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4 07:2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涌现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军”“军民自卫义勇军”“民众自卫团”等各种武装。这表明
A.东北民众自发抵制日寇侵略
B.抗日救国组织得到广泛支持
C.政府需要联合各种抗日力量
D.东北民众贯彻全面抗战路线
2.据日方统计,1931年9月至1937年9月,中国军队在东北毙伤日本关东军17.7162万人,年均近三万人。这说明
A.日本刻意隐瞒军队减员情况
B.局部抗战的地位不容忽视
C.分区域抗战是胜利的必由之路
D.国民政府抗战成果显著
3.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4.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把军阀、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
A.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反映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C.适应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5.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6.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展实业和私营企业。通过奖励民营企业等办法,吸引外地资本家到根据地开办实业;并保护商业,不准乱没收一家商店。这说明在根据地
A.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
B.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C.经济发展迅速
D.执行了苏俄新经济政策
7.有亲历者回忆,我们在这个阵地上坚守了20多天,与日军展开了阵地战,地下水位很高,挖不多深就冒出水来。那些日子,日军飞机狂炸,军舰乱轰,步炮兵不断发起强大攻势。我对官兵们说:“弟兄们,要趁着夜晚,赶快挖好战壕。我们胜利了,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复兴地;如果我们牺牲了,也是为自己准备好坟墓。”他回忆的是
A.卢沟桥事变
B.长城抗战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8.毛泽东在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演讲中,驳斥国民党顽固派:“依现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走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一次革命论’者,不要革命论也,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发表上述主张的著作应该是
A.《论持久战》
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论人民民主专政》
9.在1938—1942年短短五年时间里,西南地区的公路里程由6000公里左右增至16000余公里,航空里程由不足1000公里增加到20000余公里,邮政、电信等信息传递更是发展迅猛。这说明
A.战争需要推动西南建设
B.西南建设主导抗战进程
C.政府推行均衡发展策略
D.西南落后面貌得以扭转
10.国民政府宣布于1939年1月起停付以关税做担保的债赔各款,改将海关担保各项债务之数额摊至各关,其中国统区各关应承担的份额存人中央银行备付,恢复支付的条件是日占区各关补齐欠缴之款并恢复每月向总税务司解款。国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缓解抗战导致的财政危机
B.增强对国统区经济的统制
C.激发列强对日侵华的不满
D.继续举借外债以持久作战
11.1947年苏联向中共提供了价值1.51亿卢布的各种武器、设备和战略材料;1948年苏援增至3.35亿卢布,1949年进一步增至4.206亿卢布。与此同时,美国也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这反映了
A.中苏两国关系走向破裂
B.冷战从欧洲蔓延至中国
C.世界局势影响解放战争
D.美苏两国主导国共内战
12.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属于这一时期的事件是
A.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B.召开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C.发动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
D.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13.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此次“壮举”
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D.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
14.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五个方面的38名代表,其中国民党有孙科等8人;共产党有周恩来等7人;青年党5人;民盟有张澜等9人;无党派有郭沫若等9人。重庆政协会议代表的组成
A.反映了当时各种政治力量均衡
B.切实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C.影响了后来的北平新政协模式
D.说明当时民盟实方最为强大
15.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某部队曾向中央发出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C.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D.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抗日名将戴安澜入缅作战,牺牲在缅甸北部丛林中,时年仅38岁。周恩来题写的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蒋中正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1943年3月,毛泽东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朱、彭联名诗作:上联: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下联: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命令中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历史上的今天·戴安澜”
材料二
2014年11月25日是戴安澜将军110周年诞辰。为纪念将军诞辰,由民革中央办公厅、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纪念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23日上午在安徽芜湖举行。23日下午来自海峡两岸的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代表、有关黄埔组织代表,来到芜湖市赭山公园将军墓前,敬献花篮,并三鞠躬,缅怀先烈。
——2014年11月23日《纪念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两岸黄埔同学缅怀先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方为何盛赞戴安澜将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今天隆重纪念戴安澜将军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法国败降,英国危急,为日本南进提供了最后时机。而此时的中国战场,八路军正发动百团大战,歼灭日军2万余人,正面战场日伪军伤亡达27万余人。这一年日本陆军中陷于侵华战争就有39个师,占其陆军总兵力的76%。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虽然决心把战争扩大到太平洋和东南亚,但它始终不敢把更多的兵力从中国战场调至太平洋区域作战。1941年年底,日本的总兵力已达到210万人,但仍有140万在中国战场上,太平洋战场上的陆军兵力仅为40万人,这就是说,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被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
——摘编自谭幼平《十年来小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1.A2.B3.B4.C5.A6.B7.C8.B9.A10.C11.C12.D13.B14.C15.D
16.(1)原因:戴安澜将军坚决抗击日本法西斯,彰显了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当时国共合作抗战,国共两党都高度重视抗战英雄人物;戴安澜将军牺牲于中美英联合作战的缅甸战场,也受到世界的尊重。
(2)意义:海峡两岸黄埔同学会共同纪念戴安澜将军,彰显了民族团结的精神,体现出对历史和民族英雄的尊重,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岸交流、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17.(1)原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民族精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等。
(2)地位: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艰苦;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主力,粉碎了日军在太平洋区域、东南亚的侵略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