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4 14:2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五霸)
列国纷争,兼并剧烈(七雄)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华夏:农耕民族,讲礼乐、服饰、重礼仪
蛮夷:游牧部族(“披发左衽”)
融入方式:
1.
内迁融入华夏(接受农耕、礼仪)
2.
被兼并融入华夏(秦穆公并国十二,遂霸西戎)
3.主动认同华夏(如楚国、吴、越)
楚子(楚庄王)
……,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表现:
①农业:a.铁犁牛耕,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形成)
b.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②工商业:分工、货币、中心城市、富商
1.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
---各国变法推动社会制度变革
(1)各国变法背景与目的
背景:春秋战国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壮大
战国兼并战争剧烈;
目的:富国强兵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政治(兵强)
经济(国富)
社会
2、内容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
---各国变法推动社会制度变革
(1)各国变法背景与目的
背景:春秋战国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壮大
战国兼并战争剧烈;
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
(3)意义:
①特点:三最: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②国富兵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③推动建立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商君列传》
提取信息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回答:
秦国变法的国君是谁?为什么要变法?
材料中提到哪些变法措施?
材料反映变法效果的是哪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1.
孔子
三、孔子与老子
1.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1.
孔子
2.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1.
孔子
3.孔
子在
教育

面成
就显
著。他
以“
有教
无类

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1.
孔子
1.
孔子
4.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2.
老子
2.
老子
1.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2.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3.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
4.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
(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3、主要派别及主张
(1)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学说;荀子的性恶论、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齐物”的观点;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3)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生相胜”。
(4)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兼爱、非攻、尚贤。
(5)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几种统治思想的选用:对一个国家来说,在大乱时期要用法家,专制集权,严刑峻法,暴力政治;在大乱过后要用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在和平年代要用儒家,注重文治,道德教化。
4、影响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课堂检测
1.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  )
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
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C
2.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  )
A.春秋战国的纷争
B.土地私有制形成
C.宗法制正式确立
D.武将地位的下降
B
3.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变为(  )
A.开辟田畴,戮力农业
B.临阵奋勇,争先杀敌
C.经商赚钱,积累财富
D.分科取士,加强皇权
B
4.针对当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A
5.“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C
6.战国时,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他主张(  )
A.建立君主专制
B.要依法治国
C.由圣人掌握国家权力
D.以德治民,取信于民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