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在官营手工业中,以官奴婢配作坊重役。到宋代,官营手工业中奴婢、刑徒等劳动者则完全被募匠(官府出资雇用的工匠)当行(官府手工业中轮番服役的工匠)所代替。此变化反映出(
)
A.官府对官营手工业部门管理放松
B.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C.手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
D.当时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2.北宋初年,全国采矿业有201处,英宗时,增至271处,煤矿尚不算在内。铜、铁、铅、锡的产量都远远超过唐代。炼铁、炼铜主要在江西,其次是两广,采煤主要在江西。据此推知,当时(
)
A.手工业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B.采煤业的社会地位显著下降
C.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基本完成
D.矿冶业的地域特色比较明显
3.宋太宗诏令,严禁官吏勒索、刁难商贾,官吏如果“滞留(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这一诏令(
)
A.有助于商业发展
B.保障了诚信经商
C.提高了商人地位
D.稳定了市场秩序
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各项能为其商业革命提供依据的主要是(
)
A.科举取士的发展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商帮的大量出现
D.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5.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敷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橘录》、《笋谱》、《荔枝谱》等。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
D.农业技术水平领先
6.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正面上部有10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除四
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
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由此可知当时(
)
A.金融体系较为完善
B.活字印刷术水平高超
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纸币在市场广泛流通
7."负而贩卖,属于行动者曰商,设肆坐以行售者曰贾",中国古代商人中行商与坐贾势力的消长经历了长期变化;宋代则是行商与坐贾势力消长的转折时期。汉代"大商富贾,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宋代却是"大商富贾,坐列贩卖"。宋代坐贾势力增长说明了当时(
)
A.经济重心变动影响阶层流动
B.贩运贸易走向衰落
C.国家统一促进经营方式变革
D.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8.下表所示为宋元时期长安的商业发展状况。据此可知,影响当时长安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政局的变化
B.统治者政策调整
C.长安农业的衰落
D.封建经济的发展
9.宋代,与“市”制相适应的“城郭”和“乡村”的分工结构崩溃,这不但使原有城市市区面积扩大,而且还催生了新型商业城市,城市供需的中心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网密度进一步增加。这说明宋代(
)
A.新型商业城市增多
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城市化进程加快
D.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10.镇开始更多地承担起商品交易功能,内部逐渐出现固定的商品交易场所,即市。宋朝人也开始将镇和市习惯性地结合在一起,有了镇市之称谓。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市镇”一条,可见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这反映出(
)
A.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B.政府对市场管控减弱
C.市镇的经济职能增强
D.沿海港口城市较繁荣
11.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变化反映了(
)
A.科举制产生否定了士族特权
B.儒学的主流地位不复存在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宋朝社会的门第观念淡化
12.现在我国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严格海关报关制度。早在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
A.安抚司
B.市舶司
C.转运司
D.理藩院
13.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徽宗时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
)
A.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B.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14.《元史》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绵等物。”由此可以看出元朝时(
)
A.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B.赋税品种相对单一
C.棉纺织业取代丝织业
D.棉纺织业发展比较迅速
15.宋代民间体育花样繁多,市井平民对蹴鞠和相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满足蹴鞠比赛和表演的需要,人们结成蹴鞠社,称为“齐云社”“圆社”等,还建有相扑社团,叫作“角抵社”,设有全国性的相扑比赛,还常常举办商业性的相扑表演。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
C.市民队伍的壮大
D.少数民族习俗的传入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
——摘编自陈振《宋史》
材料二
780年,唐德宗下令“税天下茶……十取其一”,开始征收茶税。到793年,“税茶无虚岁”,“每岁得钱四十万贯”,成为定制。唐文宗、唐武宗时,禁止民间私卖茶叶。从唐到宋,饮茶变成广泛的社会需要。在南方,茶因不与水稻等粮食作物争夺地盘,能在丘陵山岗上生长,两宋时成为重要经济作物,既有私人占有的茶园,也有官府直接经营的茶园。王安石曾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也。”964年,宋太祖下令在汴京、建安、汉阳和蕲口等地设置榷茶场,官府控制茶叶生产和买卖,规定“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鬻者”,据茶叶价值多少判罚杖刑和流放刑;主管官吏以官茶私自贸易者,价值五百文即流放二千里;贩卖私茶而被擒捕,就处以死刑。
宋太宗时,禁园户“毁败茶树”;禁鬻“伪茶”,贩卖一斤伪茶即杖一百,“二十斤以上弃市(处死刑)”。
1077年,宋神宗开始在四川“卖茶博马”(用川茶博买西北诸族的马匹以扩充军马数量),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开始实行。
——漆侠著《宋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宋时期茶叶生产销售政策的主要内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15:BDABA
CDACC
DBADA
16.(1)政府政策限制的放松;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城市中出现夜市(或打破时间限制);城市中打破坊市界限,出现街市(或空间限制打破);商业流通中出现纸币。
(2)唐代,开始征收茶税,建立国家垄断销售的专利制度(或官府控制茶叶贸易)。宋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茶叶的生产销售;用严格的法制加强茶叶专卖制度(或用法律手段维持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始与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
17.(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2)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