北军不抵抗,次日清晨日军就占领了沈阳城。随后日军只有四个多月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在日本扶植下,早已退位的请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成立了伪满洲国。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下成立了以溥仪为“傀儡执政”的伪满洲国。
3.(3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东北进行抗战的人员包括:(  )
①未撤离的东北军②东北人民③蒋介石从关内调去的军队④八路军⑤杨靖宇率领的抗日游击队。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⑤
【分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
【解答】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知道九一八事变代表局部抗战开始。
4.(3分)1935年底,华北危机爆发,北平学生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声。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一二 九运动
C.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国民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一二 九运动的知识点。一二 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解答】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二 九运动的相关史实。
5.(3分)“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孙中山
B.李宗仁
C.叶挺
D.张学良
【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知识点,重点掌握西安事变的发动者。
【解答】分析题干材料,关键词“国耻家仇”、“东北易帜”、“少帅”、“西安举事”等即可判断这人是张学良。结合所学可知,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奉系军阀首领。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1927年在北京自称陆海军大元帅,后由于对日本的侵略要求未全部承诺,张作霖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军炸死。他的部将习惯称他为“大帅”,称张学良为“少帅”;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所以这幅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是张学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学良的相关史实。
6.(3分)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到西安调停。针对蒋介石的拒不让步,周对蒋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由此可知,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主要原因是(  )
A.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意愿
B.蒋介石主动做出了让步
C.国民党内部一致同意联共抗日的主张
D.中国共产党做出巨大的努力
【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材料“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可知,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在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也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7.(3分)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此次国共合作(  )
A.建立了黄埔军校
B.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幻想
C.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解答】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8.(3分)“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七七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影响。“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反映的是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攻占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9.(3分)历史不容否认!下列图片中最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的是(  )
A.反应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B.1915﹣1919年
C.《东京日日新闻》报道
D.关于大屠杀的书
【分析】本题考查了南京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式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C项是当时日本报纸对南京大屠杀中日军侵华罪行的报道,而且有真实照片,最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C正确;A项属于当代的影视作品,不是最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A排除;蒋介石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而且可能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因此其日记也不是最能证明南京大屠杀存在,B排除;D项是后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著作,不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D排除。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南京大屠杀,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0.(3分)1937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中这一战役的积极作用在于(  )
A.出现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保卫了重要城市上海和南京
D.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淞沪会战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于8月3日,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为保卫上海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D符合题意,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淞沪会战的相关史实。
11.(3分)《李宗仁回忆录》中写道:“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这个“辉煌战果”是(  )
A.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B.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史实。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解答】依据“《李宗仁回忆录》”“台儿庄”可知与台儿庄战役有关。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自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故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史实。
12.(3分)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某次会战”是指(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41年12月24日一1942年1月15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赢得会战的胜利,这一胜利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也令国际舆论刮目相看,鼓舞了盟国的抗日斗争。据“1942年”“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及所学知识可知,“某次会战”是指第三次长沙会战。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相关史实。
13.(3分)抗战开始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  )
A.豫皖苏边区
B.晋察冀边区
C.陕甘宁边区
D.冀鲁豫边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抗战开始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的总后方是陕甘宁边区。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是陕甘宁边区。
14.(3分)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大捷的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保卫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分析】本题以“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大捷”为切入点,考查平型关大捷的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地位。
15.(3分)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地区指挥百团大战
B.百团大战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
C.百团大战共作战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
D.百团大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分析】本题考查百团大战的知识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解答】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共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选项D是历史观点,选项ABC是历史事实。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6.(3分)小文要做一期历史综合实践的小报,她选取了以下内容:晋察冀根据地,地道战,麻雀战,减租减息运动等,据此判断,她小报的主题应该是(  )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1940年,晋察冀军区各部参加了百团大战,重创日伪军,巩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壮大为晋察冀、冀中、冀热察三个战略区,成为拥有1500余万人口的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解答】分析小文选取的内容可知,1941年起,日军将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武装作为主要的进攻对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晋察冀根据地进入艰苦困难的时期。面对艰难困苦的局面,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同时广泛运用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武工队等游击战方式,深入敌后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抗战,到1943年,北岳区粉碎了日军4万余人的大“扫荡”,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抗日战争,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7.(3分)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酒疆场。同时,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中国各民族、各阶层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B.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C.敌后战场是全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D.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分析】本题以题干信息为依托,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材料涉及到国民党、共产党、各地青年学生、广大妇女、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抗战的相关史实,因而题干材料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各阶层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8.(3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最早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二大
D.中共十五大
【分析】本题以最早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依托,考查中共七大。识记中共七大的内容与意义。
【解答】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共七大的内容以及意义。
19.(3分)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取胜的决定性原因是(  )
A.抗日战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B.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C.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配合了敌后战场的抗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点。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解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配合了敌后战场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客观原因,不是决定性原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独木不成林,因此也不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原因;ABD不符合题意。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战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原因。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抗日战争胜利以及意义。
20.(3分)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多次合作,诠释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历史结论。下列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携手合作,推翻满清王朝统治
B.建立统一战线,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C.共同发动,领导“五四运动”
D.达成“九二”共识,实现大陆统
【分析】本题以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多次合作,诠释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历史结论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答】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因此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21题6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0分,共40分)
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真理报》1936年12月14日的社论写道:“张学良将军曾有充分可能抵抗日本侵略,其军队亦曾有热烈之战态,然张将军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现在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牺牲品。”
(1)材料所评论的事件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赞同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解答】(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终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或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2)结合所学知识,不赞同材料的观点。因为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答案为:
(1)西安事变。
(2)不赞同。理由: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西安事变,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解答。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
(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所体现的共同意愿。两则宣言(谈话)发表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2)写出材料三中图一、图二两位爱国将领的抗日事迹。
(3)由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两则宣言(谈话)发表的共同背景、左权与张自忠两位爱国将领的抗日事迹、中国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可知,材料一、二所体现的共同意愿是实行全民族抗战。两则宣言(谈话)发表的共同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两位爱国将领的抗日事迹是左权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在反“扫荡“作战中,血洒疆场;张自忠是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
(3)由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中国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共同抗战。
故答案为:
(1)意愿:实行全民族抗战。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左权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在反“扫荡”作战中,血洒疆场;张自忠是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
(3)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共同抗战。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则宣言(谈话)发表的共同背景、左权与张自忠两位爱国将领的抗日事迹、中国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既是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此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最终签订《马关条约》。
材料二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的历史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动,国民党蒋介石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其统治的现实逼迫下,为共同抗日而实现的。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终于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摘编自朱燕娜《浅析二次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提出背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结果的不同,并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
【解答】(1)由“(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可以看出,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标志是威海卫战役的失败。
(2)由“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的历史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动,国民党蒋介石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其统治的现实逼迫下,为共同抗日而实现的。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终于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可以看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国民党统治。
(3)结果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腐败落后;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号召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点评】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全民族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出了新生中国的雏形。”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侵华事件。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分析】本题考查了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胜利,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材料及问题,紧密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综合作答。
【解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材料“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原因是全国军民团结抗战,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际社会的正义支持,表明团结协作是赢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论述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和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等方面解答,所以合作促进共赢,中华民族面对危机时的团结协作是抗击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的重要保障。
故答案为:
(1)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2)观点:团结协作是赢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论述:国民大革命期间,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北伐的胜利进军,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抗日战争期间,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合作促进共赢,中华民族面对危机时的团结协作是抗击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的重要保障。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胜利,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