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四单元
13
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课时)
一、悬念导入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他是谁呢?
二、检查预习
作者及背景
让 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兵,在目睹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大多数作品都以他的家乡及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植树的牧羊人》是让 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帐篷
干涸
坍塌
读一读
呼啸
琢磨
微薄
酬劳
水渠
流淌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比喻追究底细。
性情沉静,很少说话。
补充介绍
(1)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感染读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时,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文章大意: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思路梳理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1913年)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的同时种树;沉默寡言、自信、平和;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时隔6年)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
(1945年6月)
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四、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一: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示例二:他是一个在生活中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的人。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示例三: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坚持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示例四: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必需品。“我”与他几次见面,他的话语都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他个人的一些信息,都是在“我”刨根问底下才道出的。这都说明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01
鉴赏人物
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呢?
(1)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看法,概括人物形象。
(2)在叙述中有直接明确的评价,如“自信、平和”。更多的还是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挑选橡子的细节,表明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询问土地归属时的反应,展现了他一心种树,毫无私心的特点;从山下农场独自搬到荒僻的高原来,表明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3)结尾段直抒胸臆:“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感到无限的敬佩。”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01
体会意义
作者笔下虚构的牧羊人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劳动成果,他却没有为此索要名利。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五、拓展探究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请你为本文的主人公——“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100字左右。
植树的牧羊人
时间顺序:
初见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再见牧羊人,画面二:成片的树林
最后一次见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谢谢!(共24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四单元
13
植树的牧羊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感受破坏环境带来的危害
体会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重要性
二、圈点勾画,揣摩语言
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3)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这几个比喻句,前两句描摹声音,十分形象贴切,也符合写景的整体气氛。第(3)(4)句写景,前者是写远景,比喻生动;后者是写近景,用新奇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而且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景物的神韵。
三、分析写法,理清思路
1.总—分—总的结构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中间一部分是本文重点,详细介绍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老人伟大的形象。
2.时间顺序
文章主体部分的叙事,采用时间顺序,写牧羊人数十年来的工作,写高原由荒凉逐渐变为繁荣的过程。
3.第一人称视角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但避免“我”的过度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我”只是长期地观察,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独自工作着,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惊人的质变。
4.对比手法
对比主要表现在“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所见到的高原的巨大变化上。高原由寸草不生、奇旱无比、荒无人烟到绿树成荫、泉水淙淙、生机勃勃,鲜明的对比不难看出老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深化认识,揭示主题
阅读小说首尾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从环保的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其二,从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已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毅力、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
五、课堂小结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部绘本。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在几十年间,这个孤独的男人毫不在意外界的变化,也不管这片土地是公有,还是私有,每天只是种树、放牧、养蜜蜂,他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片森林,将曾经的荒漠变作绿洲。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明白了人类力量的伟大。只要我们心存美好的愿望,并为之坚持努力,我们就可以改变世界。今后,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都可以用“牧羊人”的精神激励自己,永不放弃!
六、布置作业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是从绘本《植树的男人》中节选出来的,为了能进一步思考文章的意蕴,可以去阅读全文,并欣赏绘本图片;也可观看动画影片《种树的牧羊人》。请联系自身经验,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观后感。
植树的牧羊人
开头————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
(总、议)
第一次相见
故事情节——第二次相见
第三次相见
(分、叙)
结尾————多么伟大
令人敬佩
(总、议)
无私大爱不懈努力创造奇迹由衷敬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