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章末测评(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章末测评(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03 15:45:54

文档简介

章末综合测评(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距离市中心4千米范围内城市各功能区占土地面积比例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功能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及绿化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2.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有利于(  )
A.使城市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B.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C.重点建设某一种功能区
D.完全摆脱环境污染问题
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①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而且面积在快速增大,可推测是住宅区;②功能区面积在快速缩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区外迁,由此推测②为工业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绿地面积会逐渐扩大,因此推测④为绿化区。第2题,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有利于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分工与联系,但不可能使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城市的功能区要均衡发展,不能只看重建设某一种功能区;科学地规划城市建设能降低工业区对环境的污染,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污染问题。]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平方米。下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
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4.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
5.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
A.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3.B 4.C 5.A [第3题,由材料可知,“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因此,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第4题,成都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其优点不是交通便利,方便出行,A项错误;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与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无关,B项错误;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C项正确;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较为分散,不利于集中处理污染物,D项错误。第5题,由题干可知,“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6.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中,交通通达度最高的地点最有可能位于(  )
A.高级居住区    
B.工业区
C.行政区
D.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
D [甲、乙、丙、丁四地中,丙地土地价格最高,交通通达性应最高,该处最可能位于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该地早期形成城市的有利条件有(  )
①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④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合建高级居住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图中布局不合理的设施有(  )
A.工业区、批发市场
B.批发市场、普通公路
C.高速公路、工业区
D.高速公路、普通公路
7.D 8.B 9.C [第7题,注意关键词“早期”,故排除高速公路选项。第8题,乙位于河流上游,且临河分布、周边无工业区,具有环境优美的特点,适宜建高级居住区。第9题,图中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会干扰市内交通,布局不合理;部分工业区布局在河流的上游,也不合理,而且我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工业区应布局在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图1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2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读图,完成10~11题。
图1
图2
10.据图1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央商务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1.据图2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
A.中央商务区
B.工业区
C.居住区
D.文化区
10.A 11.C [第10题,中央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区域。图中甲地有多条地铁线相交,在四地中交通条件最好,可能是中央商务区。第11题,读图可知,上午6~9时,刷卡进站的人流多,晚间21时左右,刷卡出站的人流多,应是以早上出门上班,傍晚回家的人流为主,所以该站位于城市居住区。中央商务区营业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之后;工业区居住人口少,早上工人来上班,应是以出站人流为主;文化区常住人口少,早上是上班时间,应以出站人流为主。]
一般认为城镇化水平达到70%时即进入城镇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显示(  )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
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
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
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1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 ②提高制造业水平 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④延迟退休年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2.A 13.C [第12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第13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仅为50%左右,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读欧洲西部某沿海城镇功能分布图,图中的海防堤是为应对海平面上升1m而设计的。据此回答14~16题。
14.从服务功能、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图中①②③功能分区最合理的布局是(  )
A.①住宅区 ②工业区 ③商业区
B.①工业区 ②住宅区 ③商业区
C.①商业区 ②住宅区 ③工业区
D.①住宅区 ②商业区 ③工业区
15.随着城市功能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出现在(  )
A.城市西南部
B.城市东南部
C.城市东北部
D.城市西北部
16.有关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各功能区是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出现的
B.城市功能区是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断集中的体现
C.城市功能区中,工业区的用地面积比例是最大的
D.城市的商业区只形成于城市中心位置
