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5课 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5课 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4 22:2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课题
秋天的怀念
课型

总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主讲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情节,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沉而真挚的母爱;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本文在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方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情节,体会蕴含在文章细节中的深沉而真挚的母爱;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本文在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方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选取的几篇课文,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珍贵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本单元要继续学习朗读,注意读出感情,读出文章的韵味,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通过鉴赏语言,品味细节,体味文章蕴含的深沉的情感。就此篇而言,要注意通过分析人物的描写手法,赏析人物情感,还应注意文章采用的对比写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秋天,是一个惹人思念的季节。很多诗人,在秋天留下了很多思念家园、思念亲人的诗句。大家吟诵几句:今天,在这样一个秋日,一个让人怀念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教师板书课题)二、走进文本,讲授新课第一学程: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学习任务:默读课文,理解文意,初步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主问题1:
同学们,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按照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教师提供范式:文章讲述的是_______________;从文章中,我读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感情。学法指导:1.自学:先自主阅读,围绕主问题进行专题阅读,做批注,形成自己的认知与见解;2.互学:小组内相互交流观点,求同存异,组长做好指导、分工,为展学做准备;3.展学:小组展示,分享观点,其他小组可针对性补充或质疑。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文章,感知文意,体会作者情感,从而为下一步的细节探究奠定基础。第二学程:品味细节,感受母爱学习任务:阅读文章中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仔细品味鉴赏,感受细腻而深沉的母爱。主问题2:选取文章中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我读__________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一种母爱,因为_________。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己阅读关于母亲的语段,精读、研读,根据句式形成观点,准备小组内交流。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交流,相互启迪,组员补充。(2)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学会鉴赏文章的细节,懂得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及神态描写在表现人物、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第三学程:体会对比,再悟情感
学习任务:再读文章,鉴赏文章采用的对比写法,通过鉴赏对比的写法,深入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主问题3:请同学们找一下文章中几处对比的写法,并思考这些对比有何深意?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己阅读文章,寻找对比点;确立自己的理解后,小组内分享;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2)相互学习、启发。(3)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设计意图: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通过对比鉴赏,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及愧疚之情。三、盘点收获
学生谈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细节描写、对比写作、思想情感等方面)布置作业背诵全文;拓展性阅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关于秋天的诗句:《天净沙·秋思》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2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代表作《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答案预设:文章讲述的是“我”因为身体瘫痪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自暴自弃,但是母亲始终如一地关心着我,一直到她生病去世,我才明白母亲的不易、体会到母爱的故事。从文章中,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愧疚自责的感情。答案预设:我通过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一细节描写,感受到了一种母爱。因为这一处细节描写把母亲这一形象刻画的很生动逼真:“扑”“抓”两个动词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近乎自残的行为时的出于本能的阻止和保护,速度极快,力量极大。母亲不想让我自我伤害。我通过读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感受到了一种母爱。因为这一处细节描写面对我突然应允去北海赏菊,母亲显然有点喜出望外。这份喜悦体现在母亲“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这个反应上,这里很显然不是坐立不安,而是喜不自禁。面对我的自我封闭,母亲多么希望我能出去走走,看看菊花,看到外面的美好,从而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啊!母亲可谓是用心良苦!预设答案:母亲对于我暴怒无常的态度对比。“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此处的母亲选择的是隐忍。“悄悄地躲出去”,说明母亲懂我内心的伤痛,却又无可奈何,只能任我用这样的方式发泄;但母亲又不是真的完全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偷偷地听我的动静”说明母亲一直就在不远处,通过“我的动静”来判断我的情况,以免我做出过激的行为;“她又悄悄地近来,眼睛红红的,看着我”,流过泪的母亲,说明她对我的伤痛感同身受,但她却是“悄悄地”,不想让自己的悲伤加剧我的悲伤。总之,这一出母亲的态度是安静的,“悄悄的”。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一处细节描写把母亲这一形象刻画的很生动逼真:“扑”“抓”两个动词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近乎自残的行为时的出于本能的阻止和保护,速度极快,力量极大。此处,母亲的态度是急速的。也就是说,面对我的暴怒无常,当我的发泄对象是外物的时候,母亲选择了安静地忍耐,因为那不会直接伤害到我;但当我的暴怒行为升级到自残的时候,母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护,因为她不接受我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这一态度的对比,让母爱生动展现。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母爱怀念愧疚好好儿活
教学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