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赍发(jī)
迤逦(yǐ)
玷辱(zhān)
肐察(gē)
B.
恁地(nèn)
酒馔(zhuàn)
尴尬(gān)
昭然(zhāo)
C.
提防(tí)
仓廒(áo)
差拨(chāi)
省亲(xǐng)
D.
搠倒(shuò)
剜肉(wān)
庇祐(pì)
掇开(duō)
2.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②今者有小人之言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日夜望将军至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4.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虽然,每至于族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汝其勿悲
望请其指教
B.请以剑舞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C.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汝可以模拟得之
D.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6.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侯、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翠凤,以翠羽装饰的风形旗帜。因天子所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亦借指天子。
C.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泛指天下。
D.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实际上,文学鉴赏有一个公认的规律,那就是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同样一部作品,___________,一部分读者认为优秀,另一部分读者却认为不过如此,这是文学鉴赏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世界上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文学奖,每次公布得奖作品后都会在文坛上引起激烈的争议,不像自然科学奖那样基本上可以一锤定音。
A.读者因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B.读者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因而阅读感受也会不一样
C.读者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因为其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
D.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的读者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
①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
②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③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④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⑤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⑥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①⑤②④③⑥
B.③⑥④②⑤①
C.①⑥④②③⑤
D.③④⑥①②⑤
二、现代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了。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的官员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10.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4分)
11.司马迁的人格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说说文章展现了司马迁哪些人格与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
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
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
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13.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夏日绝句注。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四、语言表达(8分)
14.把下面的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的大夫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即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然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示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②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⑧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④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15.蒲松龄曾写下一副有关西楚霸王项羽的对联以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项羽自刎乌江之地——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麓有“霸王祠”。此祠唐肃宗时叫“西楚霸王灵祠”,后多称“霸王庙”,也有叫“项王庙”的。因其历史悠久,旧时骚人墨客题咏颇多,以怀念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英雄豪杰。(4分)
请根据课文和你所了解的项羽,拟写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他的评价。
五、句子默写(6分)
16.按要求默写句子。
(1)《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看出来。
(3)庖丁解牛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
六、写作(40分)
17.仿照下面司马迁的颁奖词,为李密、归有光、屈原、庄子中的任一位历史人物,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内容贴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00字。(10分)
示例:司马迁:身陷囹圄,缘于赤胆衷心;身遭奇辱,在隐忍中默然前行。梦未竟,信念不倒,意志永存!他用血泪和幽愤,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他以山的刚毅和正直书写了中国两千年的沧桑。壮哉,伟哉,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30分)
李叔同的《晚晴集》中提到: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生活中总有很多的东西让我们念念不忘,恰如刘和珍之于鲁迅,梁任公的演讲之于梁实秋,也恰如北京的秋天之于郁达夫,褒禅山的“险远”之于王安石……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赍发(jī)
迤逦(yǐ)
玷辱(zhān)
肐察(gē)
B.
恁地(nèn)
酒馔(zhuàn)
尴尬(gān)
昭然(zhāo)
C.
提防(tí)
仓廒(áo)
差拨(chāi)
省亲(xǐng)
D.
搠倒(shuò)
剜肉(wān)
庇祐(pì)
掇开(duō)
【答案】B
【解析】
考查字词拼音读写。A项,“玷辱”中“玷”应读“diàn”;C项,“提防”中“提”应读“dī”;D项,“庇祐”中“庇”应读“bì”。
2.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答案】D
【解析】
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
例句:定语后置句;A项,被动句;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D项,定语后置句。
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②今者有小人之言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日夜望将军至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
考查文言词汇古今异义。①婚姻:古指儿女亲家,今为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②小人:此指搬弄是非者,古今义同;③非常:古指意外的变故,今为程度副词,很不一般;④日夜:日日夜夜,古今义同;⑤细说:古指小人的谗言,今意为详细地叙述;⑥鱼肉:此指鱼和肉,现指鱼的肉。
4.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虽然,每至于族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于:介词,对于;A项,于:介词,译为“从”。B项,于:介词,引出对象。
C项,于:介词,对于。D项,于:介词,表被动。故选C。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汝其勿悲
望请其指教
B.请以剑舞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C.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汝可以模拟得之
D.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本题,A项,其:副词,一定/其:代词,她们。B项,两个“以”皆为介词,用。C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代作者的“情”。D项,为:动词,作为/为:介词,替。故选B。
6.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侯、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翠凤,以翠羽装饰的风形旗帜。因天子所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亦借指天子。
C.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泛指天下。
