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最、还、睡着了、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等词语的用法。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3.通过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4.了解出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学习他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学习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彩和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情景导入
同学们,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把全人类的幸福当做自己终生追求的人,他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解放甘愿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家庭的人,一个在政治迫害、疾病、贫困的重重风雨中坚定不移追求理想的人。
如此胸襟,当今世界,能有几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克思。
二、作家作品
1.走进作者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且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
2.写作背景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在葬礼上,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深切悼念。
3.悼词
悼词,我国古代称为“谏辞”、“哀辞”、“吊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作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也就是要“论其人”和“述其哀”。现代悼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是专指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传性的专用哀悼文体。
三、整体感知
1.现在请大家默读文章主体部分,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历史规律
剩余价值(豁然开朗)
其他发现
办报宣传
创立协会(自豪)
2.思考题: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恩格斯的哀痛之情的?
两点
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永志不忘,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情。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2、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自然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3、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亲人去世,谁忍心说去世呢?可见悲痛之深。讳饰的修辞。也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4、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5、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四、合作探究
1、第8段歌颂了伟人哪些品格?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呢?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和
大家交流。
原文: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和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活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对比。和下文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爱戴和悼念,和下文马克思的毫不在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克思的伟大和无畏。
原文: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比喻。对比。充分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由此可以领略伟人在政治迫害的疾风骤雨中巍然屹立的伟岸与无畏。
2、一代伟人去了,但是他无与伦比的贡献,无私无畏的品格,永远令人高山仰止。和所有的悼词一样,在结尾部分,恩格斯将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但是,又和所有的悼词不一样,他在“永垂不朽”前加了一个字:将。
讨论:“将永垂不朽”中的“将”字,多余吗?
答案:不。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刚刚兴起,还只是星星之火。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主义必将广为传播,共产主义运动必将风起云涌。将,是一种预见,更是一种必胜的信念,也是恩格斯和广大革命战友共勉的誓言!
五、拓展延伸
掩卷深思。马克思何以成为一代伟人?贫穷疾病困扰,他不曾停步;驱逐,污蔑,诅咒,他不曾彷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穿越风雨,走向伟大?
不必翻阅浩如烟海的马列文献,一篇小小的短文就包含了所有的秘密: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同学们,写下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规划。此后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马克思都坚定不移地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全人类而工作。无独有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16岁离家时留给父亲一首诗:学生齐读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道出了少年毛泽东非凡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从此,少年的毛泽东闯荡天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成长为一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缔造了崭新的新中国。
比较青年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博大胸襟,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联想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废寝忘食,毛泽东的在北大阅览室的如饥似渴。两位伟人的青春年华颇有神似之处。我想恰同学少年的你,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
六、板书设计
哀
功
德
惋惜
科学
无私
悲痛
革命
无畏
语淡情浓
总分、层进
对比、比喻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