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4 14:3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卷
能力提升
1.中国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笔可以动员的财富,但需要适当地加以激励和引导,关键在于如何提供必要的动力,而“解决的办法”很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主要“办法”是(
)
A.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B.扩大农业集体化规模
C.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
D.调整、升级传统产业
2.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
)
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标志着人民开始当家作主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建设
3.毋庸置疑,我国经济改革成就巨大,家庭联产承包带来的是农村生产力的巨大释放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却暴露出愈来愈多的问题,如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些基层干部干预农民经营自主权的问题,农民进城打工造成土地抛荒等。这说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B.农村的生产关系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
C.农村的基层干部应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D.国家应采取行政手段严禁农村的土地抛荒
4.1990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成立。第二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提出在出现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这表明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发展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步伐加快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5.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至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竖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这“两大突破”与中共十三大相关的是(
)
A.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B.突破了党内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C.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进一步确立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6.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产生了强大的改革动力。之后,官方再也没有出现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争论。这反映出南方谈话(
)
A.加速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为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奠定基础
D.使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下列各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②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举办。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提出“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④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
8.学者汪辉评论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该制度(
)
A.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
B.奠定了国家政治建设的基础
C.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D.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9.1986年中国大陆拍摄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这部正面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战的电影不仅获得了“金鸡奖”等数项大奖,还获得了一个由中国政府授予的特别奖——“抗战奖”,并被评为“新中国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影片上映后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这部电影(
)
A.全面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贡献
B.引起了台湾当局的强烈抵制并禁止公映
C.为两岸实现“三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D.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10.2000年2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对150多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近
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促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吸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B.吸收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C.中国改革开放在城市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判断(
)
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B.指明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C.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D.与中共八大的矛盾判断保持高度一致
12.中共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一理论(
)
A.否定股份制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B.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C.不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D.动摇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3.2020年年初,在国内新冠肺炎刚刚得到有效控制后,中国马上向意大利、伊朗、巴基斯坦等疫情严重的地区及时提供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紧急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努力构筑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4.“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句话并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材料的主旨是(
)
A.顺应多极化趋势,加强政治、经济合作
B.担当大国责任,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
C.尊重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15.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中,首次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2017年,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人决议,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达成广泛共识。这反映了(
)
A.世界各国相互依赖联系加深
B.中国重视睦邻友好外交
C.民族国家间的利益趋于一致
D.美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16.近年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卢作孚推行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他从实验区的地形、物产的实际出发,从实业入手,进而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他还建立饮水消毒站、运动场,在囤船上创办船夫学校,在染织厂兴办工人学校,为了提高妇女的职业文化素养,举办妇女学校,由这些具体的活动,引起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兴趣,训练大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以完成地方自治的组织,尤其是进入现代化的经营。
——摘编自周凝华、田海蓝《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材料二
鉴于过去的教训,这次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搞“一刀切”,该种粮的地方种粮,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该放牧的放牧,该养鱼的养鱼。从1979年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油料价格提高25%,生猪价格平均提高26%……杂交水稻从湖南推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增产20%以上。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思路,分析其乡村建设实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说,中共之所以能承受百年来种种战争、社会动荡与危机的冲击,由20年代一个微型组织,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掌舵者,原因在于它不像有的共产主义政党那样固守教条,而是善于因时而变,以变求胜。从毛泽东时代摆脱苏联与共产国际控制,到邓小平主动修正僵化政策,中共一直表现出强大的顺应形势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理论创新问题也做过多次重要论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根据材料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与理论创新”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题干主要述及如何动员“中国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的办法,即“必要的动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农村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改变了1954年宪法“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顺序,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故选A项。
3.答案:B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结合题中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因此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的成立顺应了我国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A项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1995年,C项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我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因此在1990年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C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这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D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实现转移,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南方谈话与依法治国关系不大,排除C项。
7.答案:B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汲取……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可知,这一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制度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故D项正确。解决香港问题的是“一国两制”,A项错误。奠定国家政治建设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项错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是“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故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大陆拍摄的《血战台儿庄》获得政府奖项,说明大陆充分肯定了国民党的抗战贡献,对改善两岸关系起到积极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A项“全面”表述太绝对,故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未涉及两岸“三通”,故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故D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材料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的是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故A项正确;选项B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选项C与材料不符,排除;中共八大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理论对于解放思想、深化公有制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故选B项;根据材料“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理论肯定了股份制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排除A项;根据材料“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理论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公有制实现形式,并未强调其地位,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向联合国、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可得出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全球的抗疫,故选A项。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多元的文明可以共生共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则强调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加强政治、经济的合作,故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中国的责任,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反对霸权主义,故排除D项。
15.答案:A
16.答案:B
17.答案:(1)思路:因地制宜;以实业带动其他方面发展;关注民众的身体健康和文化素养;实现地方自治。背景:列强侵华对中国农村造成破坏;西部农村封闭、落后;中国民本思想及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卢作孚具有务实的爱国情怀。
(2)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行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政策;国家在财政上加大扶持力度;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
(3)认识:乡村振兴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改变物质环境,也要重视民众的身心健康;关注民众的职业素养;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乡村振兴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采取多种措施振兴乡村。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概括即可,如下表所示:
提炼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思路
“他从实验区的地形、物产的实际出发”等
因地制宜
“从实业入手,进而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等
以实业带动其他方面发展
建立饮水消毒站、运动场以及兴办学校等
关注民众的身体健康和文化素养
“训练大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以完成地方自治的组织”等
实现地方自治
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20世纪20年代”“北碚”等信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列强侵华)、思想(民本思想及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社会(西部农村封闭、落后)、个人(卢作孚的爱国情怀)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中时间“从1979年开始”可判断出此时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材料二“该种粮的地方种粮……该养鱼的养鱼”得出,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政策;根据材料二“杂交水稻从湖南推向全国”得出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根据材料二“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生猪价格平均提高26%”得出,国家在财政上加大扶持力度。第(3)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结合实际情况、改变物质环境、关注民众的身心健康和职业素养、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采取多种措施等角度作答。
18.答案:
示例1论题: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阐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理论成果。面对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的新形势,根据新的发展要求,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持续向前发展。
示例2论题: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照搬照套、本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阐述: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总结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是农业大国、城市革命力量相对薄弱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危机之中挽救了党和革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毛泽东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最终指引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等,被历史发展证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