D.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汉朝分侯、伯二等”说法错误,汉代分王、侯二等。故选A。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实际上,文学鉴赏有一个公认的规律,那就是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同样一部作品,___________,一部分读者认为优秀,另一部分读者却认为不过如此,这是文学鉴赏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世界上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文学奖,每次公布得奖作品后都会在文坛上引起激烈的争议,不像自然科学奖那样基本上可以一锤定音。
A.读者因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B.读者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因而阅读感受也会不一样
C.读者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因为其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
D.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的读者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句子的衔接要求语句连贯,顺序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互相照应。一般遵从以下几点:陈述对象要一致;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看语句顺序,要符合思维逻辑;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看上下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
依据横线前的句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很明显后面要说“面对同样一部作品,读者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即后面句子的主干应该是“读者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B项,“读者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谓语和宾语与“面对同样一部作品”衔接不紧密,并且句子主干并非“读者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C项,“因为其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与横线后的内容衔接不紧密。D项,“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感受”,说法绝对,不够准确。故选A。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
①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
②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③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④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⑤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⑥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①⑤②④③⑥
B.③⑥④②⑤①
C.①⑥④②③⑤
D.③④⑥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特点把握,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③中的“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强调一种选择,与前文“如果允许选择”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②中的“借此机会”指的是④中的“一种机会”,故②在④后;①中的“它”指代⑤中的“财富”,且和后文相吻合,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了。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的官员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10.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4分)
11.司马迁的人格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说说文章展现了司马迁哪些人格与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9.C
10.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当他面对专制强权,勇敢地站出来说公道话时,他就必然遭遇灾祸。
11.①有独立人格。司马迁:“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独立人格是司马迁最宝贵的特点,一个人只有不依附于任何权势,才有追求真理、献身真理的精神,才能成就事业。
②有社会良心。司马迁敢于说公道话,敢于坚持正义,不趋炎附势,这是我们今天十分需要的一种价值取向。坚持正义,坚持真理,才能奉献社会。
③有理想,执著追求。司马迁:“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执著追求,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为社会尽力。
④顽强坚韧。在困难甚至灾难面前不动摇,在威逼面前不屈服,矢志不移,坚定不拔。这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⑤不重名利,不迎合时俗。司马迁没有追求权贵的赏识,没有迎合时俗,耐得住寂寞,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就了伟业。
【解析】
9.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分析有误。文中“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表明司马迁陈述己见不是为了辨明是非,而是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另外,作为臣子,司马迁更不可能当面指出是武帝的责任。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环境背景,文中所写的人和事,领悟文本的主旨。然后针对问题确定相关答题区间,再加以归纳整理。本文要求考生分析作者认为“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时代特点和司马迁本人的特点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司马迁的角度分析,“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因为司马迁有骨气、有血性,所以当他看到李陵“重创十万敌骑”,君臣都笑眯眯,当李陵“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众人成了哑巴,君王大怒要降罪于李陵时,他站出来替李陵说了句公道话。但当时的社会不请允许人臣如此说话,文中说“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也就是说当时是专制强权的社会,作为臣子是没有资格对君王说公道话的。因此“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必然性的。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写作意图。做此类题目前,一定要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散文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环境背景文中所写的人和事,领悟散文的主旨。本题要求人分析文章展现了司马迁哪些人格与精神。文中写“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可知,司马迁具有独立的人格。一个人只有具备独立的人格才能不附于权势,才能成就事业。“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可知司马迁具有社会良心。他无惧无畏,在众人哑口无言、君王暴怒之下,凭着良知站了出来说了公道话。一个人如果没有社会良知,是不可能有正义感,也就不可能坚持真理,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是心中的那个远大的理想和报负让司马迁忍受了奇耻大辱,写出《史记》是支撑他前行的动力。理想对一个人而言,犹如黑夜中指路的明灯,能给人以无限的和温暖、希望和力量。“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司马迁无惧酷刑,忍辱含垢,终成就了《史记》,他顽强坚韧。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具备顽强坚韧品质的人才能有勇气面对困难,走向成功。当李陵兵败被俘之时,君王大怒,众人皆不敢开口,司马迁不从众,没有选择闭口,而是说了公道话,他不是为名为利。受到宫刑之后,他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信冷板凳,才完成了史学巨著。不单对司马迁如此,任何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要埋头苦干,不受外界的名利所诱惑,耐得住寂寞。
三、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
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
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
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13.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夏日绝句注。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答案】
12.C
13.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功业未竟的惋惜;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表述错误;颈联只写了项羽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也并不全面。故选C。
13.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从“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可见,诗人对项羽功业的赞美之意,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同样,是赞美之意;但“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中,也包含了对项羽爱恨交织,他虽然建立起伟大的功业,却也在楚汉之争中决策错误,导致功业未竟,但作者仍旧愿意为他招魂,足见作者对他的怀念、推崇;而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是对南宋朝廷渡江后偏安一隅的讽刺。
