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3 22:3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为翻译和理解课文做准备;
3、在掌握实词、虚词等各种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4、理清课文条理,归纳各段段意。
教学重点:
1、 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成语)
2、夯实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并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文气和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解题】
谏:进谏;疏:一种文体,专指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十思”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写作背景】
唐太宗刚登帝位时,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战后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本文就是贞观十一年写的奏议。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眼前的各种事物。据说唐太宗看到此文后很有感悟,亲自写了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表示赞赏,还把这个奏章放在案头,经常对照反省。魏征所讲的道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读文教学】
学生自读:要求边读边标注出读不准的字词,以及有疑问的句子;并标注出正确的断句。
自读的生字
木之长(cháng

浚其泉源(
jùn)
戒奢以俭(
shē

塞源(
sāi

殷忧(
yīn

载舟覆舟(
zài

虑壅蔽(
yōng

黜恶(
chù

谬赏(
miù)
宏兹九德(zī

教师范读:边读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字音和断句;
学生指名读:当一学生读文时候,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纠错。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翻译课文】
第一段:臣闻求木之长者(1),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3)!
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6),戒奢以俭(7),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8)。
长:
生长。(2)浚:
疏通水道。(3)下愚:
最愚笨的人。明哲:
明智、贤能的人。(4)当:
主持。神器:
帝位。重:
重权。(5)域中:
天地间。(6)居安思危:
平安时想到危难。(7)戒:
革除。以:
用来。(8)斯:
此。
本段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长远啊。
本段成语: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本段段意: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二段:凡昔元首(9),承天景命(10),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11)。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1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3);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5)。虽董之以严刑(16),振之以威怒(17),终苟免而不怀仁(18),貌恭而不心服(19)。怨不在大,可畏惟人(20);
载舟覆舟(21),所宜深慎(22)。
(9)凡:
凡是,所有。元首:
这里指帝王。(10)承天:承受上天。景:
大。(11)盖:
大约。克:
能够。(12)殷:
深。忧:
忧患。竭诚:
竭尽忠诚。(13)傲物:
傲视他人。(14)吴、越:
本是春秋时互相敌视的国家。一体:
整体。(15)骨肉:
亲属。行路:
无关系的路人。(16)董:
督责。之:
指人民。(17)振:
震动。威怒:
声威。(18)苟:
苟且。(19)貌恭:
外表恭顺。(20)人:
指众人。(21)覆:
倾覆。(22)深:深切。慎:
警惕。
译文:(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只有民众(的力量);
(人民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使船只颠覆,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本段成语: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第二段段意: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原因。
第三段: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2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2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2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8),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9),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30),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31),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32):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33),简能而任之(3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35),信者效其忠(36);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37)。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38)!
(23)可欲:
自己嗜好的东西。(24)作:
建造。止:适可而止。安:
使之得安。(25)谦冲:
谦虚。自牧:
加强自我修养。(26)下:
居其下。川:
这里指河流。(27)盘游:
这里指打猎。三驱:
围打禽兽时,只合三面,开出一面,让其逃走。度:
限度。(28)慎、敬:谨慎、不懈怠,二词同一个意思。(29)壅:
堵塞。蔽:
遮蔽。纳下:
采纳下面的意见。(30)谗:
陷害他人。黜恶:
斥退邪恶。(31)谬赏:
奖赏失当。(32)滥刑:
滥用刑罚。(33)宏:
扩大。兹:
这,这些。见《尚书·皋陶谟》: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34)简:
选拔。任:
任用。(35)播:施予。(36)信:
忠信。(37)垂:
垂衣。拱:
敛手。(38)百司:
百官。职役:
职务。
第三段译文: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自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河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欢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地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
(您就)垂衣拱手,不用亲自处理政务,天下都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本段成语:
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卑以自牧:谦卑并且自我约束。
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并进行采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第三段段意:“十思”的具体内容和做到“十思”后的好处。
【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二段: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原因。
第三段:“十思”的具体内容和做到“十思”后的好处。
【总结本节课】本节课我们充分发挥了小组的智慧,把课文翻译完,也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同学们初步了解了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基本意思,下节课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看魏征是如何用比喻说理的方式说服高高在上的皇帝。
【作业】
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十思”是什么?
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哪里使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
《谏太宗十思疏》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梳理课文内容和结构;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揣摩重要语句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总结魏征“十思”的内容;
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体会对偶句和排比句在论述语言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导语: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成就了古代明君从谏如流的典范,其语言的魅力更是敲响了君王戒骄戒奢的警钟,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提供了理想化的进言,可以说,值得后人效仿。今天,我们就领略魏征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
方法: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讲解:
第二段: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原因。
第三段:“十思”的具体内容和做到“十思”后的好处。
三、走进课堂,合作探究
(一)梳理课文,探究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课文第二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总结历史教训,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劝谏君王积其德义
3、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请以表格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温馨提示】作者提出的“十思”,也可以概括为“五戒”:
“十思”内容
“十思”含意
“十思”实质
“见可欲”
“将有作”

戒奢侈

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来加强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

“乐盘游”
“忧懈怠”




戒小人
“恩所加”
“罚所及”


(①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②念高危
惧满溢
③戒骄傲④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⑤戒纵欲⑥虑壅蔽
惧谗邪,⑦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⑧⑨戒赏罚不公)
(二)探究论证方法
1、第一段中有哪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
“源不深……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斯以伐根……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
3、本文多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作用:文中正反对比论证。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加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三)研究作者智慧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1、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要中听,你能说说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做的吗?
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贬低自己来抬高君王,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了话题。文章起笔,先从正面设喻,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加重了强调意味。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荒诞。通过正反设喻,作者本意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请讨论回答:今天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有没有现实意义?
3、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地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当然也是可行的。
四、语言揣摩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运用:(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运用:(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五、总结课文
谏书是向皇帝提批评意见的,古人称之为“批逆鳞”。刘勰曾赞颂战国策士“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
(《文心雕龙·论说》)。这是很不容易的,不仅需要勇气,还要讲究技巧。魏征就是这种“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的人物,他有胆量,敢于直谏,又有文采,善于劝谏,所以每言多被太宗采纳。这里所说的“飞文敏以济辞”,就是善于巧施比喻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这不仅谏书应如此,一般的论说文也当如此。
本文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在先秦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围绕一个中心,通篇设喻,有的开篇第一句就设喻,然后才引出本意。这个传统手法,为后世历代文人所继承和发展,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下简称《谏疏》)就是一个范例。
作业: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