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四校(吉安县三中、泰和二中、安福二中、井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四校(吉安县三中、泰和二中、安福二中、井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3 15:41:03

文档简介

吉安县三中
泰和二中
安福二中
井大附中四校联考高二历史考试题(9月28.29日)
一、单选题(共50分)
1.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认为:“美好的现世要比任何来生都重要”.他推崇等级思想而非平等,更信奉旧制而非新事物;他终身从事教育活动,“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位思想家提出
A.“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B.“无为而治”的主张
C.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D.“礼法并用”的观点
2.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该观点也得到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赞同,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
A.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特征
B.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核心价值追求
C.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世界的相通性
3.先秦儒家主张仁爱要“由亲始”,而董仲舒却认为仁爱要“跑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爱及四夷”。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旨在
A.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B.使儒学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扩大儒学教育的对象
D.适应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
4.有先秦学者认为:“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材料体现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法家学派
5.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
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6.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思想趋同愈加明显
D.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7.成语“守株待兔”出自先秦某思想家的著作,其中“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体现了该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言论的是
A.“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8.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旎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A.儒家、道家、法家
B.儒家、道家、墨家
C.儒家、道家、兵家
D.儒家、杂家、农家
9.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在《通书》中则进一步指出“主静”的关键在于寡欲,强调“一”与“无欲”的主体修养,提出了“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养论。由此可见,周敦颐
A.为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深受陆九渊心学影响
10.明清时期,地方士绅通过修家谱、建祠堂、立族规、行族约、选族长、明赏罚、设族田、兴族学等方式,达到“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的目的。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伦理渗透乡间治理
B.文官政治依旧存在
C.士绅群体掌控基层权力
D.民间文化形式多样
11.汉末的牟子(佛学家)在《理惑论》中以儒家、道家思想阐发佛理;东晋孙绰认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这反映了
A.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政局动荡导致民众信仰多样
C.儒释道三教呈现合流趋势
D.佛道更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
12.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
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
C.中西文化同源的雏形初现
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1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14.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B.体现人是万物的尺度
C.重新建立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
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15.公元前7世纪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主要是通过传说获得天地万物的知识;到公元前6世纪很多哲学家关注自然界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等问题;到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从这一历程可知,古希腊
A.历史演进与哲学嬗变同步
B.哲学家的嬗变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C.哲学家“神圣不可侵犯”
D.哲学家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研究
16.公元前5世纪,雅典智者们在给学生传授修辞学、论辩术的同时,也贯穿了批判迷信、抨击传统、藐视权威、高扬个性、崇尚感觉、鼓吹怀疑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的传播
A.促进了雅典的思想解放
B.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本质
C.破除了人对神灵的崇拜
D.动摇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17.苏格拉底认为,假设一个人不会打铁,他还可以去做其他的工作。但是如果让“一个没有必要知识的人”去“驾驶一条船或带领一支军队”,船将会沉没、军队将会毁灭。这反映出苏格拉底主张
A.实施贤人政治
B.开拓海外贸易
C.培养专业技能
D.加强社会分工
18.当意大利人摆脱中世纪的文化枷锁以后,他们需要一个导师来帮助他们认识新的世界,并最终在古典文化中找到这样一个导师。这旨在说明文艺复兴
A.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推动时代进步与变革
C.凸显了人性和理性的解放
D.意大利贡献特别巨大
19.据《君士坦丁惠赐书》记载,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赐赠给了教皇。学者瓦拉(1406—1457)对此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君士坦丁惠赐书》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瓦拉的研究
A.反映了新教教义的政治影响
B.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C.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
D.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
20.在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诗和喜剧中,在肯定人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体现新旧交融,彰显人性价值
B.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
C.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21.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B.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C.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D.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22.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描述了一种比摆脱强制的自由更高层次的自由。这种自由有着更高层次的利益追求,希望在一个统一的公共社会中享受道德生活的欢娱。个人与社会越融为一体,个人就越“自由”,个人的权利就越有保障。个人有“权利”选择加入该团体。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A.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B.个人自由追求利益最大化
