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一单元
1
春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背景资料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预习检测
重点字
朗(l2ng)润
酝(y&n)酿(ni3ng)
窠(k8)巢(ch1o)
喉(h5u)咙
撑(ch8ng)
蓑(su4)笠(l#)
抖擞(s6u)
胳(g8)膊(bo)
风筝(zheng)
预习检测
多音字
h-(应和)
h9(和平)
和
hu7(和药)
hu5(和面)
h%(和牌)
n7ng(卖弄)
弄
l7ng(弄堂)
y&n(黄晕)
晕
y$n(头晕)
zh7ng(重音)
重
ch5ng(重复)
预习检测
词语解释
朗润:明亮滋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窠巢:鸟兽昆虫的窝。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预习检测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黄晕:昏黄,不明亮。
静默:寂静;没有声音。
健壮:强健。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一年之始,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挣脱了寒冬的束缚,带给我们生机,带给我们昂扬向上的力量。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去感受春天之美。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游戏一:诗词名句接龙
“万紫千红总是春”……
游戏二:请背出歌咏春天的诗词名句
二、学习朗读,感知文意
1.朗读课文。
2.朗读要求:
(1)声音洪亮,身姿端正,仪态大方。
(2)普通话标准,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
(3)全身心地投入,有充沛的感情,将文章的情感读出来。
3.指导朗读第1段。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朗读时,可以把自己当成作者,把朗读课文当成一种主观化的表达,把盼望春天、呼唤春天、触摸春天的无比喜悦的心情表现出来。
重音和停连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或短语的下面。例: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停顿,用v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例如:
坐着,v躺着,v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v轻悄悄的,草v软绵绵的。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自然的。语音越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要读准字音,口齿清楚,吐字有力,自然流畅,把握重音、停连、速度、抑扬等。朗读时语势多扬少抑,用声多轻少重。
开头两段要读得欣喜,充满生机。中间部分则需要精雕细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段可以读得俏皮、活泼。“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几句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春天。结尾的三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讴歌春天、热爱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因此,“娃娃”要读得高些,还要读出轻声、虚声。“小姑娘”则用高而明亮的声音来表现她的快乐、活泼。最后一段,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和气势,声音洪亮有力。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山朗润起来了
盼春————绘春————颂春。
↓
↓
↓
(第1段)
(第2~7段)
(第8~10段)
三、通读全文,理清思路
1.小组讨论,把握段落大意。
2.围绕“春”字,理清写作思路。
四、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课文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画?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春草图(第3段)、春花图(第4段)、春风图(第5段)、春雨图(第6段)、迎春图(第7段)。
特点: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富于美感;三、似有灵性和情感。
五、梳理总结,融会贯通
1.基础知识再回顾。
巩固:字词、作家作品常识。
2.朗读技巧再回顾。
巩固:朗读技巧,尤其是重音和停连。
3.写作思路再回顾。
巩固:写景思路的梳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
2.预习以下问题:
(1)散文有哪些特点?
(2)写景的技巧有哪些?
(3)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的?
板书设计
春
盼春
(1段)
绘春
(2—7段)
颂春
(8—10段)
再见(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一单元
1
春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所学
1.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2.“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写景思路或写景技巧。
小组讨论:
1.作者如何全方位地描写春花?
2.作者从哪些感觉角度写春风?
3.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作者如何全方位地描写春花?
树上繁花
树中昆虫
树下野花
高低结合
眼前花儿争春
想象结果实
虚实结合
花的色彩
花的味道
色味结合
像星星眨呀眨
暗写风与太阳
明暗结合
全方位描绘春花的美
作者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春风?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鸟鸣、清风流水、短笛
触觉
嗅觉
听觉
运用各种感觉描绘春风柔、暖
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一层薄烟
轻盈
一下就是三两天
绵长
抓住特点描绘春雨的“润”
细密
二、了解常识,探究问题
比喻
(1)定义: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比喻由本体、喻词、喻体构成。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
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3)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有像、好像、仿佛、似、一般等。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有是、变成、成为等。
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问题探究
1.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
2.为增强表达效果,课文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课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怎样的特点?
1.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花的特点,展现色彩美,抒发作者对春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野花散落范围广的特点,强化动感,写出了野花的可爱,抒发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抓住春雨多、繁密、亮、细等特点,展现春雨的喜人,抒发对春雨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4)修辞句赏析的思路:修辞手法+语境效果+情感态度。
(5)小组分析交流其他比喻句。
2.为增强表达效果,课文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拟人。在作者笔下几乎所有景物都是有灵性、有情感的。(2)排比。见于春花图、春雨图和最后三段。(3)引用。在文中有两处,即“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手法往往不是单一运用,而是综合在一起的。
3.课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怎样的特点?
