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956-1976
课程标准
将该阶段所做的具体事情在此位置展示
1.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
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目
录
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贰
“文化大革命”
叁
伟大的建设成就
1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年)
(1)时间:1956年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式,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1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2.双百方针(1956年)
(1)时间:1956年
(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地位: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1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意义: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
(2)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概念阐述】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良好的主观愿望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5.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时间:1958年提出
(2)表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实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4)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缺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危害: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1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6.政策调整
(1)措施:
①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2)意义: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其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原因:
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二、“文化大革命”
2.过程:
3.评价: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967年春夏
1967年初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79年
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粉碎了江青反
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工业布局。
工业发展成就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01
氢弹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02
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03
科技和国防
合作探究: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1.
客观因素
(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4)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主观因素
(1)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
(2)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
(3)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3.
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材料一:1976年与1965年相比,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产量增长5.7倍和65倍,农业用电增长4.7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增长4.9倍,农用化肥每亩施用量增长2.1倍。1977年和1965年相比,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增长41%,全国机电排灌面积和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分别增长355.58%和643%;1975年全国机井数比1965年增长935.89%。
——《中国农田水利》
材料二: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1976年与1965年相比,成灾面积由53.9%下降到26.9%。
——《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
成就: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及提倡科学种田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领域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2)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3)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4)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恢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
3、意义
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外交关系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新局面
重大突破之一------重返联合国(1971.10)
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外交关系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新局面
01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公开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中美结束了长期敌对的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02
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先进人物
“铁人”王进喜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雷锋
伟大的建设成就
深远影响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课堂检测
1.1956年9月,中共八大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B.经济冒进思想已开始盛行
C.人民公社体制开始确立
D.正确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
D
2.1958年,河北省徐水县大搞“共产主义”试点,并实行了所谓的“全民供给制”。这一现象(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B.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D
3.1961年,中国油料作物收购牌价提高19%,1963年棉花收购牌价提高10%,并且1963年农村地区福利费是1958—1962年平均水平的3倍。以下分析准确的是( )
A.“八字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B.体现了“左”倾错误泛滥
C.严重忽视客观规律的表现
D.农民生活水平较高
A
4.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