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5 15:1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总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主讲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引导学生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3.引导学生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4.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驳论证的方法,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本单元属于相对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有立论,有驳论,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从两个方面批驳了对方的错误论调,最后做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二、走进文本,讲授新课第一学程:初读文本,理清思路学习任务:学习驳论,理清论证思路。主问题1:初读文本,找出作者批驳的观点及对方的论据,找出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及依据。分析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学法指导:1.自学:先自主阅读,围绕主问题进行专题阅读,做批注,形成自己的认知与见解;2.互学:小组内相互交流观点,求同存异,组长做好指导、分工,为展学做准备;3.展学:小组展示,分享观点,其他小组可针对性补充或质疑。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确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第二学程:精读文本,品味富有战斗性的语言学习任务:精读文本,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主问题2:这篇文章用词精准,说理生动,有讽刺意味;同时,文章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尖锐犀利,具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并做简单分析。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己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尖锐犀利,具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并做简单分析,准备小组内交流。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交流,相互启迪,组员补充。(2)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鉴赏其中的关键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三学程: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学习任务:深度解读文本,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
主问题3: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请你说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己结合刚才所学,形成自己的见解;确立自己的理解后,小组内分享;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2)相互学习、启发。(3)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感情。三、盘点收获学生谈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谈谈有哪些人堪称“中国的脊梁”,为他们写一段介绍。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屏幕上的文字,摘录相文学知识。屏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等。答案预设: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作者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论据:举例证明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直接反驳:(1)失掉的是“他信力”;(2)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论据: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答案预设:1.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的,漫画式的画出了悲观论调者的嘴脸,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
作者巧妙的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令人难忘。答案预设: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板书设计
(二)逐层推进,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教学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