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高中语文5.《雷雨》 课件(37+29+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高中语文5.《雷雨》 课件(37+29+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3 21:37:16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雷雨
曹禺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知识
,把握戏剧冲突。
2、品味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潜台词的内涵,分角色朗读,扮演剧中人物。
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理解潜台词的内涵.
导入新课:
一百年来,在中国上演过的话剧难以计数,但是,若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雷雨》莫属。因为《雷雨》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它的诞生打破了此前中国只能演国外话剧的局面。同时,它从面世开始就成为最卖座的剧目,是国内演出次数最多的一个剧,《雷雨》里塑造的一系列人物,繁漪、周朴园等已成为世界话剧舞台的经典人物,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走进《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年)《原野》(1937年),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且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成功地改编了话剧《家》。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为历史剧《胆剑篇》(1961年)和《王昭君》(1978年)
作者简介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剧本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道德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雷雨》是四幕话剧,写于1932年,一经诞生,就引起轰动,震惊剧坛,至今长演不衰。课文是其第二幕第一部分。
二、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
1、共同探讨,集体回答:本文的情节结构:
明确:课文节选的部分可分为两个场面,地点都在周家客厅里。
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
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这两个场面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前者静而后者动,前者慢而后者快,前者内心动作多,后者外部动作多。这前后不同由内容决定,也符合剧中人物性格。
2、自主探究: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人物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几对矛盾
明确: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等。
两对矛盾:周朴园与鲁侍萍
夫妻关系
主仆关系(根本利益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
父子关系
资本家与工人(根本利益的冲突)。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
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
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
鲁贵--
---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
年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
——父子(女)
——情人夫妻
——母子(女)
——兄弟妹
——情敌
人物关系一览表
3、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思考并讨论: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三十年来他所做的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明确:周朴园自私、虚伪、卑劣、残忍、冷酷、奸诈、心狠手辣、老谋深算,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与侍萍相逢,更多地表现他的自私与虚伪;
与大海的冲突则深刻揭露他强硬、老谋深算、残忍、奸诈。保留家具也好,记住生日也罢,在没有触及周的现实利益时,是真情的流露。一旦触及他的利益,便成了掩盖虚情假意的借口。
第二组思考并讨论:鲁侍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自尊、清醒,是一个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周朴园的几句表白就让她基本相信了他的真情,她恨的不够彻底,这体现了她的善良;马上带走四凤,将周签好的支票撕碎,肯定大海不会认周作父亲则表现了她的刚毅、倔强、自尊、清醒。
第三组思考并讨论: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明确:大海有骨气、英勇、刚强,是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
当然,他也有斗争经验不足,勇敢却又鲁莽等弱点。
戏剧的三要素

语言、人物、戏剧冲突
语言是戏剧的基础,是第一要素。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
——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
第四组思考并讨论:
A找出文中的“舞台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剧本开头的“舞台说明”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B、本文以“雷雨”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
1、《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
2、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3、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片段一:洋火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
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1、
鲁侍萍为何提到了“我们”?
2、为何反复提到“三十年前”?
3、为何想到了当年的“洋火”?
片段二:你们
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
你总是会忘记的。
——(奥地利)弗洛伊德
后来发生什么事而导致两人分手呢

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为何多次提到“你们”?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
片段三:汗涔涔
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
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
“汗涔涔”这个舞台说明反映了周朴园怎样的内心世界?
片段四:相认后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周朴园变脸的原因是什么?
怀旧
现实
情感
理智
片段五:支票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通过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真实
虚伪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
通过支票这一解决的方式,眼前的周朴园是个怎样的人?
“五千块钱的支票”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
鲁大海:(对仆人)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鲁贵对四凤:(汹汹地讲)还要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跑到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生;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 
揣摩潜台词
“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到这儿来了!”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不过是——(顿)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死了的。”
等待不难
时间总是不长不短
心中有渴望
和你静静谈一谈
而雷声轰传
却让人心慌意乱
终于我冷却了心情
窗外的天色已晚
开口之前
泪光已在眼里旋转
你无波的心情
比我的泪还冰凉
而再三思量
避开你又能怎样
想走却没有方向
迷乱在狂想的路上
夜那么长
足够我把每一盏灯都点亮
守在门旁
换上我最美丽的衣裳
夜那么长
所以人们都梦的神魂飘荡
不会再有空间
听我的爱断情伤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和分析了周朴园、鲁侍萍及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应重点把握周朴园的形象;
要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读课文,体味人物语言的丰富性。
本文人物关系复杂、矛盾,希望同学之间能有纯真、淳朴、健康的情感和友谊!也希望同学们学会自尊、自爱,用真情拥抱生活!
作业:
1做课后习题一、二,分析潜台词。 
 
