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3 20: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缘”等3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8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和吟诵。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认识事物要认识它的真相与全貌。
4.书写古诗《暮江吟》和《题西林壁》。教学重难点借助朗诵及吟诵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认识事物要认识它的真相与全貌。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暮、瑟、缘”等3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8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和吟诵。
三.教学过程
《暮江吟》
(一):诗中有画。(发现美)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说起古诗,我们都知道它是我们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宛如太阳一般照耀千古、滋养着我们,围绕着他,也有许许多多的如同繁星一般的诗人。比如,我们知道诗仙是(生:李白)
师:诗圣是(生:杜甫)
师:那么,你们知道诗王是谁吗?(生:......)
师:对,诗王是白居易(出示PPT)
师:谁来介绍一下白居易呢?(指名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2.感知发现(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谁来说说题目中“吟”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生:吟是吟诵、吟唱的意思生: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生: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师:是的,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暮江吟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出示PPT)(2).师: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你发现了什么美景呢?(出示PPT)生:我发现了残阳铺水、新月初升和露珠......(出示PPT)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了了28个字,就写出了如此这般的美景!(板书:写景)
(二)画中有诗。(欣赏美)
1.深入理解(1).师:这些常见的景物所构成的美景,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走进江边。(出示PPT)
师: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 (生: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生: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师: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师: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 (生:铺)师:对。可是平日我们描写阳光一般用什么动词 (照、射、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 (出示PPT)(生:不好)。
师:对。“铺”字是有情感的,比如: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师:“铺”既写出了夕阳照的面积广大而均匀,又写出了夕阳的柔和,令人感到亲切、温暖,
(出示PPT)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指名朗读)
师: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我把“铺”拖长、轻声读,读出这种感觉的。)
师: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2).师: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瑟瑟是指(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 (生: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师:是啊,难怪诗人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生: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一个“瑟瑟”,一个“红”宇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那么鮮艳、明快。我们试着这种美感读读出来吧。(齐读)
师:夕阳的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出示PPT)师: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出示PPT)(生:发现了新月和露珠)
师:这一弯新月和晶莹的露珠,更是让作者喜爱,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是哪一个词 (生:可怜。)师:可怜是什么意思:(生:可爱)
师:“真珠”也就是珍珠师:作者把露水比喻成了(生:珍珠)
师:把新月比喻成了(生:弓)(出示PPT)
师:诗人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岀了这样的感叹:(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师: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滴滴清露就像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出示PPT)2.提炼感悟师:用他手中的彩笔,尽情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美。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忆江南》,江南好...(生:...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出示PPT)
(三)诗中寄情。(升华美)
1.初探情感
师:我们都知道,写景往往寄情,那么,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出示PPT)(生: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傍晚下江边风景的喜爱之情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深入感发
师:我们通常往往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表达美景虽好但是太短暂的伤感。作者尽管也写了残阳,却没有多少伤感,这是为什么呢?(生:作者当时很高兴生:坐着看到了美景,心情舒畅......)
师: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于是作者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作者离开朝廷后,这一路上心情轻松畅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因作此诗。
师:你从这简短的介绍中,还发现了什么?全诗蕴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让我们再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诵一下这首诗。(齐读)
(四)诗中有韵。(表现美)
师:刚才我们是在朗诵,同学们也知道,诗最原先是吟诵的。大家想不想跟着学一下这首诗的吟诵?(生:想)(出示录音)
师:好,我们大家先跟着录音吟两遍(学生跟着吟诵)师:谁能自己尝试吟一遍?师:我们大家集体吟一遍,有信心吗?
二、《题西林壁》
(一):山中有诗。(孕育美)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白居易带给我们的美景,接下来,我们看美食。我们淄博是鲁菜的发源地,有很多美食,这道山东的美食你认识吗?(生:周村烧饼生:博山豆腐箱生:博山酥锅)
师:关于这道美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知道吗?
(生:横向笔画的间距大体相等,撇捺要舒展)
师:真棒!是的,横画均匀撇捺伸(出示PPT)师:还要注意什么呢?(出示PPT)(生:上下要冲齐)
师:对了,上下对正莫要偏(出示PPT)
师:那么,大家观察一下
“吟”字要写好该注意什么呢?大家可以注意色块的提示(出示PPT)(生:口小今大)
师:非常好,左小右大口还要靠左上(出示PPT)
师:那么大家再观察一下撇捺和点有什么规律 (生:撇捺要舒展,点画在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叉点上)师:观察的非常仔细!撇捺舒展点中间(出示PPT)
师:那么横折有什么规律?(生:横折不要太大,结尾处要靠在中线上)师:非常好!横折勿宽还要对正(出示PPT)
师:我们通过观察总结出了书写
“暮”和“吟”的规律,我们一起读一遍记在脑中吧!(出示PPT)(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大家看老师是如何根据总结的规律来书写这两个字的(利用实物投影,进行示范)
师:同学们也要在注意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正确姿势的同时,认真各将“暮”和“吟”书写一遍。在书写时要注意运用总结的规律,写完以后请坐端正。好,现在开始书写。(生书写)
师:好,请同学们看屏幕,谁能先说一说这位同学写得有什么优点呢?(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生:......)
师:很好,那么谁能说一说这位同学写得有什么地方需要呢?(生:......)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比对调整,再把这两个字各写一遍。(生书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位同学经过比对调整,根据规律,书写的越来越棒了!(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请同学们也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进步,如果有,请给自己画颗星。
师:大家想不想挑战点有难度的?好,其他的生字,老师也总结了一些书写规律,就在你的书写纸上,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读完的请坐好。
师:请大家看屏幕,这是老师抄写的两首诗,这一首的样式是龙门对,所以是这样的顺序,大家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大家参照我写的样式,你手中的纸是哪种样式就抄写哪首诗,能写好吗?
师:现在请拿起笔,注意写字的姿势,根据提示的书写规律,认真书写。
(生书写,播放音乐)
师:谁书写完了,愿意展示一下的请拿上来进行展示。(用磁铁粘贴展示)师:我们不光书写了生字,还认真抄写了诗句,来表达对作者的崇敬之情!请为我们自己的表现鼓鼓掌吧!
师:暮江吟我们学习了吟诵,我们再来学习吟诵《题西林壁》好不好?
师:好,我们大家先跟着录音吟两遍(出示录音,学生跟着吟诵)
师:谁能自己尝试吟一遍?师:我们大家集体吟一遍,有信心吗?(老师带头鼓掌)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与白居易、苏东坡相遇、相识、相知,下一节课我们将会去细嗅卢钺的梅香!因为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诗的梦想,所以我们中国的诗词文化一定会(与学生一起发扬光大)好,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