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五章
本章整合
地
理
202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答案
①人工 ②环境 ③常绿阔叶林 ④草原 ⑤热带 ⑥颜色 ⑦质地 ⑧耕作 ⑨生物 ⑩地貌
养护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专题一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地形
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气候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植被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可判定该地区的植被类型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少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成
典例1下图是陆地天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对图示天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天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思路导引第(1)题,依据图示天然植被的分布状况可以判断出,沿X方向热量 ,沿Y方向降水 。第(2)题,结合图示已知天然植被的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 ,乙为 。
思路导引答案
减少 增加 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题目答案
(1)D (2)A
专题二 土壤问题答题思路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种物质组成,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土壤肥沃”的答题思路为“有机质来得多、去得少”,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有机质损失主要靠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作用。
分 类
答题思路
植被
植被茂盛(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为土壤积累大量的有机质
微生物
分解作用
纬度高(或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外力作用
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人类活动
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秸秆还田、使用农家肥等
典例2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1)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2)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思路导引第(1)题,该地区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 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 。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第(2)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的表现是 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思路导引答案
常绿阔叶林 降低 地表植被
题目答案
(1)C (2)D(共53张PPT)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地
理
2021
课标导引
课程
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目标
导引
1.识别给定区域的土壤类型,熟练掌握不同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认知)
2.分析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3.通过野外观察,认识自然土壤剖面及耕作土壤剖面,并设计实验。(地理实践力)
4.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壤,理解土壤的养护措施。(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组成物质: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①自然土壤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②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实践链接小明在东北平原对土壤进行深入调查,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
提示
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思考感悟在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三种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 并说明理由。
提示
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
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并纠错
(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答案
× 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大多是耕作土壤。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
答案
√
(3)农作物可以抵抗适度的旱情,得益于土壤蓄水、保水功能。( )
答案
√
2.下列各种形成土壤的气候类型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
形成土壤的各种气候类型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风化作用强,岩石风化速度快,形成的风化壳深厚。
答案
A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貌、气候、生物、时间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4.生物在土壤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④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3题,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土壤的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
答案
3.C 4.B
课堂篇
主题探究
问题探究
探究一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包括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结合材料探究:
(1)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3)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2)黑土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3)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因此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比较贫瘠。
关键能力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土壤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分析
(1)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的粒级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气候
(3)生物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图解如下。
②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
要点笔记
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原。
(4)地貌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5)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方法技巧
1.不同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土壤状况
气候条件
土壤状况
降水
降水充沛,土壤粒径大,(下渗增加)土层较厚,土壤中含水量大。降水少,土层薄,土壤中空气含量多,土质疏松
热量
热量丰富,微生物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贫瘠。热量少,微生物活动慢,有机质分解少,土壤较肥沃
风力
风力强,空气湿度降低,蒸发旺盛,成土母质迁移速度快,土壤粒径小、多气孔、有机质含量低,土质较差
2.不同气候类型影响下的土壤状况
气候类型
土壤状况
高寒类型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多
湿热类型
有机质分解快,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土壤偏酸性
干旱类型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土壤偏碱性
冷湿类型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典例剖析
典例1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平方米)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的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贵州省
D.西藏自治区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有机碳密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区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该地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答案
(1)A (2)D
对应训练
下图为主要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作用较慢
