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百
合
茹志鹃
花
liào
qián
chǒu
nè
niù
一
、初读效果检测
(一)读准加点字的音。
撂(
)
木讷(
)
憨(
)厚
搭讪(
)
嬷(
)
砦(
)
磕(
)
瞅(
)
执拗(
)
虔(
)诚
发髻(
)
忸怩(
)
尴尬(
)
shàn
hān
mó
zhài
kē
niǔ
ní
jì
gān
gà
(二)掌握下列字词。
1、张皇:
2、忸怩:
3、执拗:
4、尴尬:
5
讪讪:
6、虔诚:
难为情的样子。
恐慌,慌张。
(神色、态度)不自然。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恭敬有诚意。
一
、初读效果检测
温故知新
鲁迅:《故乡》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典型环境
三要素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说阅读的步骤:
一、读题目:题目的含义、题目的作用
二、读背景(社会环境)
三、析要素
1、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
特点、手法、作用)
2、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特点、手法、作用)
3、情节:
(1)线索:线索物、线索事/单线、双线(明暗线、主次线、并行线)
(2)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3)人称和视角
(4)谋篇布局技巧:伏笔、铺垫、照应、悬念、留白等
4、主旨
四、品语言
百合花花语和寓意
百合花非常的美好,它的花语有美好家庭的含义,寓意着家庭幸福、和谐。
很多百合花都是白色的,所以花语有纯洁、庄严的含义,寓意着神圣、庄严、纯洁的事情。
百合花也有祝福、心想事成的花语含义,寓意着人们能心想事成。
百合还有一个花语是百年好合,适合送给新婚的夫妻。
花
语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陈毅《幽兰》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梅花
兰花
菊花
牡丹
坚强、高洁、谦虚
美好、高洁、贤德
恬然自处、傲然不屈、与世无争
富贵、圆满、浓情
作者身份证
茹志鹃(1925—1998),当代著名女作家。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今天我们学习的《百合花》是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百合花》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战争文学
德国人的机枪疯狂地扫射着。许多爆炸开的黑色烟柱子,在直径有一哩来宽的、已经被打得坑洼不平的沙土地上,像旋风一样向空中卷去,进攻的人浪散开了,翻滚着,像水花一样从弹坑旁边分散开去,还是爬啊,爬啊……炮弹爆炸的黑色烟火越来越紧地扫荡着大地,榴霰弹的斜着飞出来的、刺耳的尖叫声越来越密地泼在进攻的人的身上,贴在地面上的机枪火力越来越残忍地扫射着。他们打击进攻的人,不许进攻的人靠近铁丝网。果然就没有能靠近。十六道波浪只有最后的三道算是滚到了跟前,但是这三道波浪一滚到破烂不堪的铁丝网(许多用铁丝缠着的烧焦的柱子都朝天空竖立着)前面,就象是被碰得粉碎了似的;变成一条一条的小河、一滴一滴的雨点倒流回来……
——【苏】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524—525页
战争文学
最初的一刹那间是可怕的。没有什么比一群惊惶失措的群众更可怜的了。他们抢着去拿武器。他们叫喊着,奔跑着,有许多倒了下来。这些被袭击的坚强汉子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他们自己互相枪击。有些吓昏了的人从屋子里跑出来,又跑进屋子,又跑出来,不知所措地在战斗中乱窜。一家人在互相呼喊。这是一场悲渗的战斗,连妇女和小孩也卷在里面。呼啸着的炮弹拖着长长的光芒划破黑暗。枪弹从每个黑暗的角落里放射出来。到处都是浓烟和纷乱。辎重车和炮车纠缠在一起,更加重了纷乱的程度。马儿也惊跳起来。人们践踏在受伤的人身上。地下到处是呻吟声。这些人惊惶,那些人吓昏了。兵土和军官互相找寻。在这一切中,有些人还抱着阴沉的冷漠态度。一个女的靠着一垛墙坐着,给她的婴孩哺乳,她的丈夫一条腿断了,也背靠着墙,一面流血,一面镇静地给马枪装上子弹,向前面黑暗中放枪。有些人卧倒在地上,把枪放在马车的车轮中间开放。不时爆发出一阵喧闹的喊声。大炮的巨响淹没了一切。这是非常可怕的。
——【法】雨果:《九三年》第247—248页
战争文学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
“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茹志鹃《百合花》
比
较
总
结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请大家划分小说情节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这都怪我了”。
这是故事的开端。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用两个字概括:“带路”。
第二部分:从“我们到包扎所”至“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这是故事的发展。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用两个字概括:“借被”。
第三部分: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至“两个干硬的馒头”。
这是故事的高潮。写新媳妇献出新被子准备为牺牲的通讯员入殓。用两个字概括:“献被”。
第四部分: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至结尾。
这是故事的结局。与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新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用两个字概括:“盖被”。
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我”和小通讯员借被子;小通讯员为救人牺牲;新媳妇献被子并盖在小通讯员的遗体上后入殓。
“我”是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
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我”在谋篇布局上起什么作用?
三、析人物形象
人物一:通讯员
人物二:新媳妇
人物三:“我”
1、塑造了什么形象(形象特点)?
