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联考
国卷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
解
期利用玉
治理,故选B
实不符,排除
项表述材
料无从体现,排除
2
解析】根据材料并
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设立,加强了对地方
的有效控
除B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
集权制,但只是初创,尚未完善,排除
项;D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解析】汉代官吏选拔方式多样,这一方
形成官员结党问题,对中央集权
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相矛盾,“任子”等体现
排除
央并未丧失选任
的权力,排除
德、才是汉代选官的主要标准,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
魏晋时期司隶校尉代表皇帝行使监察杈,具有多项巡査杈力,这适应了专制集杈的需要,故选
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
相行政权力被制约,排除C项。
解析】三省制度的确立,其本质是通过分散大臣权力的方式,达到确保君主“集权
故
最后集权于皇帝,这不属于民主制衡机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君相
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
方的关系,排除D项
析】元朝建立起
权并未受损,排除A项;御史台执掌监察权,并
政权力”,排除B项
实行中央集权,地方要
并非“分权制衡”,排除D项
解析】根据材料
朱元璋在中央设立
秩职权”“又将大都督府散
都督
府”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君主专制统治效能空前
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央集权,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中枢
相矛盾空前激化,排除
解析】材料信息“盟旗
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
办事大臣会办”说明盟旗制度有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页;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
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
强蒙古地区的统治起了重要
用,排除B、D
族平等是中国共产党
族政策,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两次鸦片战争时
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
尤其是近代条约关系的建
交格局受到冲击,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A、B两项表
述,排除;D项表述与所学知识不符,排除
解析】太平天国利用通俗易懂
平分”“打官兵、打洋人”“处处太平”,这
命的群众基
及
除A项;B项表
实不符,排除;歌谣对
》进行了宣传,但实践中该土地政策并未真
实施,排除C项
解析】结合所学史实,可知邓承修对中日对比形势的判断严重失实,这说明当时政府官员昏聩不谙国内外
形势,故选
材料并未涉
态度,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
阶级的自救运
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C项;明治维新
本效仿西方建立新式军队,实力大
外发动侵略战争,排除D项
复习联考(
国卷历史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全国卷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题目要求的
西周时期,周王为了使诸侯国秉承分封之初的忠诚守信,利用玉瑞(用玉制作的礼器)制定了
系列繁琐的礼仪活动,形成玉瑞制度,作为控制诸侯国的手段和凭借。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B.地方治理有所加强
宗法制度得到认同
D.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2战国时期,县统于郡的制度最初行于三晋。例如,魏的上郡有十五县;赵的上党郡有二十
县。秦、楚、燕的郡县制度是效法三晋的。只有齐国始终没有设郡,却有类似郡的都的设置
郡首长叫做守,也尊称为“太守”,都以武官充任。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B.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趋于弱化
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D.军事与行政组织渐趋于合
汉代的选官方式以察举制为主体,同时也包括辟除、征召、私人荐举、博上弟子课试、任子(凭
)、纳赀及其他多种选官方式。其中,辟除是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须分两
进行:先辟为掾属(佐治的官吏);然后再由掾属升转。据此可知,汉代
靠血缘选官已被抛
B.中央丧失官员选任权力
C.官僚体制存在一定隐患
D.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
4.两汉魏背时期,司隶校尉作为独立监察系统,其巡察权力包括治安权、巡捕权、惩治权、平理冤
狱等监察的对象涉及皇亲国戚、宦官近臣、畿辅七郡及京师百官、两千石长吏等,监察职能基
本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见,两汉魏晋时期司隶校射的设置
A.完善了权力制衡机制
B.架空了御史大夫的职权
制约了宰相行政权
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唐中央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是,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
相名
任用宰相的范围。这表明
A.权力制衡的民主机制完善
B.皇帝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轮复习联考(一)全国卷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C.君相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D.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
6.元朝中央设置御史台。御史台又在地方上建立了两个行台机构,即监临东南诸省的江南诸道
行御史台和西南地区的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北部和中原地区不另置行台。在路以上设置肃
政廉访司,定期检查各种案件账日,监督纠劾各级官吏。这可以用来说明元
A.地方官员职权削
御史台行政权力的加强
C.监察体系系统严密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
7.明初,朱元璋在中央设立通政司,使四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后来又命奏事不经过中书
最后干脆借故废除了中书省,提高了六部官秩职权,又将大都督府散为五车都督府,均直
皇帝。这反映了明
A.中央集权程度得到提高
B.中枢权力出现异化
专制统治效能空前加强
D.君相矛盾空前激化
8.据记载,清廷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结合蒙占原有社会制度,逐步
建立起盟旗制度。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
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可见,盟旗制度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扩大了地方上的行政权力
使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9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是传统朝
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可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
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
A.近代外交理念开始萌发
B.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C.传统外交格局受到冲击
D.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0.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杨秀清创作了《太平军好章程》的歌谣:太平军,好章程;发放粮食,团地
平分;打官兵,打洋人;鸦片、赌钱一齐禁,处处太平。这说明太平天国
A.舆论宣传形式单
B.铲除了封建性的等级观
土地政策成效显著
重视巩固革命的群众基础
11.182年,“月本通”邓承修上书清廷:“扶桑(日本)片土,……水师不满八千,船舰半皆朽败
军内分六镇,统计水陆不盈四万。然彼之敢于悍然不顾者,非不知中国之大也,非不知中
国之富且强也,所恃者中国之畏事耳,中国之重发难端耳。"这说明当时
A.政府官员昏聩不谙国内外形势
B.对日抵抗派主导清廷外交
洋务运动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D.日本军事改革效果不明显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宣布湖北各州县一律改制共和,由革命政府重
新任命官吏;依法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并准民上诉,公开审理;明确规定官兵官俸不得特别
悬殊。湖北军政府颁布这些法令
A.昭示了政权的革命性与进步性
B.终结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
D.粉碎了旧官僚的复辟阴谋
轮复习联考(一)全国卷历史议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