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章节复习练习 训练提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章节复习练习 训练提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0-04 13:2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章复习
知识网络
重点专题
 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专题解读】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中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必须在消化道内分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消化道吸收,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营养物质的消化必须要有消化酶的参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送到组织细胞。
例1 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找出以下归纳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该实验可证明,唾液能消化淀粉
B.要想让唾液发挥作用,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
C.试管内的混合液,如加碘变蓝,则证明管内淀粉已被唾液消化
D.馒头富含淀粉,遇碘后会变蓝
例2 下列有关人体小肠结构特点的叙述中,与吸收无关的是(  )
A.小肠很长,一般有5~6米
B.小肠上皮凹陷形成肠腺,能分泌肠液,肠液内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C.小肠内表面有许多褶皱,褶皱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小肠绒毛
D.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非常薄
 物质交换
【专题解读】 物质交换包括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的输送。人体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人体通过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内的气体交换把氧气从外界送入组织细胞,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经过呼吸运动完成。肺泡内气体交换则依据扩散作用,气体从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浓度低的地方,使血液由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实现肺循环。组织内气体交换则依据扩散作用,气体从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浓度低的地方,使血液由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实现体循环。血红蛋白是气体运输的载体。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内,转变为人体自身的组成物质,这就是同化作用,也称合成代谢。一部分自身组成物质被组织细胞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这就是异化作用,也称分解代谢。
例3 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如果I代表小肠壁内的毛细血管,Ⅲ代表肝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氨基酸
D.尿素
例4 如图为人体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中所示血管为,与其他血管相比,管内血流速度最

(2)该血管中的营养物质主要由
(填某器官的名称)吸收进入血液。
(3)经过物质交换后,从该血管流出的是血

例5 如图是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关系图,根据图回答:
(1)体循环的起点是[  ]。
(2)图中A处进行着之间的气体交换,结果是血液由血变为血

(3)某红细胞随血液流动至A处时,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写出该氧分子到达B处组织细胞的途径(用序号和箭头表示):

 代谢废物的排出
【专题解读】 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人体排泄有三条途径,分别是皮肤出汗、呼吸系统呼气、泌尿系统排尿,以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为主。肾脏是人体形成尿液的器官,通过肾小体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例6 某病人验尿时发现尿中有血细胞,可能的原因是(  )
A.图中①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B.图中②与③之间发生堵塞
C.图中③的功能产生障碍
D.图中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发生改变
例7 人体血液日夜奔流在血管中,把各器官、系统联系在一起。下图甲、乙、丙、丁代表人体的不同结构,①②③④代表丙中的四个腔。据图回答:
(1)外界吸入的氧气经过甲的气体交换,使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_________血,最先到达丙中的[____](填序号),再由与心脏相连的________(填血管名称)输出,到达丁后供细胞利用。
(2)从外界获得的淀粉,在图________所属的器官中最终被消化吸收。吸收的营养物质要运输到丁,依次经过的结构顺序是: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用“甲”或“丙”作答)。
(3)丁中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________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出________、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等。
1.根据示意图中血流方向判断,从上肢静脉给咽炎病人输液,药物随血液到达咽部所经历的循环路线正确的是(  )
,
第1题图
A.①→④→②→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2.下列描述不符合“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是(  )            
A.鼻腔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温暖进入肺内的气体
B.四肢静脉内有瓣膜,可防止血液倒流
C.肺由大量的肺泡构成,增加了气体交换的表面积
D.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能将血液送回心房
 第3题图
3.如图是某人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处于呼气状态的是(  )
A.O→t2
B.t1→t2
C.t1→t3
D.t2→t4
第4题图
4.如图为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则c内流静脉血
B.若b为肾小球处毛细血管,则c内流静脉血
C.若b为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则c内流营养丰富的静脉血
D.若b为肾小管处毛细血管,则c内流含代谢废物较少的动脉血
5.如图是尿液形成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第5题图
A.肾单位中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是4
B.1中流的液体与2相比,氧和尿素的含量明显减少
C.5中收集的液体是原尿,3中收集的液体是尿液
D.A、B过程分别表示肾小体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6.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6题图
A.若②为脑部毛细血管,则曲线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B.若②为肺泡处的毛细血管,则曲线代表的是氧气的含量变化
C.若②为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则曲线可代表尿素的含量变化
D.若②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则曲线可代表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
第7题图
7.如图所示,A代表某器官,①、②代表与其相连的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表示肺,则②内的血液含氧量增加
B.若A表示肾脏,则②内的血液尿素含量增加
C.若A表示小肠,则②内的血液营养物质含量减少
D.若A表示胰岛,则②内的血液胰岛素含量减少
8.(宁波中考)如图所示,A、B、C、D、E表示与人体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第8题图
A.完成A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B.经过B过程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C.C过程可以表示组织内气体交换
D.完成D、E过程的结构单位是肾单位
9.(温州中考)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的温度值和氧气含量;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方案二:在两个温度不同的相同密闭容器中各放入一只健壮的蟑螂(如图乙),利用传感器测定30分钟内的相关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该实验通过________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有什么优点?________(列举一点)。
(3)根据方案一所得数据(如图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图丁中画出了甲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变化趋势,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
,
第9题图
参考答案
【重点专题】例1
C
例2
B
例3
C
例4
(1)毛细血管 慢 (2)小肠 (3)静脉 例5
(1)4
左心室
(2)肺泡与毛细血管
静脉
动脉
(3)A→6→2→4→7→B
例6
A
【综合应用】例7
(1)动脉 ② 主动脉 (2)乙 丙 甲
丙 (3)滤过 尿素
【巩固提升】1.B
2.D
3.D
4.C
5.B
6.C 7.A
8.B
9.(1)装置内氧气含量降低的快慢 (2)排除不同蟑螂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在同一容器内控制温度连续变化)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