C.个人自由凌驾于公共意志
D.国家法律约束了个人自由
23.洛克指出:人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政府的主要作用甚至唯一作用,就是在个人财产受到侵害时执行法律的惩罚权力。这种惩罚权力的行使不能是随意的,而必须按照政治社会一致同意的规则,或按照他们授权的代表致同意的规则来行使。这种观点
A.本质上属于无政府主义
B.奠定了共和政体的理论基础
C.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D.构筑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框架
24.杨奎松在《鬼子来了》一书中说:“欧洲17、18世纪思想启蒙运动是与欧洲工业革命及其民族国家形成过程基本同步的……更是建立在被13世纪以来接连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科学革命大大改造过的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基础上的。”作者认为
A.宗教改革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延续
B.民族国家形成是启蒙运动的前提
C.文艺复兴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基础
D.工业革命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生
25.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6.(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对当时的变化看不顺眼,希望恢复周代的以礼为准则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制度,以及由这种制度而生成的社会秩序,在既存状志下,追求宁静安谧的生活,使心性得以满足。
——摘编自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孟子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典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摘编自郯文杰等《经学十二讲》
材料三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他所讲的“一统”,按照他自己的解释,就是“一统乎天子”的意思。所谓“一统乎天子”,也就是要实行君主集权。
——摘自杨鹤皋《中国法律思想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理想政治分别是什么?影响他们政治选择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3+6分)
(2)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们各自提出了哪些主张?(3分)
27.(本题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世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它更突出了新兴资产阶级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迫切渴望一种能够表达他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新文化,以便同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神本主义意识形态相抗衡。而古典文化中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者张椿年指出“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
——摘编自[英]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2+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
28.(本题13分)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四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1)材料一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2+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指出这一观点在当时所产生的积极意义。(2+2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与材料二作者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相比,有何新发展?(3+2分)
29.(本题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给予启蒙思想家们的影响,是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的。伏尔泰说:“所谓专制或专横的政府,是指君主可以随意夺走一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如果说曾有一个国家,在那里人的生命、财产和荣誉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便是中国。”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以法治国,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和礼仪习惯便是中国法律的基础,他们进而指出,由于这种以父权为本,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符合自然规律和理性,因而能将道德、宗教、习俗、礼仪和伦理为一体,在全国统一施行。使儒、释、道三家彼此相安无事,既无需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教会,政权因而也不致受教会左右。启蒙思想家虽然从自然神论的角度把儒家思想解为一种宗教,但把它与愚弄人民的基督教之类的宗教做了严格的区别。
——摘编自许明龙《中国古代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在借鉴中国古代文化基础上所提出的反封建主张,并简评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4+3分))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7页,共7页参考答案
1.C【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重视现世生活,强调等级秩序,主张恢复“礼乐之道”,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故C项正确。A、B、D分别是墨子、老子和荀子的主张,排除。
2.D【详解】孟子关于老人的观点得到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认可,这说明尊老敬老是人类共同的意识,也说明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世界的相通性,D正确;题干强调文化的相通性而非差异性,排除A;B中的“核心价值追求”无法证实,排除;C与题无关,排除。
3.D【详解】董仲舒生活于汉武帝时代,而汉武帝时代是大一统发展时期,董仲舒要求扩大爱的范围,要“爱及四夷”,这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建立大一统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天人关系,故排除A项;董仲舒的目的不是就儒学而儒学,何况扩大爱的对象与思想体系是没有关系的,故排除B项;这不是教育问题,故排除C项。
4.C【详解】根据“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可知材料中的主张核心是尚贤,这是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故选C;尚贤的主张与儒家、道家和法家不符,排除ABD。
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核心是面对社会变革提出改造方案,其实质是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C正确;ABD均与实质无关,排除。故选C。
6.D【详解】题干中信息“重人事”“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等,反映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D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明显带有唯心色彩,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突出思想家主张的共性,不是“争鸣”,排除B项;尽管不同学派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但他们又有着根本的不同,排除C项。
7.B【详解】题干所列思想家主张变革,这属于法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正确;A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排除;C是民本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排除;D主张选贤任能,属于墨家主张,排除。
8.B【详解】“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是道家的无为淡泊的思想,“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则体现了墨家的反对浪费的思想主张,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
