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课题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型
新
总课时
6
主备人
授课日期
主讲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反复诵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生能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与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感知与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生品味与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古代诗歌属于文学作品,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文学明珠。唐诗宋词,佳作浩瀚,名句荟萃,语言隽永,意境高远,并且是诗趣盎然,富含哲理,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古诗,领会古诗的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是曹操的《观沧海》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师板书课题)二、走进诗歌,讲授新课第一学程:诵读感知,把握情感学习任务:反复诵诗歌,理解诗歌意思,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主问题1:
同学们,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是什么?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1.自学:先自主诵读,围绕主问题进行专题诵读,做批注,形成自己的认知与见解;2.互学:小组内相互交流观点,求同存异,组长做好指导、分工,为展学做准备;3.展学:小组展示,分享观点,其他小组可针对性补充或质疑。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设计意图:通过此主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诵读感知诗歌的内容,透过内容理解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二学程:了解背景,知“人”诵诗学习任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主问题2:刚才我们通过诵读诗歌,初步把握诗歌所讲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请同学们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与诗歌的作者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好吗?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己结合课下注释与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的情况。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把自己的搜集到背景资料与作者简介,与小组成员交流,相互启迪,组员补充。(2)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陈述呈现完整,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设计意图:通过此主问题,更加清楚诗歌的背景与作者情况,为下一步深入探究打下基础,也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第三学程:品味涵咏,深层探究
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进一步品味与反复涵咏吟诵,更深层次探究诗歌。
主问题3:(1)《观沧海》一个“观”字统领全诗,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运用虚实、动静相结合写法,表现作者宏大抱负与胸襟的?(2)说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妙处?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再读诗歌,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确立自己的理解后,小组内分享。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2)相互学习、启发。(3)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围绕主问题,理解《观沧海》的写法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第三、四句的妙处,从而更深层次理解诗歌。三、盘点收获
学生谈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布置作业背诵两首诗歌;拓展性阅读:曹操《短歌行》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主问题1答案预设:《观沧海》写的内容是诗人登碣石山,观看大海时,看到山岛耸立,碧波浩荡,树木葱茏,秋风飒飒的场景,作者不禁想象出日月星辰从海上升起壮丽场景。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统一华夏的宏大抱负与博大开阔的胸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的内容是听说王昌龄到龙标,赠诗一首,表达牵挂,作者想像把愁心寄给明月,以便常伴王昌龄左右,可见友情至深。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担忧与深深思念牵挂之情。主问题2预设答案:《观沧海》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石碣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儿子也勾结乌桓,多次侵扰边境,207年曹操不得不北伐乌桓。在这一年大战中,曹操打败乌桓,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曹操才得以挥戈南下以期一统华夏。写这首诗时,正是大战前夕,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临此山,要知道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临,诗人面对眼前浩淼大海与耸峙山岛,葱茏树木,潇潇秋风,浮想联翩,把自己抱负融汇于山海之间,一首震烁古今的杰作就此诞生了。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后被刘备、孙权联军击败于赤壁,从而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他擅长写诗,是建安文学开创者,多有名篇,风格慷慨悲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幼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后因贬谪到岭南,命运多舛,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尉,与之交情深厚的李白听说后,当时李白在扬州,立即写下这首诗,以赠友人,以慰藉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幼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后因贬谪到岭南,命运多舛,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尉,与之交情深厚的李白听说后,当时李白在扬州,立即写下这首诗,以赠友人,以慰藉友人。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问题3预设答案:《观沧海》一诗,虚实相结,作者能实际看到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的,是作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正是这英雄般想像,反映诗人远大抱负与博大胸襟。
这首诗动静相结合,使诗歌跌宕生姿,“水何澹澹”是的动态的,“山岛耸峙”是静态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静的,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动的,动静相得益彰,美不胜收。(2)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这两句巧妙运用你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表现了对友人被贬的同情与关怀,也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友情真挚深厚。因此这两句成为书写友情中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碣石观沧海——实景(3-8句)——虚景(9—12)
动静结合
宏大抱负、胸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景(杨花
子规)——被贬龙标尉拟人化——寄愁心与明月(对游人同情、牵挂至深)
教学反思
4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课型
新
总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主讲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蕴,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美。
2.学习古代诗歌情景相融的写法特色,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蕴,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美。教学难点:学习古代诗歌情景相融的写法特色,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本单元描绘了四季美景,在对景物描写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几首古代诗歌也有对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富有韵味。教学古代四首,要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蕴,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学生诗歌情景相融的写法,体悟诗歌情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乡愁诗《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二、诵读诗歌,品味涵泳第一学程:朗读两首诗歌,初步感知诗意学习任务:自由朗诵散文诗,注意把握朗读节奏,理解诗歌意蕴,初步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主问题1: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注意把握朗读节奏,并思考这两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法指导:1.自学:先自主阅读,围绕主问题进行专题阅读,做批注,形成自己的认知与见解;2.互学:小组内相互交流观点,求同存异,组长做好指导、分工,为展学做准备;3.展学:小组展示,分享观点,其他小组可针对性补充或质疑。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蕴,为下一步探究诗歌的写法及主题做铺垫。第二学程:品味语言,想象画面学习任务:品味诗歌的语言,运用想象,对诗歌进行画面再造,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主问题2: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品读诗歌,发挥想象,把诗歌塑造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之美。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己阅读文章,透过文字想象画面,鉴赏文字的表达效果,形成观点,准备小组内交流。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交流,相互启迪,组员补充。(2)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学会想象文字塑造的诗歌画面并精准概括,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之美。第三学程:学习写法,体会诗情
学习任务:再读文章,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主问题3:两首乡愁诗写得动人心扉,流传千古,请同学们想一下:两首诗歌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己阅读诗歌,品味鉴赏写景语句,并归纳观点;确立自己的理解后,小组内分享;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2)相互学习、启发。(3)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设计意图:通过品味鉴赏写景句,学习写景手法,同时明白写景句对于文章主题的作用。盘点收获鉴赏诗歌的手法:由赏析写景句入手,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特色;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语句,即“诗眼”,统揽全篇,辐射全文积累同类诗歌,总结归纳其写作手法;注意联系诗歌创作的背景及诗人的创作风格。布置作业展开想象,将《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答案预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思乡怀亲。答案预设: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答案预设: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这两句写景,写了江面无比开阔的景色。开阔的江面愈发显得一页白帆、一艘小船的孤单。这里的画面虽然很美,但也恰恰表现了作者独自个人站立船头的孤独之意,内心的乡愁不言而喻。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句诗的意思是:残夜未消,一轮红日已经在江面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去,新年已经到来了。这是字面的涵义。仔细揣摩诗歌的意蕴,我们会在一天天、一年年时光的流逝中,感受到诗人在外漂泊的时日已久,诗人每一天、每一年都盼着回家,却归家无期。乡愁之情跃然纸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几句诗歌的画面感极强,景物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正面描写: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动静结合,明暗交替,背景与主体映衬侧面描写:小桥流水人家对比映衬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秋思动静结合借情抒情
教学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