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
0
2
1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观察思考】
小朋友在滑梯上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呢?
【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用小车沿斜面下滑模拟小朋友在滑梯上的运动,探究小朋友在滑梯上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比较小车分别通过上半程和下半程时的平均速度,如果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它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车就做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它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车就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该如何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
停表、金属片(挡板)
由实验原理可知,所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s和时间t,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
【实验思考】
1.需要怎样放置和调整斜面(轨道)?
2.需要怎样确定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怎样得到路程?
3.怎样记录时间?
4.怎样得到平均速度?
s
s1
金属挡板
s2
t2
t1
t
【注意事项】
1.将斜面的一端垫高,略微倾斜,使小车能主动运动起来,但又不至于太快。
2.在小车释放处,车前端做标记作为起点;在斜面下端卡上金属片作为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起点到终点距离就是路程s。
3.释放小车的同时,用停表开始计时,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
4.由
算出平均速度。
【提出问题】
1.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该怎样测量?
2.能让小车从斜面中点开始运动直接测量时间吗?
3.能让小车运动到斜面中点时再开始计时吗
提示:应先测出小车通过整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最后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能减小时间的测量误差。
分组实验,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物理量
全程s
上半程s1
下半程s2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
v/(m·s-1)
【进行实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得越来越快。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它上半段的平均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
3.小车在任意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都小于它在最末端的速度。
由于小车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因此小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评估交流】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总结实验经验】
1.安装实验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
过小则小车不动,过大就会使小车运动得过快,计时不准确;实验的起、止点间的距离应适当大一点,这样计时和测量路程都更准确一些。
2.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3.对刻度尺和停表进行读数时要规范准确。
随堂练习
1.如图所示为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所得到的小球和刻度尺的照片;AB段之间的路程为
cm,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小球正在做
(填“变速直线”或“匀速直线”)运动。
7.50
15
变速直线
2.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时的情形如图甲所示,图乙中停表的设置是“时:分:秒”,①、②、③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请回答:
(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
(2)为了便于计时,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应
(填“较小”或“较大”)。
(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v=
m/s。若由于停表使用不熟练,小车过了起点一会儿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出的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偏大
刻度尺
停表
较小
0.18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