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教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4.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同步练习(解析版)
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实验时小刚同学将长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利用安装在小车上的拉力传感器测出细线的拉力,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钩码的个数,得到多组数据,从而确定小车加速度a与细线拉力F的关系.图乙中符合小刚的实验结果的是(
)
A.B.C.D.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下列器材肯定不需要的是
A.
B.
C.
D.
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补偿阻力时,应将槽码盘及盘内槽码通过定滑轮用细绳拴在小车上
B.连接槽码盘和小车的细绳应与长木板平行
C.补偿阻力后,长木板的位置不能移动,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应重新补偿阻力
D.小车释放前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4.实验结论
(1)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a与所受拉力F成______.
(2)保持拉力F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a与质量m成______。
5.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的实验。
a为小车,b为打点计时器,c为弹簧秤,d为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e为动滑轮和小钩码。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小车受到的合力等于动滑轮和小钩码的总重力的一半
B.小车受到的合力等于弹簧秤的示数
C.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迹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
(2)某同学通过改变钩码的质量得到多组数据,得到如图乙所示的a-F图像。经检查发现测量、计算与作图都没有错误。你认为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实验操作中改进的具体措施是___________。
6.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打上的点计算出。
(1)在水平实验桌上放置一端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将不带定滑轮的一端适当垫起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3)如图2为甲同学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a﹣F图线,说明实验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
7.图甲为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关系”的实验装置。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长木板上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分别记录小车到达A、B的速度大小。
①本实验,需要求出小车的加速度,然后用图像进行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一定要调整长木板的倾斜程度来平衡摩擦力
B.一定需要满足所挂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C.一定需要细绳的方向与水平面平行
D.一定需要测出两个速度传感器的距离
②某同学采集了数据后,绘成图像,如图乙所示,发现是一条不过原点的直线,这是由于______造成的。
8.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该同学在重新平衡摩擦力后进行实验,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实际拉力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砝码和盘的总重力,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M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m满足______的条件;
(2)经过实验,该同学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A、B、C、D、E、F、G是纸带上7个连续的点。=______cm。由此可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m/s2(该空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9.物理实验一般都涉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例如:
(1)实验仪器。用游标卡尺测某金属管的内径,示数如图1所示。则该金属管的内径为_______mm。
(2)数据分析。打点计时器在随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上打点,其中一部分如图2所示,B、C、D为纸带上标出的连续3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计时点没有标出。打点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则打C点时,纸带运动的速度vC
=
________m/s(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3)实验原理。图3为“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认为桶和砂所受的重力等于使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力。实验中平衡了摩擦力后,要求桶和砂的总质量m比小车质量M小得多。请分析说明这个要求的理由。(_____)
10.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图甲是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图乙是拓展方案:
乙图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___________(填“挂上”或“不挂上”)托盘和砝码,改变木板的倾角,使质量为M的小车拖着纸带沿木板匀速下滑;
(2)取下托盘和砝码,测出其总质量为m,让小车沿木板下滑,测出加速度a;
(3)改变砝码质量和木板倾角,多次测量,通过作图可得到的关系。
①实验获得如图所示的纸带,计数点A、B、C、D、E间均有四个点未画出,则小车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需要满足条件的方案是___________(选填“甲”、“乙”或“甲和乙”);在作图像时,把作为F值的是___________(选填“甲”、“乙”或“甲和乙”)。
11.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现提供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
