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
欧阳修
【学习目标】
1.能认识、默写生字词,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全文,理解文言句意。
3.能正确译讲并背诵全文,理解文言句意。
4.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共3课时
【课前预习】
利用早读或饭后时间朗读课文,思考:
①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到任以后中,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本文本就写于这一时期。朗读课文,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读课文时,注意文中“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文章舒缓自如的特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认识、默写生字词,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1自然段,理解文言句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本文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于同一年,两位作者是好友,都是“庆历新政”中的重要人物,都在改革失败后被贬任地方官司。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与民同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醉翁亭记》(板书课题)。
屏幕出示图:醉翁亭。
二
、出示目标。
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屏幕出示:
学习目标
1.能认识、默写生字词,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1自然段,理解文言句意。
过渡语:怎样实现目标呢?下面进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一)1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比谁预习得好,能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富有感情。
过渡语:会读生字、课文的同学举手。好。
指名朗读(一人读一小层,尽量让多数人读)。
如读得对,教师高兴地夸奖:“对”或者“好”,“好,声音响亮。”“好,停顿正确。”
2、如有读错的地方,其他同学读,或举手帮助纠正,教师在课题右下方板书读错的字,并注上拼音,如:
环滁(
chú ) 琅琊(láng
yá)
冥(míng)
3、指名读生字。
检测:觥筹
伛偻 颓然
弈
后进生先读,如有错,其他会读的学生纠正。
教师出示拼音:
觥筹(gōng)伛偻(yǔ
lǚ) 颓然(tuí
) 弈(yì)
最后学生齐读。
4、过渡语:同学们主动预习,能认识生字,正确朗读课文,很好!那么参考注释重读课文后,能不能正确译讲课文呢?下面我们继续检测,比正确译讲课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过渡语:扫清了字词障碍,接下来我们译讲课文1自然段。请看自学指导。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边看课文边看课下注释及补充注释练习翻译。6分钟后检测,比谁能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如有疑难,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屏幕出示: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围绕。
2、林壑尤美:壑,山谷。
3、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
4、作亭者谁?作,建造。
5、名之者谁?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6、故自号曰醉翁也:号,起别号。(名词作动词)
7、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在于。
(三)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过渡语:同学们主动预习,能解释字词,翻译句子,很好。接下来,进行第三场比赛。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
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
过渡语:大家已经能正确译讲了,接着背诵全文。
(一)学生自背,同桌互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准备抽背。
(二)指名背。指名后进生背诵,背得好的表扬。
时间:5分钟。
小结:同学们能正确背诵课文了,很好。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过渡语: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来讨论问题。
(一)出示问题:
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二)讨论
1、指名回答。
过渡语:会的同学请举手,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参考答案:第1段由远及近,先用“环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用“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西南诸峰引向琅琊、酿泉,进而“推出”醉翁亭。这样写,静的山与动的泉相映成趣,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鼓励学生句子完整、准确、简洁)
总结:这篇山水游记从“环滁皆山”的扫视开始,将读者的视线逐渐引向西南诸峰,推进到琅琊山,入山中酿泉旁,随峰回路转,又引人抬头看见泉上醉翁亭,再从作亭者为谁,命名为谁的设问,推出主人公——号醉翁的太守和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慨。
七、当堂训练
(一)口头作业:
<1>、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太守自谓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出示答案。师小结:“也”字通篇使用,有没有枯燥乏味之感?有没有反而使人觉得委婉有致,摇曳多姿之感?是啊,“也”字的使用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2>、文意理解判断(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
1.第1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現”,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转”,方见亭子。(√)
2.第1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转”,方见亭子。(√)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这是写景叙事的线索(х)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抒情的线索,而不是写景叙事的线索。)
<3>、改错。
1.作者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一一琅山,用数语,写山写水,写泉写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答案:主景是“醉翁亭”,而不是“琅琊山”。
(二)书面作业(5分钟)
<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语。
1、蔚然(
)
2、翼然(
)
3、名之者谁(
)4、
<2>、翻译下列句子。
1、翼然临于泉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1.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2、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醉翁亭记》。
屏幕出示图: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二
、出示目标。
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屏幕出示:
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2、3自然段。
过渡语:怎样实现目标呢?下面进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2、3自然段。
过渡语:我们译讲课文2、3自然段。请看自学指导。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边看课文边看课下注释及补充注释练习翻译。6分钟后检测,比谁能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如有疑难,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屏幕出示:
芳:花。
发:开放。
秀:茂盛。
至于:用于一段话的开头,相当于“说到……”,可不译。
临:靠近。
洌:清。
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过渡语:同学们主动预习,能解释字词,翻译句子,很好。接下来,进行第二场比赛。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2、3自然段。
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2、3自然段
过渡语:大家已经能正确译讲2、3自然段了,接着背诵2、3自然段。
(一)学生自背,同桌互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准备抽背。
(二)指名背。指名后进生背诵,背得好的表扬。
时间:5分钟。
小结:同学们能正确背诵课文了,很好。
五、当堂训练
(一)口头作业:
①引导学生自背词解、课文,有时间可相互背。(如无时间,则不互背,准备一下做作业,或者直接做作业)。
②“朝而往,暮而归”这组对偶句可不可以说成“朝往暮归”呢?这样是不是更加简练呢?
