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大河流域孕育了早期人类文明,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中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古代巴比伦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中国
2.马修斯在《西方人文读本》中写道:“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材料不能说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信息的是( )
A.国王陵墓
B.计算精确
C.巨石采集
D.运输科学
3.秦始皇给自己修建了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埃及法老也为自己修建了气势庞大的陵墓﹣﹣金字塔。大河文明国家能够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主要是因为( )
A.经济高度发达,建筑技术十分先进
B.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C.实行中央集权,便于集中人力物力
D.都相信灵魂不死,重视墓葬规模
4.陈毅在1963年访问某国时即兴创作了如下诗篇:“高塔巍巍数十寻,八百万方石砌成。艺术光垂数千载,雄哉伟哉古文明。”该诗篇赞誉的古代文明历史遗产是( )
A.《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B.古代埃及金字塔
C.麦加城中克尔白神庙
D.法国巴黎圣母院
5.他们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另一个世界中生活,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能依附肉体万世长存。为此,他们利用多种材料,把尸体制成“木乃伊”。这里的“他们”是指( )
A.古代犹太人
B.古代以色列人
C.古代印度人
D.古代埃及人
6.请根据下列描述,说出一部历史文献的名称:( )
①它被刻在一块黑色的石柱上
②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③是选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A.《民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权利法案》
D.《拿破仑法典》
7.创造了楔形文字的是( )
A.雅利安人
B.腓尼基人
C.苏美尔人
D.法兰克人
8.如图所示的大河流域诞生了(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9.1901年,法国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段镌刻在石柱上的文件,它的结语如是声明:“一部敬神的、正当的成文法律,由我﹣﹣作为保护者的国王﹣﹣汉谟拉比传授给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位于( )
A.尼罗河流域
B.印度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黄河流域
10.周杰伦歌曲《爱在西元前》的歌词写道:“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请你说出歌词所唱“刻在黑色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的文献是什么?( )
A.《汉谟拉比法典》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宅地法》
D.《拿破仑法典》
11.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是( )
A.汉谟拉比统治时期
B.胡夫统治时期
C.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时期
D.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12.如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B.西周分封制
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D.日本封建等级制度
13.小明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查阅到这样一段话:“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小明探究学习的内容是( )
A.印度的种姓制度
B.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C.古希腊民主政治
D.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14.下面示意图正确反映了某宗教的传播路线,由此推断这一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15.初三(1)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世界古代文明史时,形成了下列初步认识,其中不正
确的是( )
A.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是世界上两种古老的文字
B.世界古代著名的文明多处在大河流域
C.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D.种姓制度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
二、非选择题。(55分)
1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
材料二:法典明确规定:法典把奴隶与金、银、牛、羊等财产相提并论,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一个奴隶的价格相当于一头牛)。法典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隶骨头的人要索赔奴隶价格的一半……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三:有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放弃不了种姓信念。”
(1)材料一中金字塔在该国和世界文明史上有何地位?
(2)材料二法典有何地位?
(3)材料三反映的哪一制度?它将印度社会分成四个等级,国王在印度属于哪个等级?(具体等级名称)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某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刹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材料二: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内部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1)材料一是古代哪个国家的法典?这部法典的制定者是谁?这部法典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具体指什么制度?
(3)这种等级制度中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分别是什么,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18.(16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这部法典产生于哪一文明古国?它位于什么地方?
(2)根据图2所反映的等级制度,把持着神权的是什么人?
(3)图3这一美丽的景观是什么?出现在哪一大河流域?
(4)如图所示三幅图片反映的实质有什么共同之处?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报道,某国北方邦日前发生惨剧。对来自不同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处死。这名20岁的青年男子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当地警方称,他们逮捕了这对情侣的亲属,因为他们参与了将两人,处死的暴行。警方还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年轻情侣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为。
(1)材料中的年轻情侣是被什么制度迫害致死?
