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课题
《我的叔叔于勒》
课型
新
总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主讲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夯实基础,把握文本内容。2.结合文本各种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深刻体会把握主旨的内涵,破解人物命运之谜,丰盈个人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本文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描述的是一个“贫穷则兄不认弟”的故事。本节课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形象,破解人物命运之谜。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在实际的学习中,很有热情,但缺乏实际的分析能力。具体教学时,应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多进行自主探究,以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感受到了中国农村小人物闰土、杨二嫂等人的不幸与悲凉,那么外国城市的小人物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检测预习字词
作者
背景(详见导学单)1.给加点字注音 撬开(
)煞白(
)诧异(
)牡蛎(
)(
)别墅(
) 褴褛(
)(
)女婿(
)嘟哝(
)(
) 2.词语释义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诧异:觉得奇怪。褴褛:(衣服)破烂。张皇:惊慌;慌张。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煞白:状态词。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2、作者: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
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三、走进文本,感悟分析第一学程:熟悉文本,整体感知学习任务1:梳理小说情节主问题1: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标划在文中,并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色?
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设置了悬念,构思也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学法指导:1.自学:先自主阅读,围绕主问题进行专题阅读,做批注,形成自己的认知与见解;2.互学:小组内相互交流观点,求同存异,组长做好指导、分工,为展学做准备;3.展学:小组展示,分享观点,其他小组可针对性补充或质疑。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为后文分析打下基础。第二学程:品悟细节,深入探究学习任务2:分析人物形象主问题2:于勒是个怎样的人?你怎样看待飞利浦夫妇?当我们分析一个人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他的起点。出示重点段落,研读内容,体会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1)于勒之谜
a.
如果你有这么个兄弟,你会怎样?
b.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没有?
c.从老船长冰冷的话语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于勒?
d.还原形象: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e.回到起点:从起点到终点,点评于勒,谈谈于勒的变化。
f.思考: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
(2)菲利普夫妇之谜a.从菲利普夫妇的话语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b.找关键词,分析菲利普一家的生活状态。
c
思考:
从哲尔塞岛回来之后,菲利浦一家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找找课文中菲利普一家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交流,相互启迪,组员补充。(2)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引领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人物的多样性,防止标签化人物形,体味底层人物生存的艰难。第三学程:主旨探究
学习任务3:拓展延伸,正确认识金钱
主问题3:
读了《我的叔叔于勒》,你读到了什么?
分析:1、菲利普一家穷困的生活
2、
于勒的无能堕落、3、重点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己结合刚才研讨中获得的启迪,确立自己的理解后,小组内分享;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2)相互学习、启发。(3)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可怜人(于勒)的可恨之处,可恨人(飞利浦夫妇)的可怜之处设计意图:摆脱人云亦云的主旨分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发展自我、珍惜亲情、独立自强的综合意识。四、盘点收获
学生谈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和《漂亮朋友》,继续感受其小说的丰富多彩。
“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突出强调预设:开端。盼于勒。发展。夸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第一学程预设:(1)坏蛋、流氓、无赖(没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钱)————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没钱)(2)害怕→盼望→躲避。(情感变化线索)(3)
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设置了悬念,构思也很巧妙。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完成目标一,为后文分析打下基础。第二学程预设:投示: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学生寻找对于勒的称呼。)2、(1)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于勒占了钱,他们对于勒采取的态度是赶走了他。(板书“赶”字)(2)“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要“赔偿我父母的损失”以后说的。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都到栈桥上等于勒回来。(板书“盼”字)(3)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在期盼于勒回来制定各种计划用于勒的钱的时候。(板书“赞”字)(4)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引导: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个穷水手时,他们采取了哪些行动?乘另一条船回来(板书“躲”字)二
[明确]:(1)菲利普一家生活很拮据,可是每星期日,一家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表现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性格。
(2)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回家,拟定了上干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表现菲利普夫妇贪婪、自私的思想性格。
(3)菲利普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也故作高雅,请女儿女婿吃牡蛎,表现他的爱慕虚荣。
(4)写菲利普见到于勒时的神态:“不安”“脸色……嘟哝”等异常的神态,语无伦次的话,生动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恐慌。表现菲利普自私、冷酷无情的性格。
(5)当母亲得知卖牡蛎的老水手就是于勤时“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话。当菲利普向船长证实他确是于勒时,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当得知我付小费给于勒时,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这些语言、神态描写表现母亲势利、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作品
于勒之谜
生活丰富多彩
菲利普夫妇之谜
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
让学生拥有自主阅读和自由讨论的机会,很重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