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二单元
8
《世说新语》二则(第一课时)
故事导入
了解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
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该书的内容主要是汉末到东晋时期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检查预习
俄而
差可拟
无奕
读一读
雪骤
朗读课文
翻译课文
1.小组讨论,集体翻译。
2.个人翻译。
字词积累
俄而:
欣然:
差可拟:
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大体可以相比。
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
子女,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未若:
因风:
不如,不及。
乘风。
古今异义词
儿女
古义:子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问题探究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交代了哪些内容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你怎样理解“公大笑乐”
(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更喜欢哪一个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
缺乏美感。
“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写作迁移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的喻体吗
鹅毛、棉花、梨花、杏花、蒲公英、芦花、白蝴蝶……
拓展积累
1.你积累过哪些有关“雪”的诗句
与大家分享。
2.用优美的句子来歌咏你所钟情的雨、月、风等事物。(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布置作业
1.巩固文学常识和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
咏雪
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比喻
谢谢!(共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二单元
8
《世说新语》二则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圈点勾画
小组交流,解决重点词的意思及用法。
示例: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正午时分)。过中不至(到),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
(才)至。
自读检测
1.给加颜色的字注音。
尊君在不
(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词。
与友期行(
)
太丘舍去(
)
下车引之(
)
入门不顾(
)
f6u
约定
离开
拉,牵拉
回头看
3.辨析古今异义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
今:
太丘舍去
古:
今:
下车引之
古:
今:
元方入门不顾
古:
今:
约定
日期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拉,牵拉
引用
回头看
注意;照管
4.辨别敬辞和谦辞。
①敝人
②卑职
③赐教
④令尊
⑤高见
⑥大作
⑦令郎
⑧老朽
⑨家严
哪些是敬辞?哪些是谦辞?
5.补充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
友
太丘
友
元方
家君
翻译方法指导
翻译方法。
(1)原则:信、达、雅。
(2)思路:直译+意译。
(3)技巧: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删: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都可删去。
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有时直译会
不明确,应用意译。
2.尝试翻译。
3.注意区别。
君:对对方的敬称。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你的父亲。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
合作探究
“无信”“无礼”。
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他具有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则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坚持原则的性格特征。
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
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他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错,反而怒责陈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感到“惭”而“下车引之”,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示例一:“失礼”。理由: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
的朋友,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二:“不失礼”。理由: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体现。
在友人“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他的做法是否失礼
示例一: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
示例二: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示例三:元方,聪明、懂礼、坚持原则;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启示:做人要有诚信、讲礼仪。
此文的写作意图(主旨)是什么
质疑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所以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正午时分。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间,所以迟到了。
“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
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器,怎么判断迟到
观点一: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观点二:要有时间观念。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守时。
从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拓展阅读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
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积累的笔记,巩固文言知识。
2.从《世说新语》中找一则小故事,尝试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
元方:聪明、懂礼、坚持原则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启示:做人要有诚信、讲礼仪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