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
0
2
1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复习课
知识图解
复习要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要点梳理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符号为_____;1
km=_____m,1
m=_____dm=_____cm=_____mm=_____μm=_____nm。
米
m
103
10
102
103
106
109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放:
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
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
,不能歪斜。
(2)看:视线要______刻度线。
(3)读:区分大格和小格的数目,要_____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记录_____,并注明__________。
刻度尺
零刻度线
紧靠
平行
正对
估读
数值
测量单位
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1
h=______min=______s。
4.实验时常用________测量时间。
5.________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测量时的错误______避免,而误差________消除,只能尽量______误差。
秒
s
60
3
600
停表
测量值
可以
不可
减小
★知识击破
1.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人吸入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
A.2.5
μm=2.5
μm×10–6
m
B.2.5
μm=2.5×10–5
dm
C.2.5
μm=2.5×10–6
cm
D.2.5
μm=2.5×10–9
m
B
2.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
C
3.某同学测得物理课本的长为25.91
cm,宽为18.35
cm,那么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A
4.采用密绕法测铜丝的直径时,把铜丝在木棍上绕50匝,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50匝铜丝的总宽度L,则可得出一根铜丝的直径d=
。用此法先后测量三次,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位置,结果三次测得的铜丝直径不同,则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
)
A.可能是由于铜丝间绕得紧密程度不同
B.可能是由于铜丝的粗细不均匀
C.可能是由于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D.以上说法都不对
A
5.小刚学习了长度测量以后,在分组探究活动中,估计教室里所用课桌的高度约为80______(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然后又用刻度尺测量橡皮的长度,如图所示,图中橡皮的长度为______cm。
cm
3.10
点拨:刻度尺应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结果是3.10
cm。
复习要点二:运动的描述
★要点梳理
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位置
2.在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_____。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_____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____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__。
标准
运动
静止
参照物
3.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结论一般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可见运动和静止是______的。
不同
相对
1.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知识击破
D
2.小林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
(
)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河对岸
D.从对岸吹来
A
点拨:根据“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可知,风相对于地面在运动,但是小林没有感觉到风,说明风与小林保持相对静止,即风与小林同向同速运动。
3.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在江北大道上,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________的,以大道两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是________的。(均填“运动”或“静止”
)
静止
运动
复习要点三:运动的快慢
★要点梳理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______;(2)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______;(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______;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之比叫做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为v=____。
路程
时间
路程
快慢
路程与时间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s/t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为______;在交通运输中,常用__________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________。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4.物体沿着直线且______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5.通常用__________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平均速度
米每秒
m/s
千米每小时
km/h
1
m/s=3.6
km/h
1.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知识击破
A
2.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
s,甲在乙前面1.2
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D
3.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
h到达三水,休息0.5
h后,再以8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
h到达肇庆。求:
(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
多少?
(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多少?
解:(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
s1=v1t1=90
km/h×0.5
h=45
km
(2)广州到肇庆,汽车行驶的路程
s′=s1+v2t2=45
km+80
km/h×1
h=125
km
汽车行驶的时间
t′=0.5
h+0.5
h+1
h=2
h,
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复习要点四:平均速度的测量
★要点梳理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________,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______,则可利用公式__________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2.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时,斜面的一端用木块
,使它保持______的坡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程
时间
v=s/t
垫起
很小
使小车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1.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
★知识击破
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
B
2.在测运动员短跑时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给你的器材有:皮尺、天平、量筒、停表,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器材是
和
;实验中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和
。实验中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则男运动员在前20
m的平均速度是
m/s,女运动员在前5
s内的平均速度是
m/s。
路程
10
m
20
m
30
m
40
m
男
1.8
s
3.2
s
4.5
s
5.6
s
女
2.0
s
3.8
s
5.0
s
6.1
s
皮尺
停表
路程
时间
6.25
6
3.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
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0.2
m。
(1)求出小球B在编号3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B=______m/s。
(2)分别求出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1=_____m/s;小球A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2=______m/s。
(3)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
0.8
0.5
1.3
变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