9.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敦颐提出主静的修养方法,主张寡欲,这与理学提倡的天理有契合点,为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南宋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周敦颐为北宋人,故B错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故C错误;周敦颐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且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周敦颐受陆九渊影响,故D错误。
10.A【详解】“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修家谱、建祠堂、立族规、行族约、选族长、明赏罚、设族田、兴族学是乡间治理的方式,因此A项正确。地方士绅有退休官员、落第士人,或有名望的乡间人士,与文官政治无关,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士绅群体通过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教化,不能得出他们掌控了基层权力,C项不选。材料不是民间文化形式,D项错误。
11.C【详解】根据“汉末的牟子(佛学家)在《理惑论》中以儒家、道家思想阐发佛理”,“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等信息可以看出,三教之间有思想方面的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挑战的内容,排除A;材料不是强调多元化,排除B;儒学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排除D。
12.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李二曲等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因此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书籍。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故B正确;《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书籍的流传,说明中学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窠臼,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说明中西文化同源,故C错误;“普遍认可”说法欠妥,故D错误。
13.D【详解】王夫之这段话的大意是:粟米价贵伤害商业,价贱则伤害农业。当其价格昂贵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贱,政府强制平抑粮价,那么粮商不再收粮出售,只会导致粮价最终更贵;当粮价低贱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格提高,政府强制要求粮食售价提高,那么粮商压仓不售,就会导致粮价更加低贱。材料中王夫之并论及农业和商业关系,故A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干预粮价,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征收工商税的主张,故C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粮价遵从市场调节作用,故D正确。
14.B【详解】据材料“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智者学派主张反对迷信,强调自由,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都是相对的,要以人为尺度,这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B项正确;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排除A项;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智者学派怀疑“神”,并不“否定神的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15.B【详解】本题考查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カ。古希腊哲学的嬗变与哲学家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有直接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哲学家们关注的研究对象不同,故选B项,排除A项;古希腊哲学迎来了繁荣,但哲学家受迫害也主要发生在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期,比如在民主政治最发达的雅典,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亚里土多德为躲避杀身之祸而逃离雅典,故排除C项;许多哲学家把研究兴趣转向人和人类社会时,并没有放弃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贡献,故排除D项。
16.A【详解】材料反映了雅典智者学派讲学时贯穿了批判迷信、抨击传统、高扬个性等思想,这些思想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选A;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期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指导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古雅典时期,神灵崇拜现象一直存在,故排除C;材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是动摇其基础,故排除D。
17.A【详解】苏格拉底借行船、领军需要专业人员,说明专业知识、个人才能在城邦管理中的重要性,反映出其主张实施贤人政治,A项正确;开拓海外贸易与苏格拉底强调具备专业能力才能胜任工作不符,B项错误;苏格拉底强调的是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不是专业技能的培养,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苏格拉底主张加强社会分工,D项错误。
18.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意大利人摆脱文化枷锁,在古典文化中找到一个导师即人文主义,帮助人们认识新世界,由此可见材料意在强调文艺复兴推动了时代进步和变革,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文艺复兴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复兴老希腊罗马文化只是表面形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凸显了人性解放,但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故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文艺复兴对人们的认知、时代的进步的作用,“意大利贡献特别巨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
19.D【详解】15世纪前期,学者瓦拉对《君士坦丁惠赐书》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由此可知,瓦拉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故D正确;宗教改革还未开始,故A错误;瓦拉并未否定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故B错误;这是对宗教神学的冲击,不是冲击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故C错误。
20.A【详解】“在肯定人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体现了新旧交融,彰显了人性价值,故A正确;启蒙运动追求民主法治、抨击君主专制,故BD错误;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故C错误。
21.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宗教改革的展开,欧洲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纷纷出现,政治和宗教活动逐渐分离,大学从为教会服务转向为世俗国家服务,反映了当时欧洲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D项正确;导致欧洲政教分离和地方教育兴起的是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A项错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宗教改革并未使欧洲大学丧失学术自由,C项错误。
22.A【详解】据题意可知,卢梭认为个人与社会越融为一体,个人就越自由,个人的权利就越有保障,而对是否加入这个团体个人有选择的权利,由此可知体现了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不是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更没有体现个人自由对公共意志的凌驾,排除B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家法律对个人自由的约束,排除D项。故选A项。
23.C【详解】根据“政府的主要作用甚至唯一作用,就是在个人财产受到侵害时执行法律的惩罚权力”可知洛克认为政府的作用是通过依据法律执行惩罚的权力维护社会秩序,这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故选C;洛克认为政府应该发挥作用,所以不是无政府主义思想,排除A;洛克是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没有涉及建立共和政体,排除B;构筑三权分立政治框架的是孟德斯鸠,排除D。
