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帝、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神话有着永久的魅力,承载着我们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
1、生交流神话故事
2、师讲述白话文故事精卫,学习精卫的另一个的故事《精卫填海》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白话文、文言文《精卫填海》认识文言文。
2、了解《山海经》
出示课件:《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指名读)
3、古人是怎样讲《精卫填海》的呢?出示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桌一人一句合作朗读。
4、正音“少”“衔”“堙”(指名读句子)
5、不仅要读准读通,更要读出韵味。指名读(生评价)——录音范读(注意停顿,画停顿符号)——听录音跟读——齐读(反复诵读是学习小古文的好方法)
(三)再读课文,深入学习
1、怎样读通小古文呢?(借助注释做好一一对应)
2、借助注释理解“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人名、地名等固有名词可直接代入。师举例介绍自己:姜家之女,名曰相如。男生为“之子”,生介绍自己。
3、出示“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1)借助注释理解意思:溺、故
(2)溺:识字方法
:加一加、讲故事
字形演变书写:
1)观察
三点水、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压线笔画、竖折弯钩为一笔
2)师范写、生书空、生练习
3)投影评价:正确、关键笔画、美观大方
生自评
(3)没有注释的字怎样理解呢?
以“游”为例:组词、查资料
4、小组合作运用所学方法学习“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小组展示(“衔”的理解借助插图)
5、方法的学习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小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讲《精卫填海》的故事。6、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提示我们,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故事的起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用一个字来形容:溺
(2)故事的经过?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用一个字来概括:堙
(3)描写精卫填海的动词有?衔、堙只填了一次?不是,精卫在填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精卫心里会怎样想?大海会高兴吗?会怎样说?精卫又会怎样做呢?
7、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坚持、执着)让我们怀着对精卫的敬佩再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8、精卫填海的结果会是怎样?
9、多么执着的精卫,多么坚韧的精卫,那颗跳动的恒心,只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让我们怀着满满的敬佩之心一起再来吟诵一遍《精卫填海》。
师:同学们的热情点燃了老师的激情,老师也想加入到吟诵中,一起为精卫点赞。
(四)巩固练习
师:中国的神话故事富有浓浓的人情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一定要常记心中啊,来考一考大家,看看你记住了吗?
生做填空题
(五)拓展阅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到的知识一定要及时巩固。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小古文学习方法理解《司马光》一文,并找到起因、经过、结果,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六)作业设计推荐阅读《山海经》少儿版,了解更多的古文版神话故事,领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