四、语言表达(8分)
14.把下面的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的大夫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即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然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示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②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⑧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④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答案】④
③
①
②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要求所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如“君子式”“大夫”“苦行侠”“贵我”等,根据句子内容一一对应即可。
15.蒲松龄曾写下一副有关西楚霸王项羽的对联以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项羽自刎乌江之地——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麓有“霸王祠”。此祠唐肃宗时叫“西楚霸王灵祠”,后多称“霸王庙”,也有叫“项王庙”的。因其历史悠久,旧时骚人墨客题咏颇多,以怀念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英雄豪杰。(4分)
请根据课文和你所了解的项羽,拟写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他的评价。
【答案】
(示例一)恨失霸业怨天意
悔不当初信范增
(示例二)破釜沉舟,名扬四海,霸业喜初成
垓下被困,耻过江东,英雄悲末路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对联的相关知识的把握以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有时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基本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根据这些基本要求进行拟写即可。写关于项羽的对联,需要先了解项羽。项羽,名籍,字羽,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起义军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城之战大败汉军。但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之后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围绕项羽的战功可以写,比如“破釜沉舟,名扬四海,霸业喜初成;垓下被困,耻过江东,英雄悲末路”“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等等。
五、句子默写(6分)
16.按要求默写句子。
(1)《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看出来。
(3)庖丁解牛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
【答案】
(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贰、俟。
六、写作(40分)
17.仿照下面司马迁的颁奖词,为李密、归有光、屈原、庄子中的任一位历史人物,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内容贴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00字。(10分)
示例:司马迁:身陷囹圄,缘于赤胆衷心;身遭奇辱,在隐忍中默然前行。梦未竟,信念不倒,意志永存!他用血泪和幽愤,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他以山的刚毅和正直书写了中国两千年的沧桑。壮哉,伟哉,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
【答案】
示例:
他用他的一身热血,
谱写了一曲长久流传的赞歌。
一介书生的他,
虽然没有回天之力,可他以他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中国人。
坚持真理,
热爱祖国,
在世人眼中,
就是屈原的代号。
【解析】
此题考查小作文的写作。写作颁奖词要注意突出人物事迹,挖掘人物精神,表达富有文采。
颁奖词的特点:
情感性: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深刻性: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简洁性:颁奖词非常精练简洁。为适应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要求,寥寥数句,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
颁奖词写法:
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
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在新闻传媒非常发达的时代,人物事迹点到为止,人们自然心领神会。
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
对人物精神的赞美是颁奖词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因此,在颁奖词中,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人物的坚强意志、思想品质等等,要体现一定的哲理意味。
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
颁奖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要求综合运用,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水乳交融,自然成趣。
言简意丰,自然流畅音韵美。
颁奖词一般很简短,这就要求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这样的语言往往字字珠玑、意蕴丰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还要求语言自然流畅,音韵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30分)
李叔同的《晚晴集》中提到: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生活中总有很多的东西让我们念念不忘,恰如刘和珍之于鲁迅,梁任公的演讲之于梁实秋,也恰如北京的秋天之于郁达夫,褒禅山的“险远”之于王安石……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出自李叔同的《晚晴集》: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应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喜欢它带来的信念,喜欢它带来的希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相信坚持是成长的最好途径。大书法家王羲之是用多少个日夜来练习书法,终练得入木三分,成长为人们尊敬的书法家。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经过多少年风霜雨雪,才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长为伟大的思想家。还有科学家居里夫人,她经过多少次实验,才发现元素镭,成为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试问如果他们不坚持,他们会取得成功吗?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高一的时候,老师让每个人在心愿墙上写下自己的目标和鼓励自己的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在我们豪言壮志里显得那么柔弱,却不失坚定,就如同这个同学一样,默默无闻,却充满韧劲,一直在为了他的目标而坚持着。当我们这群顽皮的孩子还在嬉戏打闹的时候,还在对于自己理想的大学一无所知的时候,他就已经定下了自己的目标。每天早出晚归,课间的时候也不放过老师,直到下节课的铃声响起才作罢,就连晚上洗漱的时间也会背背单词或是古诗词,毫无悬念,他如愿的考上了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大学。因为念念不忘,所以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愿意浪费,而世界也听到了他的声音,并回馈他最好的声音。
我想,每一个经历过高三的人都不会忘记曾经那段浴血奋战的日子,不会忘记那时的自己依靠着自己的信念而在坚持着,只为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在那段备考的日子里,每天数不清的试卷,每天重复的记单词、背课文,每天课间趴一下,课堂上又打起精神学习,面对着错误满满的试卷,忍不住地想扔掉试卷,甚至于会想到放弃,可是我们只能像只颓败的狮子把自己扔掉的试卷捡起来,改错,分析,总结。因为我们的梦想还未实现,我们又怎能轻易放弃?因为念念不忘,所以我们不曾放弃。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在我们向梦想前行的路上,会有迷茫,也会有清晰的方向;会被误解,也会有被理解的那一天;会有失败,也会有成功的喜悦。但不管怎样,不管处于哪一种境遇,都要记得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为念念不忘,我们始终有信念,因为念念不忘,我们始终有希望。
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而世界也终会回复你最好的声音,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收到世界带给我们的最好的声音。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材料部分首先引用了李叔同《晚晴集》中关于“回音谷”的记叙,同时综合了必修一、二教材中的多个篇目内容,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做了拓展。学生在立意时,需要正确理解“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含义。“念念不忘”不难理解,重在难以忘怀;而“必有回响”则侧重于“念念不忘”的结果或影响。因此,在立意时,学生既可以写“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或散文,也可以写说理性的议论文。
【参考立意】
1、对亲情友情等念念不忘;
2、对祖国深情的念念不忘;
3、对故乡的念念不忘;
4、对理想信念的念念不忘;
5、对规则法律的念念不忘;
6、对奋斗目标的念念不忘。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