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卷
能力提升
1.“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了什么(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2.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强调:“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其言论(
)
A.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B.指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
C.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工作
D.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3.194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提出:除苏联与新民主国家在未正式建交前可做“非正式的外交来往”外,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和不忙于建立外交及经贸关系。这表明当时(
)
A.新中国实施“一边倒”的外交
B.以社会制度来决定外交对象
C.按照平等原则处理对外关系
D.外交方针带有明显革命思维
4.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这一转变(
)
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5.1954年10月,周恩来在接见日本议员访华使团时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当时中国(
)
A.外交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利益的考虑
B.借中日关系改善之机促中美关系缓和
C.“另起炉灶”,愿与各国建立新型外交
D.消除意识形态影响,开始务实的外交
6.1952年7月,《人民日报》刊发了《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主席的信》,信中提到:成渝铁路的钢轨每一根都是我们亲手轧成的,那上面没有二个外国字。毛主席,我们能在中国的钢铁事业中有这一点贡献,我们真是兴奋,我们为党、为祖国骄傲。由此可见(
)
A.工人生产热情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正在有序进行
C.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D.工人在工业化建设中起关键作用
7.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草案)》,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8.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中央人民政府(
)
A.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
B.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C.依据1954年宪法履行职权
D.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9.1958年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10.1958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公开发表,在其发表后短短20天,全国已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9月底,全国共建成人民公社23384个,加入人民公社的农户达112174651户,占农户总数的90.4%,每社平均4797户。这说明(
)
A.农业合作化取得显著效果
B.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根本性变革
C.“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D.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失误
11.1962年,中国农村开始试行“三自一包”政策“三自”是指自留地、自负盈亏自由市场,“一包”是指农民可以承包集体土地经营。下列各项对“三自一包”认识正确的是(
)
A.“三自一包”是中共中央调整农村政策的产物
B.“三自一包”彻底终结了“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
C.“三自一包”启迪了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三自一包”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政策
1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这句话侧面反映出(
)
A.国家意识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必要性
B.国家制定出了大规模开发西部的战略
C.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由来已久
D.工业发展地区间不平衡的矛盾得以解决
13.“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
)
A.“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
B.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
C.“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
D.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
14.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战争形态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不值一提。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为此我国(
)
A.发展“两弹一星”,应对大国挑战
B.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综合国力
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打赢现代战争
15.尼克松认为,由于担心莫斯科进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或者是进行全面战争,中国人希望找到一种对抗苏联压力的反威胁力量;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对尼克松的这一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外交开始改变“一边倒”方针
C.中美两国关系面临重大转机
D.美国需要中国推动美苏关系缓和
16.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外交(
)
A.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B.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C.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D.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17.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以下内容节选自《辽宁大事记(1949—200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10月1日1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随后,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指示,辽东、辽西省开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秋冬两季,辽东省5903个村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村干部,讨论决定当地的重大事宜。
1953年2月,金县一区八里村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金县友谊果树集体农庄”,由55户组成。3月11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山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19日,周恩来总理到鞍钢视察了8号高炉。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这些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9.35亿元。
1956年1月,辽宁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同时,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全省原有10928个行政村,改划为2520个乡。
1956年2月底,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910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包括小商贩)有60%左右实行公私合营。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2)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在各个领域还作出了哪些贡献 请你补充相关史实。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引自黄茂兴、郑蔚等《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成就与政策前瞻》
结合图示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论题(任意一个或整体),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肯定了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在恢复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这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D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6月,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开始,排除A项;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早已确定,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内容的过度解读,排除。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和不忙于建立外交及经贸关系”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习惯性地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列为对立面,这说明外交方针带有明显的革命思维,故D项正确。194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对新民主国家在未正式建交前可做“非正式的外交来往”,而新民主国家不一定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无法得出“以社会制度来决定外交对象”的结论,故B项错误;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这种绝对的做法显然与平等原则不匹配,故C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之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带有革命斗争色彩,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平等独立的国家外交的体现,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华夷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A项错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5.答案:A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我们能在中国的钢铁事业中有这一点贡献,我们真是兴奋,我们为党、为祖国骄傲”,可知1949—1952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人的信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生产热情高涨,可以推动经济恢复发展,故选A项;三大改造1953年才开始,排除B项:1956年后我国才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1953年我国才开始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故选A项,排除B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C项;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结束于1956年,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之前,此时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当时的人民政府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故选B项,排除A项;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履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排除C、D两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周恩来的谈话可以看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C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题干中反映了1958年全国大规模开展人民公社运动,该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D项正确;A项中“农业合作化”是三大改造时期,排除;人民公社下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B项;题干中反映的是人民公社,不是“大跃进”,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1959—1961年,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加上自然灾害,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材料中“三自一包”政策的提出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是中共中央调整农村政策的产物,故选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三自一包”对改革开放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启迪作用,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C项排除;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指1949—1952年,故D项错误。
12.答案:C
13.答案:D
解析:“文革”时期“双百”方针遭破坏,故A项错误;“文革”时期中国文艺创作遭遇挫折,文化凋零,故B项错误;“文革”时期文艺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形式单一,故C项错误;材料“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符合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政治环境,体现了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故D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研制高性能计算机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担心苏联的进攻,而中国也意图对抗苏联带来的压力,由此可知中美两国具有共同的对手,这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说明中美两国关系面临重大转机,C项正确。尼克松的这一认识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是在改革开放后,A项错误;美国是在谋求对抗苏联,而非实现美苏关系的缓和,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和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发展关系可知,这是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不单有大国,还有小国,故排除B项;材料中不单有周边国家,还有非洲和欧洲,故排除C项;材料中不单有发展中国家,还有欧洲和俄罗斯,故排除D项.
17.答案:(1)
材料内容
史料价值
材料
类型
“节选自《辽宁大事记(19492009)》“
地方志属于一手史料,其内容对研究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有参考价值。
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开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
可以用来说明农村基层行政建置变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经济
“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第一座自动化高炉”“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公私合营”
可以用来说明新中国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或答生产关系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一五”计划(或答工业化建设)。
外交
“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
可以用来说明中苏关系友好(或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及落实)。
(2)抗美援朝;著名劳动模范、鞍钢工人孟泰;人民的好战士雷锋等。
解析:第(1)问,从材料类型看,其为地方志,属于一手史料,其内容对于研究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有参考价值;从政治方面看,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开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并结合所学,可从农村基层行政建置变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分析;从经济方面看,根据材料“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第一座自动化高炉”“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公私合营”并结合所学,可从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分析;从外交方面看,根据材料“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并结合所学,可从中苏关系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
18.答案:论题:“向科学进军”推动了“两弹一星”技术的发展。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现代科技基础十分薄弱,为此,我国建立研究机构,制定了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坚持自主创新,使我国在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领域相继取得了重大成就,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核威胁,巩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也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科技取得显著成就表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既要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要优先发展教育;既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也要完善科技人才培训机制;既要优化高科技企业发展环境,也要完善科技人才相关政策,提高科技人才吸引力。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科技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历程”可知,本题考查创新政策与科技成就的关系。可以选取其中一段并提取论题,如“向科学进军”推动了“两弹一星”技术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提出“两弹一星”规划和“向科学进军”号召的原因、过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然后根据1949年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提出自己的认识,主要从创新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视程度、科技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