A.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砝码及砝码盘的牵引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B.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C.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D.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需要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在实验中,得到一条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已知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的周期为T
=0.02s的交流电源,且间距s1,s2,s3,s4,s5,s6已量出分别3.09
cm,3.43
cm,3.77
cm,4.10
cm,4.44
cm,4.77
cm,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m/s2,计算F点的速度表达式是_______(用题目所给字母表达),其值是_______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有一组同学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一定,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拉力F的关系,他们在轨道水平及倾斜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丙所示,图线_______(填“①”或“②”)是在轨道倾斜情况下得到的,此图线不通过原点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小车及车中砝码的总质量m=_____
kg(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
=49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2.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
(1)备有器材:A.长木板;B.电磁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纸带;C.细绳、小车、砝码;D.装有细砂的小桶;E.薄木板;F.天平。
还缺少的一件器材是________。
(2)实验得到如图(a)所示的一条纸带,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B
、C间距s2和D、E间距s4已量出,利用这两段间距计算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
(3)同学甲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如图(b)所示图线,从图线可得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______kg。(g取10
m/s2)
(4)同学乙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图(c),从图线可知乙同学操作过程中可能__________。
13.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1)实验中,平衡摩擦力时,将长木板右端用垫木适当垫高,在__________(填“悬挂”或“不悬挂”)砝码和砝码盘的情况下,让小车拖着纸带,接通电源、轻推小车,观察打出的纸带。如果纸带打出的点间隔越来越小,需要将垫木适当向__________(
填“左”或“右”)移,直到纸带上打出的点__________,则摩擦力平衡。
(2)在平衡摩擦力后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满足__________的条件。
(3)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取计数点1、2、3、4、5。已知打点计时器所接交流电的频率为,用刻度尺测量出各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__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如果实验时所用交流电的频率实际为,则实验测得的加速度比真实值__________(填“大”或“小”)。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因小刚没有平衡摩擦力,只有拉力大于摩擦力时,物体才会产生加速度,图象与横坐标有交点,故符合题意的只有B.
故选:B。
2.AD
【详解】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实验时不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与运动时间,即不需要游标卡尺与秒表。
故选AD。
3.BD
【详解】
A.在补偿阻力时,应将细绳从小车上拿去,垫高长木板远离滑轮的一端,让小车的重力沿木板的分力与小车受到的阻力平衡,故A错误;
B.若连接槽码盘和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不保持平行,则绳子拉力的一个分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外力,这样导致误差增大,故B正确;
C.补偿阻力后长木板的位置不能移动,但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小车的重力沿木板的分力和小车受到的阻力仍能抵消,不需要重新补偿阻力,故C错误;
D.实验时,若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由于小车运动较快,可能会使打出来的点很少,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因此要求小车释放前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故D正确。
故选BD。
4.正比
反比
【详解】
略
5.BC
小车与平板、纸带与限位孔间的摩擦力阻碍小车的运动
将平板左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详解】
(1)[1]绳子的拉力等于弹簧秤的示数,而不是动滑轮和小钩码的总重力的一半,因为动滑轮和小钩码也在做加速运动,故A错误;B正确;通过逐差法可求得纸带的加速度,纸带的加速度即为小车的加速度,故C正确。
(2)[2][3]实验中小车与平板、纸带与限位孔间的摩擦力阻碍小车的运动,阻力的存在造成了误差,实验操作中改进的具体措施是将平板左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6.平衡摩擦力
M m
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详解】
(1)[1]将不带定滑轮的一端适当垫起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受到的合力等于绳子的拉力。
(2)[2]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
解得
以M为研究对象有绳子的拉力
显然要有
必有
故有
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和盘中砝码的重力。
(3)[3]图中有拉力时没有加速度,是由于实验前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造成的。
7.AD
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详解】