14.C 15.A 16.B [第14题,根据城市各功能区分布特点进行判断,功能区①位于城市中心,应该是商业区;功能区②分布于商业区外围,且面积大,应该是住宅区;功能区③位于城市边缘,应该是工业区。第15题,高级住宅区要求环境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该城市位于欧洲西部沿海,西南部靠近海洋,位于上风向地带,有公园分布,因此最可能形成高级住宅区。第16题,随着城市功能增多,规模扩大,各类功能用地日趋分化,从而形成较为明显的功能区;在各功能区中,住宅区的面积比例是最大的;城市中心区往往形成商业区,但并不是所有的商业区只形成于城市中心区。]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城市功能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聚与扩散可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2003年至2013年长春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但各类用地发展不平衡。下图示意2003年和2013年长春市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据此回答17~18题。
注:教育科研用地包括各类学校及科研机构用地
17.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  )
A.1~2环间
B.2~3环间
C.3~4环间
D.4环外
18.长春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  )
A.教育科研用地
B.商业服务业用地
C.行政办公用地
D.医疗卫生用地
17.D 18.B [第17题,高等教育用地占地面积较大,一般选址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地区。由图可知,2003年,1~2环、2~3环和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均较大;而到了2013年,1~2环、2~3环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减小,3~4环、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比重增加,而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比重最大,由此可以推断,2003~2013年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4环外,D正确。第18题,对比2003年和2013年1~4环及4环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可以看出,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商业服务业用地比重增加最多,说明商业服务业用地发展速度最快,B正确。]
日本都市圈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加速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下图示意日本都市圈建设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19~20题。
19.日本都市圈建设的四个阶段中,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  )
A.雏形阶段
B.加速阶段
C.调整阶段
D.成熟阶段
20.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成熟阶段城市具有的特征是(  )
A.形成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
B.核心城市快速增长
C.核心城市与外圈地区差距拉大
D.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19.A 20.A [第19题,日本都市圈雏形阶段核心城市受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政策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资本、技术等集中,核心城市规模扩大,竞争力提高,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第20题,日本都市圈成熟阶段的特征有: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与次核心城市、周边中小城市以及外圈地区的城乡接合地区共同构成具有四个层次的大圈层结构;以次核心城市为中心,与其卫星城市及外圈地区构成中等城市圈;核心城市增长放缓,核心城市与外圈地区差距缩小。]
以下四幅图片所示景观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天津地域文化。据此回答21~22题。
21.据图片信息概括可知,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  )
A.多元性
B.区域性
C.独特性
D.相对稳定性
22.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  )
A.靠近首都
B.温暖湿润的气候
C.平原地形
D.沿河靠海
21.A 22.D [图片反映出天津的地域文化包罗万象,国内外建筑比比皆是,因此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这与天津位于海河和渤海交汇处的位置特点密切相关。]
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画里的乡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墙黑瓦,房屋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读安徽宏村和“马头墙”实景图,完成23~25题。
23.“背山”“面水”的区位对宏村的影响是(  )
A.“背山”利于冬季通风
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
C.“面水”利于夏季通风
D.“面水”利于增大温差
24.宏村的民居风格能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A.春季多风
B.夏季炎热
C.秋季多雨
D.冬季寒冷
25.宏村民居采用“马头墙”的作用不包括(  )
A.收集雨水
B.增强遮阴
C.防范火灾
D.增加美感
23.C 24.B 25.A [第23题,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地“背山”有利于阻挡冬季风的侵入,“面水”利于夏季通风,故选C。第24题,该村地处黄山余脉南部(皖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从“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等也可以看出,当地“面水”利于夏季通风,带来湖面的凉爽气流起到降温作用,可以反映当地夏季炎热的气候特征。故选B。第25题,读图分析可知,“马头墙”高出两侧房屋,可以起到防火防风的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宏村的“马头墙”有利于增强遮阴、增加美感,B、C、D正确。“马头墙”对收集雨水作用不大,A不属于“马头墙”作用。故选A。]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是T1~T3三个阶段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说出T2和T3阶段商业用地的分布特点。(4分)
(2)据图总结T2到T3阶段工业用地变化趋势并说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T3阶段住宅区出现了明显分化,分析判断甲住宅区的类型和形成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图示T2阶段商业用地分布于城市中心;T3阶段商业用地不仅出现在市中心,而且在城市边缘的交通干线附近也有分布。第(2)题,变化趋势可以通过比较两图得出,原因主要从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回答。第(3)题,住宅区分化一般指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交通便利、快捷、环境优美、地势高的地区。
[答案] (1)T2阶段商业用地位于城市几何中心;T3阶段多个新的商业用地出现在交通干线交会处。
(2)趋势: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主要是为了保护城市环境和降低生产成本。
(3)甲处应为高级住宅区。形成原因:位于城市外缘,地势较高,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环境优美且交通便利。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下表)。
等级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




人口/万人
<20
20~50
50~100
100~300
300~500
500~1
000
≥1
000
材料二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主要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________,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________、
________分布。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
(4分)