2.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3.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的地区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地区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解析
第1题,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较慢,有机质含量较多;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和微生物作用都较快,有机质易分解,积累少。第2题,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易被侵蚀、搬运,迁移速度快,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第3题,气候湿热,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较快。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缓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草原植被茂盛且根系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答案
1.B 2.A 3.C
有机碳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土壤中碳、氮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因素有关,而且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层0—10厘米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覆盖度
B.海拔
C.降水
D.土层深度
5.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可推知由沼泽植被至高山草甸,海拔在不断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与海拔呈正相关,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植物生长不旺盛,消耗有机碳少,土壤有机碳积累多。可推断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主要与气候变暖有关。
答案
4.B 5.C
问题探究
探究二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红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土壤呈酸性,一般氮、磷、钾的供应不足。江南丘陵地区是我国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红壤呈现红色的原因,并描述其特点。
(2)如何将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的红壤进行利用和改造
(3)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提示
(1)红壤中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质黏重。
(2)加石灰中和酸性;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逐年深耕,熟化土壤。
(3)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养护。
关键能力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可以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具体分析如下。
方法技巧
土壤的改良措施
(1)轮作换茬。(2)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盐分;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5)科学施肥。(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耐盐碱作物。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
造成土地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
土壤保护的主要措施
(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3)增施有机肥;(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典例剖析
典例2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构造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素养立意试题考查进行土壤改造的主要措施,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
解析
第(1)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显著,肥力流失较多,且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第(2)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大棚温室会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
(1)C (2)B
对应训练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完成1~2题。
1.增施肥料增产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推测,山坡地坡度大是增施肥料增产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第2题,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可以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
1.C 2.B
“墒”指土壤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据此完成3~4题。
3.《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锄”的核心作用是( )
A.清除杂草
B.减少蒸发
C.增加透气性
D.提高地温
4.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 )
A.增多土壤毛细管,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
B.加快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
C.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D.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
解析
第3题,“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主要意思是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下去,其核心是“松土保墒”。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从而“保墒”,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因此“锄”的核心作用是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第4题,陇中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旺盛。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土壤中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出苗率。
答案
3.B 4.A
素养培优
(地理实践力)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有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质量。
(1)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其变化的原因。
(2)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观察纸巾的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3)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的差异。
提示
(1)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逐渐变深,因为越向下水分含量越多。
(2)土壤块表层湿度小,底层湿度大。
(3)土壤块表层较为疏松,底层较为紧实。(共43张PPT)
第五章
第一节 植被
地
理
2021
课标导引
知识体系
课程
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目标
导引
1.通过观察不同地区植被的特点,并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
2.联系气候类型,认识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植被类型差异。(区域认知)
3.通过野外观察或借助视频、图像等资料,对植被进行观察、识别,并描述其特征。(地理实践力)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一、植被与环境
1.概念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分类
(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与环境的关系
(1)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
(2)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3)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
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4)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
当地环境的特征。
要点笔记
天然植被物种相对丰富,人工植被物种比较单一;天然植被在自然状况下能生长得很好,人工植被需要在人的管理下才能很好地生长。
二、森林
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1.热带雨林
(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特征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
抗寒抗旱。
思考感悟什么季节更容易判别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为什么
提示
秋冬季节。因为落叶阔叶林在秋冬季节落叶,而常绿阔叶林则四季常青。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1)热带草原