指名生回答。师明确:相较之下,“朝往暮归”节奏过于紧迫,好像游人要完成什么工作一样,早晨匆匆去,晚上急急归,原文表现游人的从容之趣、悠闲之乐荡然无存了。
本文用了25个“而”字,精彩之至。有时会把诗行一样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
再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而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结合,让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而”字对于打造文本的风格,功不可没。
可以说,本文的虚词妙用,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大家要多诵读!)
③、文意理解判断(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注:针对《解析与检测》练习中的选择题)
1.欧阳修被贬滁州,纵情山水,与民同乐,深受百姓喜爱。他离职后,百姓为纪念他修建了“醉翁亭”。(х)
解析:文中已经提到“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2.“日出而林开,云归而岩穴暝”分别写朝暮之景,使动态的事物也有了静态,丰富了表现力。(х)
解析:“动态的事物也有了静态”表述错误,应是“静态的事物也有了动态”。
④、改错。
1.“野芳发而香”写夏,“佳木秀而繁阴”写春,“风霜高洁”写秋,“水落而石出”写冬,一句一景,字字不虚。
参考答案:“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而夏。
⑤选择。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伛偻提携
伛偻:鞠躬,恭敬的样子。
B.觥筹交错
觥:酒杯和酒筹。
C.颓然乎其间者颓然:这里形容醉态。
D.树林阴翳
阴翳:枝叶茂密成荫
(二)书面作业(10分钟)
<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语。
1、岩穴暝(
)2、酒洌(
)3、杂然而前陈(
)4、觥筹交错(
)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3>、默写第2、3自然段。
11、醉翁亭记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译讲并背诵4自然段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岳阳楼记》。
屏幕出示图:岳阳楼记(第三课时)。
二
、出示目标。
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屏幕出示:
1、能够正确译讲并背诵4自然段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怎样实现目标呢?下面进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4自然段。
过渡语:我们译讲课文自然段。请看自学指导。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边看课文边看课下注释及补充注释练习翻译。3分钟后检测,比谁能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如有疑难,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屏幕出示:
嗟夫:叹词。唉!
尝:曾经。
求:探求。
则:就。
(三)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过渡语:同学们主动预习,能解释字词,翻译句子,很好。接下来,进行第二场比赛。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4自然段。
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4自然段
过渡语:大家已经能正确译讲5自然段了,接着背诵4自然段。
(一)学生自背,同桌互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准备抽背。
(二)指名背。指名后进生背诵,背得好的表扬。
时间:5分钟。
小结:同学们能正确背诵课文了,很好。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过渡语: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来讨论问题。
(一)出示问题:
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二)讨论
1、指名回答。
过渡语:会的同学请举手,说一说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参考答案:第“若夫”,文言文中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至于”,用于一段话的开头,相当于“说到……”,可不译;“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这三段之间借助“若夫”“至于”“已而”三个词语,一气呵成,脉络分明,展开了景物——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面。
(鼓励学生句子完整、准确、简洁)
2、指名回答。
过渡语:会的同学请举手,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参考答案:1主要表现了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以及“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也含蓄地流露出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鼓励学生句子完整、准确、简洁)
大家刚才找出了作者“乐”在何处,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于山水,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可见作者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六、当堂训练
(一)口头作业:
1.判断。
①文章最后1段写日暮而归,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
②文至结尾才道出太守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余音绵绵,饶有兴味。(√)
③“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章滁人和、吏政清等多重含义。(√)
2、改错。
文章写“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醉”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州的政治清明。
参考答案:均围绕“乐”字展开
3、选择。
下列对语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通过描写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将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B.“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抑郁和苦闷。
C.第2至4段开头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山水游记文辞优美,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二)书面作业(10分钟)
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语。
①、鸣声上下(
)②、乐其乐(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醉能从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答案:《岳阳楼记》中的成语: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兴”
《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4、填空:
文章开头先写了醉翁亭周边的秀丽风光和它得名的原因;第二段分别写了____和____的不同景色;第三段分四层来写三种人的“乐”,分别是________之乐、________
之乐和________之乐;最后写宴会散,尽兴而归。整篇文章结构严谨,以“
”字贯穿全文,前后照应,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