(3)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12分)
[解析] 第(1)题,苏州地处长三角,受上海辐射的影响,经济发达,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外来务工人员多,因而苏州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价的分布总趋势是从南向北逐渐降低,从城市向外围降低,主要沿京沪线和长江分布,苏州和南通靠近上海,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地价较高。第(3)题,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对住宅的需求等都是影响城市地价的主要因素,地价的差异会引起产业的转移,一些工业从南部高地价区转移到北部低地价区,有利于高地价区的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 (1)经济发达;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外来务工人员多(任答两点即可)
 (2)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京沪线、沪宁线、宁启线(任答一点即可) 长江 上海
(3)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人口规模
 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巴黎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是法国最大的城市(见图a),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整个巴黎大区面积为12
000平方千米,人口约1
200万。
材料二 巴黎地铁是法国巴黎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见图b),从1900年开始运行,至今地铁长度已达215千米,有14条主线和2条支线,另有两条线路还在规划中,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之一,年客流量在15亿以上。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地铁建设发展迅速,投入力度大,据统计,大城市的地铁平均造价约为7亿~8亿元/千米,有的城市甚至高达12亿元/千米。
a
b
(1)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城市。(4分)
(2)试分析巴黎大力发展地铁的原因。(4分)
(3)我国一些中小城市欲发展地铁,但有人持反对意见,试阐述其理由。(4分)
[解析] 第(1)题,影响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等,而本题主要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方面分析巴黎的区位因素。巴黎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广阔,气候适宜,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因此能够成为法国最大的城市。第(2)题,地铁是一种新的交通方式,大力发展地铁,使得平面交通变成立体交通,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便人们出行,且能减少城市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等。第(3)题,反对的原因主要从中小城市发展地铁的经济可行性(地铁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高)、交通需求的迫切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广阔;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城市发展所需用水能得到满足;位于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城市空间扩展。
(2)减少地面交通拥堵;引领城市空间的扩展;方便出行;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
(3)地铁建设成本高,中小城市财政支付困难;城市规模较小,人口较少,需求较小;地铁运营成本高,盈利困难。
29.读材料及下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福建客家土楼图。
材料二 客家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西晋以来几经战乱,他们辗转南迁,直至宋元时期迁到闽粤交界区,形成独具特点的客家民系。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1)上述材料说明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也可以影响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2分)
(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2分)
(3)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房屋建筑的样式主要起到什么功能?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4分)
[解析] 聚落形式和形态受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技术条件以及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众多因素影响,从房屋屋顶结构能反映当地降水等气候特征。客家土楼建筑材料使用土、卵石和杉木等,反映出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状况,房屋的高度,则与当时的技术水平密不可分。聚落布局形式紧密,居住一律均等,说明了客家人经过长期而形成的一种内部团结,一致对外的社会文化心态。
[答案] (1)风俗习惯 文化背景 
(2)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3)背景: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也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在新居住地生存下来。功能:圆形土楼的防卫性极强,主要起防卫、安全的作用。特征: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PAGE
-
11
-章末综合测评(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距离市中心4千米范围内城市各功能区占土地面积比例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功能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及绿化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2.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有利于(  )
A.使城市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B.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C.重点建设某一种功能区
D.完全摆脱环境污染问题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平方米。下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
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4.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
5.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
A.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6.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中,交通通达度最高的地点最有可能位于(  )
A.高级居住区    
B.工业区
C.行政区
D.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该地早期形成城市的有利条件有(  )
①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④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合建高级居住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图中布局不合理的设施有(  )
A.工业区、批发市场
B.批发市场、普通公路
C.高速公路、工业区
D.高速公路、普通公路
图1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2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读图,完成10~11题。
图1
图2
10.据图1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央商务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1.据图2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