(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有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2.荒漠:分布于热带至温带的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思考感悟
图中所示属于哪种景观 如何进行判断
提示
热带草原。图中散生着乔木和灌木。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并纠错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
答案
× 荒漠属于天然植被。
(2)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答案
√
(3)针叶林中的针状叶片特征主要是为了抗寒冷。( )
答案
× 针叶林中的针状叶片特征主要是为了抗寒抗旱。
(4)我国新疆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 )
答案
√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就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某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读图,完成2~3题。
2.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
A.太行山区
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
D.武夷山区
3.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解析
第2题,由图可知,茶花为革质叶片,属于常绿阔叶林,该同学拍摄地应位于亚热带,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区,故D正确。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于温带,故A、B、C错。第3题,①鳞毛蕨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②茶花是灌木,适宜在中层生长。③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因此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故A正确。
答案
2.D 3.A
2020年2—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读图,完成4~5题。
4.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沿途天然植被变化依次为( )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解析
第4题,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第5题,东北平原的天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内蒙古高原的天然植被是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植被是温带荒漠。
答案
4.D 5.B
课堂篇
主题探究
问题探究
探究一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属于大型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非洲,叶集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急尖,上面暗绿色发亮,无毛或背面有稀疏的星状柔毛,长9—16厘米,宽4—6厘米;叶柄长10—201厘米。在湿季,猴面包树在枝条上长出3—7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下图为不同季节该树的生长状况。
结合材料探究:
(1)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猴面包树生长在热带,但其属于落叶乔木,试分析其原因。
(3)有人说,看到大片的椰林,就想到夏威夷的热带风光;看到大面积的仙人掌,就想到墨西哥的热带沙漠。谈一谈对上述话的理解。
提示
(1)干季干旱,蒸发旺盛;湿季降水较多。降水季节差异大。
(2)干季时为了减轻蒸腾作用,故落叶。
(3)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它能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因此植物对环境往往具有指示作用。椰林指示高温多雨的环境,而耐干旱的仙人掌则指示炎热干旱的环境。
关键能力
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
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植物的腐败程度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
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植被离开了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后果。
方法技巧
1.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2.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
植物生活环境
植被及其形态特征
沙漠
植被稀少,叶子退化,根深而叶不茂
高山
植株矮小,茎叶多毛
草原
丛生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
热带
雨林
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树身具有多层结构,叶子茂密
池塘
水生植物,叶子柔软而透明,带有通气的结构
典例剖析
典例1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右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植物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B.湿润C.寒冷D.炎热
(2)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
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与植被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
解析
第(1)题,该植物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深,有利于吸收地下深层的水分。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第(2)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以获取足够的水分。
答案
(1)A (2)C
对应训练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示植被类型属于( )
①天然植被 ②人工植被
③草原 ④荒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关于图示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根系发达
B.高大繁盛
C.茎叶退化
D.旱生植物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荒漠广布,图示植被是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第2题,图示植被生长在荒漠地区,为旱生植物,根系发达,植物矮小,茎叶退化。
答案
1.C 2.B
问题探究
探究二
森林、草原与荒漠的景观特征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枝干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的绿色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结合材料探究: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 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2)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
(3)我国存在热带雨林这种植被类型吗
提示
(1)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3)存在。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都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域,这些区域存在热带雨林。
关键能力
1.森林
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温带则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森林。
类型
分 布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热带
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全年生长旺盛,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丰富;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和板根现象
常绿阔
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常绿,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类型
分 布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落叶阔
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生长季节达4—6个月,四季分明,降水适宜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拓展延伸我国森林植被分布
我国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季风气候区,即分布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以东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
中国植被区域图
2.草原和荒漠
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草原、荒漠植被特点及环境特征如下。
类型
分 布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热带
草原
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干季降水稀少
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部分地区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