2课后自选精彩片段预演,准备下节课登台演出。(共29张PPT)
雷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语言特点,深入把握人物的性格,登台表演精彩片段。
内容:简析戏剧语言的特点:
1、动作性
2、个性表现力
3、有潜台词
4、抒情性
5、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第二层 :
下面通过播放剪辑的《雷雨》片段,分析前三个特点。请看视频:
周朴园
你——你贵姓?(1)
鲁侍萍
我姓鲁。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2)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3)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4)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
明确: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不同的问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周朴园从奇怪、猜疑、到紧张,再到疑虑变成真实而不知所措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这段剧情可看出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奇怪——猜疑——紧张——惊慌失措”,这体现了戏剧语言的动作性。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暗示
)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直接推动
;节外生枝?
)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暗示

周朴园
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
直接推动
;多么重要的衬衫!

这是周鲁相逢,侍萍自叙悲惨身世的过程中,周朴园先后四次追问她的身份时二人的对话。
1请结合剧情分析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接下去的鲁侍萍开窗户的动作,如果没有她精确的说出衬衫的件数和绣有“梅”字的衬衫,试问情节如何发展下去?周朴园的语言,就是典型的动作语言。
它的作用,从某种角度看,仅仅在于推动情节而已。而这一点,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一个剧作者必备的基本功。
大家都看过武侠小说,在写书写到无法再写的时候,往往就会“无巧不成书”的“节外生枝”。刀架到好人脖上,马上会有侠客从天而降。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戏剧语言也具有这样的功能。
二、讲读课文第一场戏第二层(相认生新恨)。
1、面对着侍萍,周朴园又如何表现呢?读课文(从“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到“可是你——”)
(1)态度陡变,“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是“你来是不是要敲诈我?”
当鲁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又责问“谁指使你来的?”言外之意是“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的,莫非是鲁贵叫你来的吧!”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从他的阶级本能出发,“冷冷地”说出“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是“你认为不公平,找到我这儿来究竟怎么样呢?”
(2)当鲁侍萍怀着满腔“怨愤”哭诉周家给她造成的三十多年的苦难时,周朴园唯恐将事情闹大,则又极力淡化事态的发展,一再说“你可以冷静点。”“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3)当鲁侍萍说“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时,周朴园则又再施他那虚伪的骗局,想再以那“为着纪念你”,“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等虚假的旧情来软化侍萍。
(4)当鲁侍萍识破周朴园的骗局说“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的时候,周朴园还是怕丑事外露,尤其怕“很不老实的”
鲁贵知道,而影响他的荣誉、地位。因此又提“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言外之意是“找出一个双方面都好的办法了结这件事情。”
“他(鲁贵)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的。”
“他(大海)不会认你做父亲。”
侍萍:“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却想以金钱来平息侍萍对他怨愤,了结他的罪恶。最后决定辞退鲁贵和四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2、通过这一场戏,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
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
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
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三、分析第二场的内容
1、概述第二场戏的内容。
(1)鲁大海代表矿上罢工工人找董事长谈判。
(2)周朴园用金钱收买“没有骨头”的工人代表,
破坏罢工,开除了鲁大海。
(3)鲁大海愤怒揭露周朴园镇压工人的血腥罪行。
(4)周萍出手、命人乱打亲兄弟,侍萍挥泪忍恨离周家。
2、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相见后的对话,他们开始的对话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1)周朴园在和鲁大海见面前,已经从鲁侍萍那里得知鲁大海就是他的“亲骨肉”,也知道鲁大海“鼓动罢工反对他”,但是他还要问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继续教训鲁大海:“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讽刺、挖苦、嘲笑鲁大海说“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以显示他的老练和雍容。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正表现了周朴园的思想本质。
周朴园摆出资本家、董事长对待工人的冷酷的面孔和傲慢态度,说明他对大海已不存在什么骨肉亲情,他们之间只有劳资间的阶级对立。
(板书:冷酷的的面孔 傲慢的态度)
(2)鲁大海的简明回答表明了他作为罢工工人代表的鲜明立场。
3、周朴园是怎样对待罢工工人的?
戏剧是通过鲁大海的角度,控诉了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对罢工的工人的所作所为的,这也是戏剧的写作角度,也是为了增加真实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学生通过读文,
圈点勾画,边找出依据边回答问题。
3、周朴园是怎样对待罢工工人的?
(1)用金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分化瓦解工人队伍。
(2)开除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
4、鲁大海面对周朴园的种种卑劣行为是怎样表现的呢?
(1)坚信罢工是团结的,有组织的,斗争一定会胜利。
(2)揭穿周朴园的骗局,指出周朴园离间工人队伍是“卑鄙无赖的行为”。
(3)揭发周朴园残酷剥削、血腥镇压工人的罪恶,怒骂周家一群强盗。
5、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鲁大海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
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英勇、
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6、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之间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对立,使他们必然产生矛盾冲突。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7.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
分析一下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
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清。
8.通过这一场戏,你认为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 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 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资本家形象。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周朴园的基本定性── 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
板书设计: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
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9、通过这一场戏,你认为鲁大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要求:学生在次浏览课文,找出依据,并作答。
明确: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
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计可施。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10
请结合这段剧情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
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要符合说话时的语言环境。
明确:周朴园(资本家、矿主)的语句简短、盛气凌人,
鲁侍萍(下层妇女仆人)语气和缓、
有时语调冲动,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性格相吻合。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即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语言,
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二、请同学登台表演自选的精彩片段,演完找同学点评。
教师进行点评
老师归纳总结,以鼓励为主:
一个字,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表演的这么精彩,老师佩服你们。同学们不但有极强的表现欲,
而且极富表演天分,真有才!我骄傲!不过,要想扮演好剧中的人物,需要深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
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成为表演大师,话剧大家。
四、作业:
1阅读《雷雨》全剧。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编写一短剧。
谢谢(共40张PPT)
雷雨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研究话剧的特点。
一、结构紧凑集中:
话剧“三一律”原则。
二、戏剧语言特点(高度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富于动作性)。
三、舞台说明的作用。
回顾上两节课的中重点
研究剧本结构划分剧本层次
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1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的经过;
(相遇述旧怨)
第2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
(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的斗争冲突。




