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
回顾导入
资料助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滥竽充数》《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学习
《穿井得一人》
读课文,正音,明确节奏。
全班同学读叙述者部分,推荐两名同学分别读丁氏和“闻而传之者”的话。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丁氏:高兴、激动;传播的人:吃惊;丁氏回答使者的语气:惊骇。
分角色朗读课文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姓。
打水浇田。
待,等到。
凿,打。
告诉,对……说。
传播,转述。
理解文意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命令,派遣。
介词,当“向”讲。
听到,得到。
像。
不如。
以讲故事的语气复述故事内容,注意分角色朗读时人物的语气和表情。
探究寓意
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怎样的启示?
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这件事表述不清。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派人询问丁氏,获得真相。
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指导自学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解释:⑴忧:
⑵崩坠:
⑶所:
⑷寄:
担忧
崩塌坠落
……的地方
依托,依附
译读课文,批注重点词义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解释:⑴彼:
⑵之:
⑶因:
⑷往:
⑸晓:
⑹之:
⑺耳:
⑻处:
⑼若:
⑽呼吸:
⑾终日:
⑿行止:
他
助词,的
于是
前往
告知,开导
代词,他
罢了
地方
你
呼气和吸气
整天
行动,活动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解释:⑴果:
⑵当:
⑸光耀:
⑹只使:
如果
应当
光亮,光辉
即使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解释:⑴其:
⑵奈……何:
⑶坏:
⑷充塞:
⑸躇步跐蹈:
那
如果……怎么办
崩坏
充满,塞满
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解释:⑴其:
⑵舍然:
那
放心的样子
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
杞人:语气忧虑恐惧。
晓之者:语气真诚耐心。
译读课文,复述故事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赏读人物,探究寓意
故事中的“杞人”和“晓之者”各是怎样的人?
杞人——庸人自扰
晓之者——热心诚恳、耐心开导。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
寓意: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启示:对一些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们要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我认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则是一种积极发现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拓展探究
延伸学习
①请给两则寓言分别续写一个议论性的结尾,揭示寓意。
②拓展延伸:搜索寓言故事,在组内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起因——宋之丁氏,穿井得一人
发展、高潮——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结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忧天者:庸人自扰,为不必要的
事情担忧与惶恐
忧人者:热心诚恳,但所作的解
释不科学
二者都没有
实事求是
再见(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一定听说过很多故事吧。我们通过故事认识了很多人物,也懂得了很多道理,读故事能使我们明是非,辩曲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两个故事就阐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寓言
定义:以劝诫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表现形式: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特点: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文学常识展示
伊索是古希腊作家。他善讲寓言讽刺权贵。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研读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方法指导:同桌交流完成,注意人物的语言,做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阅读寓言,叙述故事
结合寓意,回溯文本
理解第2段含义
为什么说赫尔墨斯是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本文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都能看出赫尔墨斯是个爱慕虚荣的人,而“白送”的回答看出他不被人重视。
只会适得其反,成为别人的笑料。
从文中看,爱慕虚荣的人最后的下场如何?
细节品读,赏读情节
赫耳墨斯在文中三次发问,其语气和神态是怎样的?
第一次发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平直;第二次发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后“笑”着问;第三次发问,满怀期待,神态得意。
当赫耳墨斯满怀期待地等到了“这个算添头,白送”的回答后,他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他可能十分郁闷、难过、失落。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最终一文不值。
你能从故事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做人要谦虚谨慎,有真才实学,不要自以为是,骄傲自大。
自读
《蚊子和狮子》
自由诵读,思考讨论
本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胜不骄,败不馁。
在结构安排上与前一则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本文构思精巧,短小精悍,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这则寓言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写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发出的声音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你能用哪个成语来概括本文的寓意?
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黏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十分贴切。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骄兵必败”一词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是。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一词表现出来的。
课
堂
小
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利”,蚊子打败了狮子。它们的共同弱点是:爱慕虚荣,骄傲自满,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向我们发出警示。
布
置
作
业
自编寓言。
题目一:嘴和眼的对话
题目二:树和斧子
要求:①任选一题完成,讲述故事并阐述一定的道理。
②运用拟人手法。
③想象合理,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
问宙斯
问赫拉
问自己
雕像者
一个银元
还要贵一点儿
算添头,白送
蚊子和狮子
赫耳墨斯
挑战狮子——胜利
误撞蛛网——死亡
骄兵必败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