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干旱地区)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偶见矮小灌木
类型
分 布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荒漠
热带至温带的气候干旱地区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以旱生的灌木为主,植物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周期
典例剖析
典例2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当地的天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思维导引解答试题要明确三个问题:
(1)明确天然植被是指在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下天然形成的植被类型。
(2)抓住关键信息:空间——我国东部地区;时间——3月25日(春季);其他特征——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春季发新叶,冬季落叶)。
(3)抓住“常绿灌木”思考“常绿”与哪些因素有关——受气温限制。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图中树木新叶呼之欲出,由此可知其冬季落叶,当地的天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2)题,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答案
(1)B (2)A
对应训练
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图片。读图,完成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天山天池附近
B.西双版纳地区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附近
解析
第1题,根据“滴水叶尖”现象的图片可看出,树叶有水滴滴落,“常年出现”说明这里水汽充足,反映了树木生长环境潮湿,应为热带雨林。故选D。第2题,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雨林分布。故选B。
答案
1.D 2.B
素养培优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银杏是一种“色相”树种,春夏是“绿油油”的,秋天是“金黄黄”的,冬天是“光溜溜”的,非常适合城市绿化。进入秋季,金黄黄的银杏叶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有六处“银杏之乡”最具盛名,它们分别是湖北省安陆市、江苏省泰兴市、江苏省邳州市、山东省郯城县、广东省南雄市、浙江省长兴县。影响树叶变黄的因素主要有气温、光照、风力和树龄等。
(1)银杏树属于哪一类森林植被
(2)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你能判断哪一个城市的树叶先转黄吗 说出理由。
提示
(1)银杏树冬季落叶,故可判断为落叶阔叶林。
(2)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与南京相比,北京的气温先降低,故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早。(共16张PPT)
第五章
问题研究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地
理
2021
研究导引
1.了解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的关系。(综合思维)
2.理解雨水花园与海绵城市主要的生态功能。(人地协调观)
3.掌握我国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主要措施。(地理实践力)
材料研究
1.城镇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角 度
影 响
对下渗的影响
城市不透水层面积和排水工程的扩大,减少了雨水下渗量,增加了地表径流量,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径流量落后于降水量的时间)缩短
对水分蒸
发的影响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绿地迅速减少,不透水层面积增加,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使得地表及树木的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相应减弱
对地下水
收支的影响
城镇化的发展加快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了地下水收支量的失衡,地下水支出量远大于收入量,结果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即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区域性地面沉降
对水质的影响
主要是指生产、生活、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排放的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
2.土壤蓄水在雨水中的作用
(1)减少地表径流量。由于土壤的孔隙能够使水分在其中储存、保持以及运转,所以土壤能够涵养水源。
(2)延缓雨水汇集的时间,使水量分散,削减洪峰。水分在土壤孔隙中流动,速度慢,过程长。
3.雨水花园的作用
(1)缓解城市内涝;
(2)改善微气候;
(3)可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4)增加生物多样性;
(5)改善城市空气污染。
4.海绵城市的主要环节及作用
环节
主要作用
渗水
改变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增加绿地比重
蓄水
把降水蓄存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的目的。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滞水
延缓地表径流汇聚时间,具体形式有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渗透池、人工湿地
净水
通过土壤的渗透,植被、绿地系统等能净化水质
用水
利用收集净化好的雨水,缓解用水压力
方法技巧
雨水花园可以将雨水滞留下渗,补充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量,是一种生态持续的雨洪控制、雨水利用措施,是实现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
典例剖析
典例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事物的主要作用是( )
A.树木、草坪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B.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
C.河流、湖泊可以调蓄多雨期和少雨期的降水量
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增加下渗量
(2)建设城市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主要作用是( )
A.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
B.降低降水造成的水土流失
C.减轻土壤盐碱化现象
D.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加环境多样化
解析
第(1)题,树木、草坪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降水;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等均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河流、湖泊主要调蓄地表径流量,但不能调蓄降水量;拦水坝主要作用是减缓地表径流汇水速度,城市小区会减少下渗量。第(2)题,建设城市绿地采用了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在下雨时,将雨水收集一部分,可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城市中水土流失不严重,土壤盐碱化现象也很少发生,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加环境多样化影响不大,故选A。
答案
(1)B (2)A
强化练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城市涝灾(内涝)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能够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
(1)分析说明雨水花园建设的主要作用。
(2)分析我国城市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
(3)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解析
第(1)题,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的人工湿地部分,结合材料介绍其主要作用体现为“收”和“放”。“收”:增加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放”:收集的雨水进入再利用系统,增加水汽蒸发,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内涝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主要分析地形与气候条件,人为原因主要分析城镇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治理措施主要针对人为原因进行分析。第(3)题,海绵城市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蒸腾等环节。
答案
(1)增加雨水的下渗并回收利用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小地表径流,可有效起到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和程度;改善城市小气候,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气温日较差减小。
(2)原因:①短时间内降水(或特大暴雨)多,强度大;②城市人口激增,城区建筑物密集,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暴雨强度;③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或水泥路面大幅增加),不利于下渗;④绿地、水面大幅减少;⑤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城市管网不完善,排水能力弱。
措施:①加强城市规划;②完善城市排水系统;③保护湿地(或增加水面面积);④增加绿地面积;⑤疏浚河道。
(3)海绵城市的建设,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海绵城市使当地空气变得湿润,蒸发量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