(2)材料反映的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中村民的过激行为说明了什么?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3分)大河流域孕育了早期人类文明,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中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古代巴比伦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中国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解答】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是古代埃及。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大约,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故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非洲尼罗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
2.(3分)马修斯在《西方人文读本》中写道:“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材料不能说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信息的是( )
A.国王陵墓
B.计算精确
C.巨石采集
D.运输科学
【分析】本题考查了金字塔。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解答】马修斯在《西方人文读本》中写道:“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材料未涉及金字塔的具体用途,不能说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信息的是国王陵墓。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3分)秦始皇给自己修建了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埃及法老也为自己修建了气势庞大的陵墓﹣﹣金字塔。大河文明国家能够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主要是因为( )
A.经济高度发达,建筑技术十分先进
B.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C.实行中央集权,便于集中人力物力
D.都相信灵魂不死,重视墓葬规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河文明的特点。
【解答】据所学知,古代大多数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这种文明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都是如此。中央集权的建立,可以使这些文明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兴建一些大型的工程,如材料中的秦始皇陵和金字塔等。而海洋文明实行的是民主政治,如古雅典等城邦的民主政治。这类文明形式一般规模较小,民主政治制度也不利于集中全国之国力去做某一项事情。AB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可排除。
故选:C。
【点评】了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各自特点及影响。
4.(3分)陈毅在1963年访问某国时即兴创作了如下诗篇:“高塔巍巍数十寻,八百万方石砌成。艺术光垂数千载,雄哉伟哉古文明。”该诗篇赞誉的古代文明历史遗产是( )
A.《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B.古代埃及金字塔
C.麦加城中克尔白神庙
D.法国巴黎圣母院
【分析】本题考查了埃及金字塔。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解答】陈毅在1963年访问某国时即兴创作了如下诗篇:“高塔巍巍数十寻,八百万方石砌成。艺术光垂数千载,雄哉伟哉古文明。”该诗篇赞誉的古代文明历史遗产是古代埃及金字塔。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古埃及文明成果﹣﹣金字塔的相关史实。
5.(3分)他们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另一个世界中生活,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能依附肉体万世长存。为此,他们利用多种材料,把尸体制成“木乃伊”。这里的“他们”是指( )
A.古代犹太人
B.古代以色列人
C.古代印度人
D.古代埃及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埃及。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解答】他们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另一个世界中生活,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能依附肉体万世长存。为此,他们利用多种材料,把尸体制成“木乃伊”。这里的“他们”是指古代埃及人。古埃及人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不会消亡,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古埃及,在很早的时候,因文化原因,把国王或大臣的尸体制成干尸即木乃伊保存下来。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古埃及把国王或大臣的尸体制成干尸即木乃伊保存下来。
6.(3分)请根据下列描述,说出一部历史文献的名称:( )
①它被刻在一块黑色的石柱上
②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③是选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A.《民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权利法案》
D.《拿破仑法典》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解答】《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的相关史实。
7.(3分)创造了楔形文字的是( )
A.雅利安人
B.腓尼基人
C.苏美尔人
D.法兰克人
【分析】本题考查楔形文字。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大约在埃及象形文字出现的同一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形状像楔子,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楔形文字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8.(3分)如图所示的大河流域诞生了(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分析】本题以大河流域的地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古巴比伦文明。
【解答】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他在位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古巴比伦文明的相关知识点。
9.(3分)1901年,法国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段镌刻在石柱上的文件,它的结语如是声明:“一部敬神的、正当的成文法律,由我﹣﹣作为保护者的国王﹣﹣汉谟拉比传授给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位于( )
A.尼罗河流域
B.印度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黄河流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解答】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所以材料反映“这片土地”位于两河流域。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10.(3分)周杰伦歌曲《爱在西元前》的歌词写道:“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请你说出歌词所唱“刻在黑色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的文献是什么?( )
A.《汉谟拉比法典》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宅地法》
D.《拿破仑法典》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谟拉比法典》.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因形似一轮弯月,土地肥沃,有“新月沃地”之称.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古巴比伦王颁布”可知该文献是《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11.(3分)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是( )
A.汉谟拉比统治时期
B.胡夫统治时期
C.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时期
D.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分析】本题考查了孔雀王朝。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解答】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在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孔雀王朝(公元前324一前187)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12.(3分)如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B.西周分封制
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D.日本封建等级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印度种姓制度。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图片中的四个等级可知反映的是古印度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
13.(3分)小明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查阅到这样一段话:“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小明探究学习的内容是( )
A.印度的种姓制度
B.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C.古希腊民主政治
D.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印度种姓制度。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可知小明探究学习的内容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古印度文种姓制度的相关规定。
14.(3分)下面示意图正确反映了某宗教的传播路线,由此推断这一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分析】本题考查了佛教。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
【解答】题干给出的是佛教传播示意图。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向北,经中亚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的傣族地区。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佛教传播的相关史实。
15.(3分)初三(1)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世界古代文明史时,形成了下列初步认识,其中不正
确的是( )
A.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是世界上两种古老的文字
B.世界古代著名的文明多处在大河流域
C.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D.种姓制度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史。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在古代印度制定的,不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和影响。
二、非选择题。(55分)
1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
材料二:法典明确规定:法典把奴隶与金、银、牛、羊等财产相提并论,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一个奴隶的价格相当于一头牛)。法典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隶骨头的人要索赔奴隶价格的一半……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三:有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放弃不了种姓信念。”
(1)材料一中金字塔在该国和世界文明史上有何地位?