①[1]A.传感器只能测出拉力的大小,故一定要调整长木板的倾斜程度来平衡摩擦力,A正确;
B.不需要用钩码的重力来代替拉力,故不需要满足所挂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的条件,B错误;
C.细绳的方向一定要与长木板平行,避免拉力产生垂直于木板的分力,C错误;
D.一定需要测出两个速度传感器的距离,结合初末速度才能算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D正确。
故选AD。
②[2]图线不过原点,当拉力已开始增大时还没有加速度,这是由于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造成的。
8.小于
1.80(1.77~1.83)
5.0(4.8~5.2)
【详解】
(1)[1]
在消除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后,那么小车的合力就是绳子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对
对M
解得
即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实际拉力小于砝码和盘的总重力
[2]当时,则
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和盘的总重力。
(2)[3]
[4]
时间间隔为
小车的加速度
9.31.4
0.44
设绳的拉力为T,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对桶和砂,有;对小车,有。得。小车受到细绳的拉力T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F,即。可见,只有桶和砂的总质量m比小车质量M小得多时,才能认为桶和砂所受的重力mg等于使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力F。
【详解】
(1)[1]根据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则有
3.1cm
+
4
×
0.1mm
=
31.4mm
(2)[1]每隔4个点取一个点作为计数点,故两计数点间有5个间隔;故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T
=
5
×
0.02
=
0.1s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则有
vC
=
=
0.44m/s
(3)[3]设绳的拉力为T,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对桶和砂,有
对小车,有
得
小车受到细绳的拉力T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F,即
可见,只有桶和砂的总质量m比小车质量M小得多时,才能认为桶和砂所受的重力mg等于使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力F。
10.挂上
0.75
甲
甲和乙
【详解】
(1)[1]乙图的实验平衡摩擦力时,需要挂上托盘与砝码,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取下托盘和砝码,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联立解得
所以乙图的实验平衡摩擦力时,需要挂上托盘与砝码。
(3)①[2]利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为
②[3]由上面计算可知乙图的实验的合外力就是mg,不需要满足条件的条件。需要满足条件的方案是甲。
[4]当需要满足条件的条件时,甲方案的合外力也是作为F值的,所以在作图像时,把作为F值的是甲和乙。
11.BD
0.34
vF
=
0.46
①
平衡摩擦力过大
0.67
偏大
【详解】
(1)[1]
A.平衡摩擦力就是让小车在无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让重力沿斜面的分力等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所以在平衡时应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为了使绳子拉力代替小车受到的合力,需要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故B正确;
C.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故C错误;
D.在砝码及砝码盘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可以近似认为小车受到的拉力等于砝码及砝码盘的重力,所以应让砝码及砝码盘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故D正确。
故选BD。
(2)[2]已知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的周期为T
=0.02s,则相邻计数点的时间为
根据逐差法,可得加速度的大小为
代入数据解得
[3][4]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则打下F点的速度表达式为
vF
=
代入数据得
vF
=0.46m/s
(3)[5][6]由图象可知,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就有加速度,该同学实验操作中平衡摩擦力过大,即倾角过大,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右端垫得过高。所以图线①是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此图线不通过原点的主要原因是平衡摩擦力过大;
[7]根据
F=ma
得a-F图象的斜率
解得
(4)[8]如果在某次实验中,交流电的频率49Hz,f<50Hz,那么实际打点周期变大,根据运动学公式△x=aT2,可知真实的加速度值就会偏小,所以测量的加速度值与真实的加速度值相比是偏大。
12.毫米刻度尺
0.02(0.018~0.022)
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详解】
(1)[1]本题要测量小车的位移,则需要刻度尺量纸带上的点迹位移,所以还缺少的一件器材是毫米刻度尺;
(2)[2]根据逐差法得
解得
(3)[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则F即为图象的斜率,所以砂和砂桶的总重力
解得
(4)[4]由图2可知,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当F为某一值时,加速度为零,可知平衡摩擦力不足或未平衡摩擦力。
13.不悬挂
左
间隔均匀
远小于
0.86
大
【详解】
(1)[1][2][3]平衡摩擦力时,将长木板右端用垫木适当垫高,在不悬挂砝码和砝码盘的情况下,让小车拖着纸带,接通电源、轻推小车,观察打出的纸带,如果纸带打出的点间隔越来越小,说明未完全平衡摩擦力,需要将垫木适当向左移,直到纸带上打出的点间隔均匀,则摩擦力平衡。
(2)[4]在平衡摩擦力后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使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对砝码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对小车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解得
应使小车质量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满足远小于的条件。
(3)[5]由相邻位移差公式
代入数据解得
(4)[6]由
可知,如果实验时所用交流电的频率实际为,而代入计算的频率,则实验测得的加速度比真实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