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一.教学目标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地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地观察。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细致地观察。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主要是从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叶子、脚这几个方面来写的。知道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还了解到作者是经过仔细地观察才有了这些发现。(指着板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10课,一起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重点研学(爬山虎的脚)
过渡句:你知道吗?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和爬山虎的脚密不可分呢?出示阅读提示: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课文的
3-5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是经过了仔细地观察。学生自己找完以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
1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反面”从脚的生长位置隐蔽,作者却观察到了,可见作者观察仔细。“六七根细丝”从脚长得又细又小,作者却数出来了,可见作者观察仔细。“像蜗牛的触角”出示图片,作者只有细致观察,才能有如此准确形象的描写。读出这种仔细地观察(找人读、关注标红的词语再读、齐读)过渡句:同学们,继续看,还有哪些地方还能看出作者观察地特别仔细。
预设
2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此段主要写了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作者观察特别仔细。
在写爬山虎怎么样爬时,用了一系列动词“触、巴、拉、贴”,这四个词中的“巴”字不太常用,重点理解。
1、“巴”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贴”吗?
2、找人上台模仿巴的动作。学生的手是爬山虎的脚,黑板就是墙面,当学生的手触着墙的时候,去用手拉,如果很容易拉下来,就让学生继续用力,直到拉不下来。(总结:看来不费一点力气,还真拉不下来爬山虎的一根茎呢。)
3、你看这个字,作者观察得多仔细,描写得多准确,自己都读一读感受一下,找人再读。4、是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出示爬山虎脚的图片,让学生想象文中的描写,小组合作演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学生边演示,教师边解释,爬山虎每长一只脚就巴住墙,拉一把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拉一把茎,要想一直往上长就要一直长出脚,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齐读去感受作者细致地观察。
5、作者观察得多仔细,才把爬山虎怎么样爬的写得准确形象,找人用上文中的动词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6、同桌互说。过渡句: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预设
3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师小结:是啊,没触着墙的作者都关注了,作者观察得多仔细呀!
1、引导学生关注“逐渐”,指一点儿一点儿地变化成灰色。可见作者不仅观察细致,而且观察不是一天两天呢。
2、文中还有很多词,表明作者观察不是一天两天,快速浏览课文的
3-5段,找出来。“以前、今年、原先、现在、不几天、后来、逐渐”这些表示时间节点的词可见作者是进行了连续地观察。读一读,感受一下。
(三)课堂总结,习得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对课文的品读,领略到作者能写出如此准确的语句,源于作者连续、细致地观察。希望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去观察,也能写出更多的佳作。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种下几粒蒜瓣,每天多次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准确生动地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