(2)材料二法典有何地位?
(3)材料三反映的哪一制度?它将印度社会分成四个等级,国王在印度属于哪个等级?(具体等级名称)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埃及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汉谟拉比以及颁布的法典。理解法典的实质。
(3)本题考查印度的种姓制度;识记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特点。
【解答】(1)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金字塔历经四五千年而不毁,它见证了古代一个文明古国的悠久和辉煌,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首,体现了埃及人的智慧结晶。
(2)据材料二“法典明确规定:法典把奴隶与金、银、牛、羊等财产相提并论,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一个奴隶的价格相当于一头牛)。法典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隶骨头的人要索赔奴隶价格的一半”可知,这部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法律文献是《汉谟拉比法典》。是由汉谟拉比颁布的,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他在位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维护了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它使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利益受到保护。
(3)材料三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据种姓制度印度社会被分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
故答案为:
(1)古埃及;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首,体现了埃及人的智慧结晶。
(2)地位: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印度的种姓制度;刹帝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古代亚非和欧洲文明成就。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某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刹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材料二: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内部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1)材料一是古代哪个国家的法典?这部法典的制定者是谁?这部法典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具体指什么制度?
(3)这种等级制度中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分别是什么,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是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的制定者是汉谟拉比,《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材料二中所说的“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具体指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3)在种姓制度中,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故答案为:
(1)巴比伦;汉谟拉比;《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种姓制度。
(3)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相关史实。
18.(16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这部法典产生于哪一文明古国?它位于什么地方?
(2)根据图2所反映的等级制度,把持着神权的是什么人?
(3)图3这一美丽的景观是什么?出现在哪一大河流域?
(4)如图所示三幅图片反映的实质有什么共同之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金字塔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大河流域的文明的相关史实。
【解答】(1)根据图1中的画面和问题中“这部法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这部法典是产生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古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根据图2可知,这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示意图。根据这个制定,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掌握神权;刹帝利,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吠舍,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把持着神权的是是婆罗门。
(3)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图3这一美丽的景观是是金字塔,这是古代埃及的象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泛滥,便于农业种植。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埃及国王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金字塔出现在尼罗河流域。
(4)此问是综合性试题,考查学生总结能力,分析理解及其表达能力,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这种类型的题,可提示学生按照前面材料、问题和答案逐一分析来确定答案。这三幅图,图1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制定的一部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图2是将古代印度的分成四个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图3是埃及象征是权力的金字塔。综合三幅图可知,这三幅图片都代表了奴隶主阶级利益;都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故答案为:
(1)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2)婆罗门。
(3)金字塔;尼罗河流域。
(4)都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金字塔的相关史实。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报道,某国北方邦日前发生惨剧。对来自不同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处死。这名20岁的青年男子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当地警方称,他们逮捕了这对情侣的亲属,因为他们参与了将两人,处死的暴行。警方还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年轻情侣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为。
(1)材料中的年轻情侣是被什么制度迫害致死?
(2)材料反映的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中村民的过激行为说明了什么?
【分析】本题以一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
【解答】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1)根据材料中的“婆罗门”种姓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可知这两位青年男女被种姓制度迫害致死。
(2)“种姓制度”从上到下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各等级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
(3)当今仍有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这说明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不同的等级不能通婚直到现在仍普遍被认可,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
故答案为:
(1)印度的种姓制度。
(2)从上到下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各等级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
(3)说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影响深远,不同的等级不能通婚普遍被认可,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
【点评】本题设计很好,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1)(2)注意灵活运用印度种姓制度的地区与表现;(3)认识到今天印度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