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5 07:4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洛阳
成都

建业
刘备221年
曹丕220年
孙权222年
1.
三国鼎立
一、三国与西晋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三国谁的实力最强大?谁的实力最弱?
三国实力比较表
国家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国
103万
443万
60万
蜀国
28万
94万
10.2万
吴国
52.3万
230万
23万
魏最强
蜀最弱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2.西晋短暂的统一
263年,魏国灭蜀
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西晋建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国尽归司马氏”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西晋
6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灭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东晋政权灭亡。
二、南朝的政权更迭
(1)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
(2)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二、东晋与南朝
王与马共天下:
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
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士族制度的特殊背景。
士族制度:
(1)概念: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
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2)发展:自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因此在东晋时期,士族政治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3)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①有利于抵抗北方少数族的侵入。
②奠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①激化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②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江南
开发
(2)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1)农业方面: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南方经济的发展:
(2)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1)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流亡南下,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3)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4)民族关系: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东晋到陈朝的疆域变迁:
(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河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概况
虽然向汉族学习,民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各民族呈现逐渐交融的趋势。
匈奴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淝水之战形势图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0万,而东晋兵力仅8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
东晋凭什么以少胜多?
前秦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
东晋
3.十六国与北朝的交替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
目的:
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4.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原因
平城
洛阳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经济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
农业发达;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军事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历史
北魏定都近100年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直接原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原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统治
4.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与汉族联姻
4.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中的史料《魏书·高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课堂总结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课堂检测
1.《宋书》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  )
A.少数民族内迁
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
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
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
B
2.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
3.据《晋书》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  )
A.孙吴
B.西晋
C.东晋
D.刘宋
C
4.《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
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
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
C
5.“(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史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