2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启蒙运动是建立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的基础之上,与工业革命基本同步,由此可见,文艺复兴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基础,故C符合题意;材料认为宗教改革是启蒙运动的基础,而非延续,故排除A;材料认为民族国家形成与启蒙运动基本同步,故排除B;材料认为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基本同步,而不是促进作用,故排除D。
25.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是启蒙思想家康德的主张,故D正确;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
注:材料题的答案分值和答案不对等。对应分值够就可以,不要求全部答到。
26.(1)理想政治:孔子--礼治(礼乐文明的社会、恢复奴隶制社会);孟子--王道;董仲舒--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原因:孔子--“礼崩乐坏”,奴隶制走向衰落;孟子--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侵扰等亟待解决。
(2)主张:孔子--“仁”的学说、以德治民(德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民本);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德主刑辅。
【详解】
(1)理想政治:根据材料一中孔子“希望恢复周代的以礼为准则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制度,以及由这种制度而生成的社会秩序”、材料二中孟子“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以及材料三中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以从“礼治”“王道”和“大一统”分别概括三者的理想政治。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春秋战国之际)的变化看不顺眼”、材料二中“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知识,从他们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等方面进行回答。
(2)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理想”角度回答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各自政治主张即可。
27.(1)内部压力:夏商周时期丰厚的文化积累。外部条件: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
(2)历史条件:中世纪世俗文化的发展:新阶级的产生及其创新和超越精神:宗教神学的压制。
【详解】
(1)内部压力:根据“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可得出夏商周时期丰厚的文化积累。外部条件:根据所学可从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等方面概括。
(2)历史条件:根据“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世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可得出中世纪世俗文化的发展;根据“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迫切渴望一种能够表达他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新文化”得出新阶级的产生及其创新和超越精神;根据所学可得出宗教神学的压制。
28.(1)核心观点:美德即知识。影响: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丰富和发展了古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2)观点:人生而平等。积极意义:批判了封建等级观念,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思想自由。
(3)含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新发展:从提倡人性到倡导理性,从批判基督教神权统治到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详解】
(1)核心观点:根据材料“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可知,美德即知识。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主张是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丰富和发展了古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2)观点:根据材料“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可知,人生而平等。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薄伽丘的主张批判了封建等级观念、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思想自由等方面进行回答。
(3)含义:根据材料“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可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根据材料“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可知,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根据材料“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可知,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新发展:结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期间人文精神的新发展表现为从提倡人性到倡导理性、从批判教会神权到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29.(1)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原因: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
(2)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政治;反对人治,主张依法治国;反对等级制度,倡导自由平等;抨击天主教会,主张政教分离;反对愚民政策,倡导理性和思想解放。
简评:法国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其民主法治和理性等主张的传播。但认识有失偏颇,中国封建时代并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据“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可知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据“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可知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据“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可知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据“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可知提出工商皆本思想。第二问分析其原因,据材料二“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可知理学僵化,据“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可知商品经济发展,近代科学的传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和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所谓专制或专横的政府,是指君主可以随意夺走一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如果说曾有一个国家,在那里人的生命、财产和荣誉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便是中国。”可知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政治;据“中国是以法治国,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和礼仪习惯便是中国法律的基础”可知反对人治,主张依法治国;据“既无需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教会,政权因而也不致受教会左右”可知反对等级制度,倡导自由平等,抨击天主教会,主张政教分离;据“启蒙思想家虽然从自然神论的角度把儒家思想解为一种宗教,但把它与愚弄人民的基督教之类的宗教做了严格的区别”可知反对愚民政策,倡导理性和思想解放。第二问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简评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一方面法国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启蒙思想,有利于其民主法治和理性等主张的传播。但另一方面,认识有失偏颇,中国封建时代并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
答案第4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