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四单元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情景导入
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必有所成。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并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有《心理学的故事》等多部著作传世。
灼人
恍惚
哄然大笑
读一读
抽噎
嘲笑
呻吟
参差不齐
突兀
突兀:
参差不齐:
恍惚:
高耸的样子。
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哄然大笑:
形容许多人同时发出笑声。
小心翼翼:
惊慌失措: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凌乱:
不整齐;没有秩序。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过程中争取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每一个字都要认清,不能随便放过;手到,就是动手,做些标记,查阅资料,抄录摘要,写下感想等;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间的内在联系。
小时候,瘦弱胆小的“我”与同伴们攀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后在爸爸的指引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高高的悬崖。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四、再读课文,圈点勾画
01
再读课文
在默读中勾画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字句,认真梳理基本的故事情节,思考课文是如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的
(1)课文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事的。一开头,“那是……”的句式,表明是对往事的回忆。之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跟五个男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在爸爸的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2)课文运用一些标志时间发展或空间转变的语句,将事情串在一起。这些标志性语句,有些表达的是时间的进程,如“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有的表达的是空间的转变,实际上也是时间的变化,如“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等。
01
再读课文
画出描摹人物心理的语句,体会其真实、细腻的特点。
通读课文,能够发现一条清晰的人物心理成长之路,这也是解读文章的一条路径。那么,课文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特色
(1)《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的刻画。作者在叙事中不断地插入描写“我”心理状态的句子,有的直接进行心理刻画,有的用“感受”来表现心理,有的用动作行为来折射心理,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变化。
(2)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脱险的过程,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孩子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
(3)文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比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先是感到阵阵晕眩,仿佛有一股无名的力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这种感觉,符合多数人的认知,很真实。接下来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进退两难的艰难境地,也写出了“我”在长久的恐惧和疲劳中神经逐渐麻木的境况,甚至自己哭了都不知道,大脑也停止了思考。这里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细腻描绘了“我”当时的紧张心理。动作描写,如“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这些都是紧张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描写,如“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我”总把事情想得过于危险,这里写出了一个孩子的心理。再比如“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一句,表面上写人物动作,实际写的是“我”紧张的心理。
五、研读课文,灵活复述
任选一种方式进行复述:
(1)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进行复述。
(2)按照“冒险—入险—脱险”的方式进行复述。
六、细读课文,探究主旨
01
细读课文
1.如何理解“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这几句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这几句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带有推动叙事的功能;同时,这几句并非纯粹的环境描写,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时间本来是匀速地走过,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慢下了脚步,显得在“慢慢地”过去,太阳的光影也是“慢慢”拉长,更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我”心理上的无助感。
01
细读课文
2.大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旨。
探究主旨
人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把可能但不必然发生的风险扩大化,以致畏缩不前甚至逃避。这时,把事情化整为零,不去想最远的目标,而是从最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这也就是文章中说的: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01
细读课文
3.通过对文章问题的探讨,我们还可以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文章启示
(1)父亲目睹孩子面临险境,没有生气,没有责备,而是指导孩子下悬崖的方法,这当然给了惊恐不安的儿子以极大的安慰,使儿子变得自信勇敢,最终战胜了困难,爬下了悬崖,投入到父亲强壮的怀抱。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危险时,父亲应该多多鼓励。
(2)当“我”遇到困难,面临危险时,同行的五个朋友,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嘲笑,只有杰里“很担心”,并帮“我”找来了救星——父亲。所以,当朋友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我们不应嘲笑,不应冷漠视之,应该千方百计寻找办法,帮助朋友脱离困境或险境。
(3)当我们贸然行事时,应该想想父母的谆谆教诲,尽管他们的教导不一定千真万确,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事仍然会发生。“我”就是不顾母亲的“不能冒险”的告诫,才身陷险境的,所以凡事三思而行,必定有益。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课文写了作者的一番人生经历,对我们还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八、拓展探究
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想一想:如果出现了下边的两种情况,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九、布置作业
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是怎样克服的 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限于篇幅,课文选入的时候做了删节。课下阅读全文,看看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并试着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
时间顺序:冒险—遇险—脱险
心路历程:胆怯、恐惧——克服心理障碍,
收获信心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