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五
如何突出中心
写作目标
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
确立写作中心,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场景、一个物品,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出示目标
导入语:今天我们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板书文题),写一篇作文。请看写作目标(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
2.确立写作中心,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场景、一个物品,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
过渡语:有信心达标的同学请举手!好,我们来进行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编写提纲
(一)白板出示:
写作实践二
我们每天都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餐桌前,大家都在谈论些什么
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请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参与的人有谁 谈话的内容是什么 是一次内容宽泛的聊天,还是一次有针对性的谈话 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确定写作内容。
2.内容确定了,需要考虑你想表现什么,也就是立意的问题。比如,要写爸爸在餐桌前跟你语重心长地谈话,纠正你的错误,立意就可以放在生活的启示上;要写一家人热烈地讨论电视节目,立意可定在展现温馨的家庭氛围上。
(二)审题
1.请同学们仔细审题,1分钟后回答问题: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谈话),什么是“谈话”?
(2)“餐桌前”起什么作用?(起限制作用,必须是餐桌前。)
2.写什么
(1)谈话发生在什么时间?(早晨?晚上?周末?还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
(2)参与的人有谁?(人物是一个?还是多个?)
(3)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是一次内容宽泛的聊天,还是一次有针对性的谈话 (例如:谈论当天发生的事情?评论电视节目?父母指出“我”的错误?“我”对家中的事情提出建议?)
3.怎么写
(1)开门见山点出谈话的时间、地点、人物。
(2)中间详写谈话的内容,注重细节描写。
(3)结尾点明中心,抒发情感。
(三)口答提纲:
1.学生上台说提纲
2.学生讨论:学生根据提纲,说说哪里需要修改,怎样修改,教师引导优生用正确的简洁的语言点评(①中心思想必须正确、有意义;②选材必须典型、有意义,是生动的一件事),给予正确的肯定,或提出正确的修改意见,帮助学生修改提纲。
3.师小结:开头开门见山点出谈话背景,中间详写描写谈话内容,结尾略写。以抒情、议论表达自己的情感。
过渡语:提纲同学们列好了,在打草稿时要注意语句表达要准确,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做到文从字顺。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打草稿
(1)出示:
写作指导
按提纲速写草稿,越快越好。时间:30分钟。
(2)教师巡视,关心、帮助学生纠正草稿中的存在问题。
如发现学生开头有一大堆空话、废话,则要他改成一句概述,或者直接叙事,避免离题万里;
如发现学生结尾空话多,要求删去,避免画蛇添足;
如发现事情的经过不具体,则指导学生大胆想象,增加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描写,或者插叙,或者结合抒情……
(3)修改草稿。学生写完草稿后,教师可以引导优生帮助同桌的后进生修改草稿,重点改错别字、病句,用错的标点。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誊写作文
出示
写作要求
(1)作文本的第一页目录下面(一行开头不空两格),写上本次作文的篇次及文题。
(2)写字必须规范,要与课本“读读写写”中的字一个样,标点必须正确。
(3)誊完作文本的作文,要求复看一遍,纠正错别字、病句、点错的标点,添上掉了的字,修改好后,上交老师。
(4)书写潦草(达不到语文课文后的田字格的标准),就撕掉,责令重誊。
时间:45分钟
教后记:
第五单元作文评讲
如何突出中心
写作目标:
1.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
2.确立写作中心,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场景、一个物品,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评讲上周我们写的作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赏析优秀习作
(1)用白板出示学生的优秀习作,让作者登台朗读。
(2)后教:其他同学准备登台评析:先评中心思想是不是正确,再评选材是否精当,中心是否突出,最后评详略是否得当。,语言是否精炼。
(3)教师小结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寻找不达标作文的问题
(1)用白板出示学生的不达标作文,让作者登台朗读。
(2)后教:其他同学准备指出问题,先评中心思想是不是正确,再评选材是否精当,中心是否突出,最后评详略是否得当,语言是否精炼。
(3)教师小结:白板出示或口头概述其它问题,鼓励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四、作后练习:复作或写同类型作文
(1)作文未达标的学生,按照评讲课上受到的启发,按照老师的批改,修改自己的作文,复作;作文写得好的,就写《写作实践》中的同类型作文;
(2)将复作或写的同类型作文誊上作文纸,以后,教师复改、复批,比谁的作文大有进步。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