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导学案(第三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孔乙己导学案(第三课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01 12: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揣摩关键语句,总结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除正面描写外,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1、通过外形服饰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通过肖像描写的前后对比,揭示孔乙己遭遇的悲惨。
(1)第一次出场;(2)第二次出场。
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鲜明性格。
4、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
由别人之口交代孔乙己的经历(如第五段和第十段)属侧面描写,丰富了人物性格。
(二)、揣摩下列词句,品读语言,探究问题
(研讨与练习三)
1、“排”字和“摸”字意味有什么不同?
2、“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3、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1、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2、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3、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
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4、为何作者在文中屡次写到“笑”
揭示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衬托孔乙己的悲剧。
三、拓展训练
1、请就下面句子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表现出掌柜的冷酷无情、毫无人性。
2、“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与前面哪句话相照应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3、孔乙己用手“走来”,又用手“走去”,这一“走”字如何理解
“走”字写出了孔乙己令人辛酸的命运。
四、小结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学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他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
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擦去。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