A.中央商务区
B.工业区
C.居住区
D.文化区
一般认为城镇化水平达到70%时即进入城镇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显示(  )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
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
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
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1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 ②提高制造业水平 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④延迟退休年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读欧洲西部某沿海城镇功能分布图,图中的海防堤是为应对海平面上升1m而设计的。据此回答14~16题。
14.从服务功能、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图中①②③功能分区最合理的布局是(  )
A.①住宅区 ②工业区 ③商业区
B.①工业区 ②住宅区 ③商业区
C.①商业区 ②住宅区 ③工业区
D.①住宅区 ②商业区 ③工业区
15.随着城市功能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出现在(  )
A.城市西南部
B.城市东南部
C.城市东北部
D.城市西北部
16.有关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各功能区是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出现的
B.城市功能区是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断集中的体现
C.城市功能区中,工业区的用地面积比例是最大的
D.城市的商业区只形成于城市中心位置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城市功能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聚与扩散可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2003年至2013年长春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但各类用地发展不平衡。下图示意2003年和2013年长春市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据此回答17~18题。
注:教育科研用地包括各类学校及科研机构用地
17.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  )
A.1~2环间
B.2~3环间
C.3~4环间
D.4环外
18.长春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  )
A.教育科研用地
B.商业服务业用地
C.行政办公用地
D.医疗卫生用地
日本都市圈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加速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下图示意日本都市圈建设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19~20题。
19.日本都市圈建设的四个阶段中,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  )
A.雏形阶段
B.加速阶段
C.调整阶段
D.成熟阶段
20.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成熟阶段城市具有的特征是(  )
A.形成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
B.核心城市快速增长
C.核心城市与外圈地区差距拉大
D.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以下四幅图片所示景观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天津地域文化。据此回答21~22题。
21.据图片信息概括可知,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  )
A.多元性
B.区域性
C.独特性
D.相对稳定性
22.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  )
A.靠近首都
B.温暖湿润的气候
C.平原地形
D.沿河靠海
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画里的乡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墙黑瓦,房屋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读安徽宏村和“马头墙”实景图,完成23~25题。
23.“背山”“面水”的区位对宏村的影响是(  )
A.“背山”利于冬季通风
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
C.“面水”利于夏季通风
D.“面水”利于增大温差
24.宏村的民居风格能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A.春季多风
B.夏季炎热
C.秋季多雨
D.冬季寒冷
25.宏村民居采用“马头墙”的作用不包括(  )
A.收集雨水
B.增强遮阴
C.防范火灾
D.增加美感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是T1~T3三个阶段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说出T2和T3阶段商业用地的分布特点。(4分)
(2)据图总结T2到T3阶段工业用地变化趋势并说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T3阶段住宅区出现了明显分化,分析判断甲住宅区的类型和形成原因。(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下表)。
等级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




人口/万人
<20
20~50
50~100
100~300
300~500
500~1
000
≥1
000
材料二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主要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________,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________、
________分布。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
(4分)
(3)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巴黎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是法国最大的城市(见图a),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整个巴黎大区面积为12
000平方千米,人口约1
200万。
材料二 巴黎地铁是法国巴黎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见图b),从1900年开始运行,至今地铁长度已达215千米,有14条主线和2条支线,另有两条线路还在规划中,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之一,年客流量在15亿以上。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地铁建设发展迅速,投入力度大,据统计,大城市的地铁平均造价约为7亿~8亿元/千米,有的城市甚至高达12亿元/千米。
a
b
(1)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城市。(4分)
(2)试分析巴黎大力发展地铁的原因。(4分)
(3)我国一些中小城市欲发展地铁,但有人持反对意见,试阐述其理由。(4分)
29.读材料及下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福建客家土楼图。
材料二 客家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西晋以来几经战乱,他们辗转南迁,直至宋元时期迁到闽粤交界区,形成独具特点的客家民系。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1)上述材料说明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也可以影响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2分)
(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2分)
(3)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房屋建筑的样式主要起到什么功能?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4分)
PAGE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