一是生动形象,避免抽象叙述;二是句式富于变化,多短句,韵律感强,朗朗上口;三是词语丰富,且处处恰当。总体上说朱自清散文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
三、巩固拓展,提升能力
1.小组讨论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完成题目。
2.比较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体会写景散文的妙处。
3.熟练背诵《春》全文。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没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有改动)
四、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一篇写季节美景的美文。
2.预习以下问题:
(1)《济南的冬天》的作家及其作品常识。
(2)扫除《济南的冬天》字词句的障碍。
(3)预习《济南的冬天》,把握大意。
再见(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一单元
1
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
1.听写字词。
2.概述课文写作思路。
二、了解文体,把握技巧
1.散文阅读需要注意的事项。
(1)整体阅读策略:
一看标题,二抓文眼,三析线索,四看创作背景,五抓文章的关键句、重点句和中心句。
(2)关注阅读难点:
布局谋篇——主次、详略、铺垫、照应、起承转合等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渲染、设置悬念、首尾呼应、抑扬结合、联想、想象、衬托、虚实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语言特点——准确凝练、生动形象、幽默辛辣、清新绚丽、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蕴藉等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第1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要重点关注哪些词语?
2.第2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写景抓住了什么特点?
3.“春草图”部分是如何描绘春天的?
4.“春花图”部分从哪些角度写春花?
5.“春风图”部分从哪些角度写春景?
6.“春雨图”部分抓住了春雨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7.“迎春图”部分写了哪些春景?
1.第1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要重点关注哪些词语?
抒发盼春之情;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重点关注词语“盼”(反复)、“来”(东风)、“近”(春天)。
2.第2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写景抓住了什么特点?
总绘春的轮廓,给读者整体的印象。
写了山“朗润”、水“涨”、太阳“红”的特点。
春草图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3.“春草图”部分是如何描绘春天的?
写草——钻、嫩、绿、满、软(春天已至,风轻草软,满目青翠)
写人——坐、躺、滚、踢、跑、捉(一系列动词,写人物活动,侧面写春草的生机勃勃)
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春花图”部分从哪些角度写春花?
种类——桃、杏、梨
情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化静为动,写出了果树开花的争先恐后,衬托花的繁盛)
颜色——像火、像霞、像雪(比喻、排比)
味道——甜(引人想象到果实成熟,“满是”也侧面反映了花的多;蜂蝶嬉闹,衬托)
分布——野花遍地是(多);像眼睛,像星星(比喻)
春风图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5.“春风图”部分从哪些角度写春景?
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温暖、轻柔)
味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香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清风流水声、笛声(嘹亮)
春雨图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6.“春雨图”部分抓住了春雨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时间——一下就是三两天(频繁、连绵)
外形——像牛毛(多、繁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柔、绵长)→(博喻)
状态——斜织(动态)、薄烟(朦胧、轻柔)
雨景——叶绿、草青、灯黄、人(撑伞、披蓑戴笠)、草屋(稀疏、静默)
迎春图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7.“迎春图”部分写了哪些春景?
人——放风筝(孩子)、踏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感悟——“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间、充满希望)
8.结尾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三段通过三个比喻,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各自不同的特点:“娃娃”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
漂亮的、欢乐的;“青年”是强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
生动形象。
9.从全文看,作者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展现了春天新鲜、美好、富有生机活力的特点,
表达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小结
写景的技巧或赏析写景语句的角度:
(1)抓住景物特点;
(2)从形、状、态、色、味、质地等角度写景;
(3)从静态、动态角度写景;
(4)从感官活动角度写景;
(5)运用修辞手法写景;
(6)从遣词用句角度写景。
四、品味朗读,感受美境
1.朗读品味课文。
2.谈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及理由。
五、布置作业,课后思考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习题。
3.预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绘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草——钻、嫩、绿、满、软
人——坐、躺、滚、踢、跑、捉
种类——桃、杏、梨
情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颜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道——甜
分布——野花遍地是
触觉—抚摸
味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香
听觉—鸟声、清风流水声、笛声
时间——一下就是三两天
外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态——斜织、薄烟
景色——叶绿、草青、灯、人、房屋
人——放风筝、踏春
感悟——一年之计在于春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