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一节 水循环
一、“水的行星”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类型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以及类型。
2.能画出水循环示意图,并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3.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1.水循环的概念
思考:一滴水的旅行经历了哪些圈层?主要环节有哪些?
材料:一滴水的奇妙旅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小小的我从广阔的海洋上诞生了,太阳辐射能是“催生婆”,她把我蒸发到空中。我先在云妈妈的怀里撒了会娇,然后就拿着降落伞开始“闯世界”,我的奇妙旅程开始啦!
我跳到了另一朵云上,随着夏季风来到陆地上空。在“水汽输送”的过程中,我耍起了杂技——我一连翻了十几个跟头。我看见满天都是灰尘小队,他们调皮地跳进了人们的眼睛里、嘴巴里……于是,我和同伴们奋不顾身地降落了!我跑到小河里,成了“地表径流”;我的一些同伴则钻入地下,成了“地下径流”。我看到了不少,听到了不少,也经历了不少,我为了这些收获而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我唱着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大海,顺利完成了奇妙的旅程。
按要求画出一滴水的旅行示意图
(水循环示意图)
1.用合适的简图画出陆地和海洋;
2.用箭头标出水滴旅行的路径;
3.在每个箭头上标注相应的环节名称;
4.示意图要求整洁美观。
2.主要环节----自主完成
读图分析:1.水循环的类型。
2.结合水循环过程说明水循环产生的影响。
3、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循环又称水的大循环,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从海陆表面蒸发的水分,上升到大气中;随着大气的运动和在一定的热力条件下,水汽凝结为液态水降落至地球表面;一部分降水可被植被拦截或被植物散发,降落到地面的水可以形成地表径流。
渗入地下的水一部分从表层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形式进入河道,成为河川径流的一部分;贮于地下的水,一部分上升至地表供蒸发,一部分向深层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溢出成为不同形式的泉水;地表水和返回地面的地下水,最终都流入海洋或蒸发到大气中。
3、水循环的类型
2、陆地内循环
陆地上(或一个流域内)发生的水循环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径流-蒸发的复杂过程。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之间的交换又称三水转化。流域径流是陆地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3、水循环的类型
3、海上内循环
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回到海洋的局部水分交换过程。
蒸发
降水
海上内循环
蒸发、蒸腾
降水
陆地内循环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示意图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生活中的地理
举例说明: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探究学习
“看海”
请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雨季我国多个城市易出现“看海”现象的原因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自然循环”。
海绵城市
合作探究:分析“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产生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节选自《长江之歌》。图5示意水循环局部。读图完成1-2题
课堂练习
1.江水“从雪山到东海”主要依靠的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假如你是太平洋中的一滴水,通过水循环到长江流域进行一次旅行。最可信的是(
)
A.
通过
①
穿越亚洲直到美洲
B.
通过②让湖泊干涸
C.
通过③穿过地壳直到地心
D.
通过④让江水更新
D
D
(高考链接)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6~8题。
6.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7.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C
8.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
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