两人相遇后是鲁侍萍的什么引起周朴园的注意呢?
找出周朴园问鲁侍萍身份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讨论一下当时鲁侍萍是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呢还是不想让她认出自己呢?
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对她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呢?
分析人物性格



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示他的自私,冷酷,残忍,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真直但备受欺辱和压迫。却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
黑格尔
戏剧常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法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

1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歌剧
、舞剧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现代剧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喜剧
、正剧
戏剧的分类:
1.按作品类型区分:
(1)
喜剧——以讽刺、幽默为特点,以揭露、嘲笑社会生活中的落后丑恶现象,从而肯定歌颂美好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戏剧,如莫里哀的《伪君子》《悭吝人》《唐璜》等。阿里斯托芬的《阿卡奈人》。
(2)悲剧——往往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冲突、展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严重斗争。主要表现主人公所追求的理想、所从事的事业,由于邪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不能实现,并以其悲惨遭遇或自身毁灭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悲愤、崇敬。基调庄重,气氛严肃。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曾说,悲剧性的冲突的实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席勒、奥斯特洛夫斯基、关汉卿的作品,埃斯库勒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
(3)正剧——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戏剧。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意义的日常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刀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出现,法国狄德罗首先提出了“严肃的喜剧”的理论,法国戏剧家博马舍(《防不胜防》《费加罗婚姻》)进一步阐述了正剧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严肃戏剧”的名称。十九世纪以后成为戏剧的主要形式。
2.按题材区分:历史剧(《屈原》、现代剧(《茶馆》)、童话剧(《马兰花》)
3.按结构区分: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多幕剧(《雷雨》)


研究的要点
结构紧凑集中:
话剧“三一律”原则。
戏剧语言特点(高度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富于动作性)。
舞台说明的作用。
矛盾冲突。
集中场景
集中时间
戏剧冲突
——周公馆的客厅
——同一天
上午至午夜
——周鲁两家爱
情、血缘、阶级的复杂关系
四幕话剧(三一律原则)
集中的地点
集中的时间
集中的事件
教师点拨: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作者运用了“回顾”、“穿插”的表现方法,把三十年前后的故事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1)回顾:侍萍与周朴园的回顾,展现了三十年前的矛盾,加深了现在的矛盾。
(2)穿插: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矛盾,周萍与鲁大海、与侍萍的矛盾,展现了两家的矛盾、阶级的对立,由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
戏剧语言的特点
你--你贵姓?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忽然立起)你是谁?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不想见到周朴园,也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一方面她极力掩饰自己的身份,一方面又处处暗示对方。鲁侍萍带着三十年的积怨,想见一见当初摧毁自己幸福的罪魁祸首,用自己的出现拷问这个人的灵魂。
返回
手段(语气)
言行
厉声责问
用缓和的
语调稳住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你可以冷静点。
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了。
用感情
软化
你的生日,每年我都记得。
关窗户的习惯,我都保留着。
想用金钱收买打发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开出支票。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包含了复杂的情感。看到自己眼前分别三十年的儿子,已成为资本家的帮凶,充分说明她的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返回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了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态度。最后开出鲁大海充分说明他只认利益不认父子亲情的丑恶嘴脸。
教师总结
1.个性化的语言
  《雷雨》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1)周朴园的语言
    周朴园是煤矿公司董事长,是封建家庭的家长,稳健、持重是他语言的特色。在与侍萍偶然见面又没有认出时,他的语言显得不经意而又不失其身份,貌似平和。看到侍萍似曾相识的关窗动作,他心里不由一动,随即问:“你——你贵姓?”侍萍的无锡口音使他开始打听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可是他又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能直言相问,只能闪烁其词地有保留地侧面打听,所以他转弯抹角地问:“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你知道吗?”
 