2、怎样塑造形象?(手法)
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人物一:通讯员:带路—借被—牺牲—盖被
(1)他是一个团部通讯员,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员去包扎所。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
(2)稚气未脱离,憨厚朴实,拘谨腼腆、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
④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
善解人意,关心他人。比如,走走停停,给我两个馍馍体现出他关心“我”。
(3)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危难。
人物二:新媳妇借被—缝衣—献被
1、美丽漂亮“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绺蓬松松的刘海,头上硬翘翘地挽了髻。(外貌)
2、娴静、羞涩
脸扭向里面,扭过脸
尽咬着嘴唇笑个没完
3、深明大义
那位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唯一的嫁妆,,,
4、害羞腼腆
刚开始做救护工作时
她红了脸答应做我的下手
5、友善、善良
笑眯眯地抿着嘴,时不时东张西望,好象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开口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
6、崇敬、痛惜、悼念、歉疚刚才那种羞涩已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劈手夺过被子,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小通讯员的身上。
总之,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
“生起气来”——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5)
“发生了兴趣”——总和我保持丈把远的距离(6)
“越加亲热起来”——艰难而有趣的对话(11)
“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
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40)
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
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
怀着崇敬的心情怀想他——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
人物三:我
研读文本
你眼中的“百合花”是谁?
2、标题“百合花”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研读文本
你眼中的“百合花”是谁?
2、标题“百合花”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人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
“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试着身子……” 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了”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
总之,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有同学会回答
美丽、纯洁、善良、高尚。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
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
新媳妇
研读文本
你眼中的“百合花”是谁?
2、标题“百合花”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数摸”这一动词更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
但他又十分关心同志,走走停停也好,给我两个馍馍也好,作者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一个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的小战士形象。
“借被”的情节中,更看出通讯员的憨,不善言辞。
更主要的是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牺牲/献被”的情节中,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纯洁的通讯员,也是一朵百合花。
有同学会回答
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他憨厚朴实,拘谨腼腆,比如,“带路”情节中“张皇”“数摸”这两个动词的描写作用。
“张皇”的意思是恐慌、慌张,但在这里却非贬义,这一神态描写,是在写“我”刚刚结识的小通讯员那种腼腆、羞涩、局促,表现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通讯员
研读文本
2、标题“百合花”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作群众工作。在与通讯员同行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在包扎所帮助照顾伤员时,她心中还时不时想到通讯员,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受伤,受了伤会不会被落下。
“我”带有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这是一种复杂微妙得无以言表的美好情感。
我作为一名“微妙的”女性,也拥有百合花般的美丽。
有同学会回答
“我”
你眼中的“百合花”是谁?
【知识拓展一】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有哪些作用?
1.自身作用:有自身鲜明的性格特点,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2.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推动情节发展。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3.主要人物:侧面衬托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4.揭示主题: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了小说
的主题。
5.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渲染气氛、莫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知识拓展一】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
2.对主题的作用:通过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3.对社会的作用: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能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影响能给带来人们带来某种启示
【知识拓展二】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写作角度的好处
①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
②使小说更具真实感。让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
③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4、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
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观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
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④可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理解战争、理解人物,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主题。
特殊的叙述视角
2、“我”的作用:
故事的叙述者:小说是通过“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娓娓道来,起到了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女性视角:独特的女性视角是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在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我”主动找通讯员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问他有没有娶媳妇的言行,表现出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一种泼辣”,是一个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
2、“我”的作用:
情节发展的推动者:“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便于表现感情的变化:生气 兴趣 着恼 亲热 爱上 后悔
心跳 强忍泪水 想推开沉重。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侧面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主旨角度:与主要人物一起凸显小说主旨。
一、读环境
社会环境
浏览课文,找出关于故事发生的背景的语句。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一、读环境
自然环境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
文章明显是在战争环境下展开的,
但景物却如此的清新美好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
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请找出小说中的预伏和照应,并指出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预伏和照应:
(1)两次写通讯员枪简里插的树枝和野花;
(2)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
(3)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玻的衣洞;
(4)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
作用:
不仅能使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而且能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小说中的对比反差
文章中,有两处描写到了小通讯员的步枪筒,请大家找出来,品读一下,想想这样描写的作用。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枪是战斗的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上象征和平与自然的树枝和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同时,也展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朝气与活力。
第一次
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了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第二次
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灵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第四次
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把这种深情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第三次
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现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文中有四次写到通讯员身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来,想一想。
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明知已无实用意义,为什么新媳妇还缝补通讯员衣服的破洞,把结婚用的新被子垫放到他的棺木中
这是无法控制的深挚情感的倾泻:
一是无法补救的歉疚之情
二是对舍己救人的英雄战士无比崇敬、悲痛的感情。
三是对这个年轻可爱生命骤然离去的痛惜之情、深情悼念。
二、深入探究
三、深入探究
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
含义:
表层含义:指代的是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
深层含义: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
作用:
①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和相关情节线索;(情节)
②以“百合花”的纯白来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人物)
③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主旨)
深入探究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总之,这篇小说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用百合花象征了军民之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揭示了军民团结才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之所在。
为什么是新娘子的设定
茹志鹃在《我写〈百合花〉的经过》里这样解释新媳妇这个角色:“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当然,我还要那一条象征爱情与纯洁的新被子,这可不是姑娘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来的。”不难看出,作者在新媳妇身上寄寓了美好的期待,被爱沐浴的人,也会把爱传递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