 
侍萍的述说,使他时而紧张,时而苦痛,时而汗涔涔,并且不时惊愕而又充满疑虑地问:“你姓什么?”“你是谁?”,他的语言随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随剧情的发展而变化。当侍萍显露出自己的身份时,他因震惊而语不成声:“你,你,你是——”一俟知道眼前的人便是侍萍时,他的冷酷、自私的本性便暴露无遗,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名誉地位家庭要受到威胁,他的持重、平和的面目立刻改换为声色俱厉:“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在侍萍悲愤的控诉中,他唯恐事情闹大,又用缓和的语调说:“我看过去的事就不必再提了吧?”试图息事宁人,化事为了。当他知道领头罢工的鲁大海就是自己的儿子时,他随即认为侍萍的到来是要向他敲诈,便又是一副流氓大亨的腔调:“好!痛痛快快!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在与鲁大海的谈判中,他又盛气凌人,显得城府很深;而对周萍、周冲,又是威严十足,一派家长作风。周朴园的语言与他的身份、地位、思想感情、谈话对象和他所处的境遇是十分相符的。
(2)侍萍的语言
侍萍为找四风来到周公馆,见到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并没有认出她,她想看一看,三十年了,周朴园到底成了一个怎样的人,所以她不动声色,语调平淡,在静中观察,叙述了自己三十年来的悲惨遭遇。当周朴园认出眼前的人就是侍萍时,他不仅没有为自己给侍萍造成的苦难表示忏悔和痛心,反而严厉地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此时的侍萍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保持那平缓的语调,她满腔的怨愤喷涌而出,字字血,声声泪,控诉了周家三十年来给她造成的苦难。同周朴园的再度见面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她很快从激烈的感情中平静下来,冷峻地面对现实,她撕掉周朴园给她的支票,以蔑视的口吻给了周朴园以有力的回答。
所以侍萍的语言也是随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经过了由自制的平静到悲愤到冷峻的过程。
在周公馆,侍萍唯一想见到的是分别了三十年的萍儿,提到萍儿她满眼是泪,当她看到周萍完全站在他父亲一边并且动手打了大海,还指使仆人毒打大海时,她看着周萍欲言又止,言而改口,此时侍萍的语言充分表达了她痛苦、愤恨和失望的复杂心情。
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明确: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明确:鲁侍萍上场,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份;同样,四凤、繁漪、周萍等人的服饰都体现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3、人物动作:
明确:(鲁侍萍) 有关窗的习惯,“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很自然地” 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
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再比方,每次繁漪不肯喝药的时候,周朴园就让周萍跪下,这个动作就体现出封建大家庭的事实。
4、表情:
举例:
(周朴园) “汗涔涔” 显出一副狼狈相;
( 周朴园)“惊愕”表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矛盾冲突



究:
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呢?
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鲁侍萍。每年四月十八日,都不忘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我们也的确看到他屋子里的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而且陈设布置仍按三十年前侍萍用时的样子。甚至因为侍萍在生周萍时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还是不许人打开。他穿衣服不管是雨衣、衬衣,都爱穿旧的而不爱穿新的。
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他曾经到德国留学,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上进。而侍萍当时是周家的待女,漂亮伶俐,还读过些书,而且对周朴园服侍得很周到,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年轻人是很容易产生感情的。
从周朴园和侍萍分别后的家庭生活来看,他怀念侍萍也是有根据的。周朴园的后妻繁漪傲慢不驯,不吃他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她的怀念。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能不常常想起她呢?

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
返回
戏剧中最重要的矛盾冲突是?
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
周朴园
鲁侍萍
三十年生死恩怨
(爱情的纠葛)
矛盾焦点: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
周朴园
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
矛盾焦点:
鲁大海
四、作业:
1、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题
2、同步练习相关部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