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能认识、默写生字词,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全文,理解文言句意。
3.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4.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课时安排】共2课时
【课前预习】
利用早读或饭后时间朗读课文,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文,并译讲并背诵第1自然段。
2.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此文只有160个字,但言简意丰,所以更需要我们字斟句酌,细细品读。
屏幕出示图:湖心亭雪景。
二
、出示目标。
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屏幕出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文,并译讲并背诵第1自然段。
2.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3.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过渡语:怎样实现目标呢?下面进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一)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比谁预习得好,能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富有感情。
过渡语:会读生字、课文的同学举手。好。
指名朗读(一人读一小层,尽量让多数人读)。
如读得对,教师高兴地夸奖:“对”或者“好”,“好,声音响亮。”“好,停顿正确。”
如有读错的地方,其他同学读,或举手帮助纠正,教师在课题右下方板书读错的字,并注上拼音,如:更定(gēng)毳衣(cuì)
......
3、指名读生字。
检测:雾凇
沆砀
一芥
后进生先读,如有错,其他会读的学生纠正。
教师出示拼音:
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一芥(jiè)
最后学生齐读。
4、过渡语:同学们主动预习,能认识生字,正确朗读课文,很好!下面检测同学们通过预习,参考注释重读课文后,能不能正确译讲课文呢?下面继续检测,比谁能够正确译讲课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过渡语:我们译讲课文第一自然段。请看自学指导。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边看课文边看课下注释及补充注释练习翻译。4分钟后检测,比谁能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如有疑难,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屏幕出示:
是日:这天。
惟:只
而已:罢了。
(三)生自学,准备译讲检测;师巡视,了解学情。
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课文下没有注释的词语)
(1)、是日更定矣
(2)、一芥(jiè)
2、指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雾凇沆砀
(2)、长堤一痕
参考答案:
(1)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时算起。)(2)、芥,小草。(形容船小)
2、(1)、译文: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译文: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
-道痕迹。
过渡语:同学们主动预习,能解释字词,翻译句子,很好。接下来,进行第三场比赛。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
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语:大家已经能正确译讲课文第一自然段了,接着背诵课文。
(一)学生自背,同桌互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准备抽背。
(二)指名背。指名后进生背诵,背得好的表扬。
时间:5分钟。
小结:同学们能正确背诵课文了,很好。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过渡语: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来讨论问题。
(一)出示问题:
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文中有见“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二)讨论
指名回答问题。
过渡语:会的同学请举手。
生如答不出白描的师补充:
同学们发现没有,张岱写景的笔调非常简洁,没有色彩繁复的渲染,这种用简单朴素的线条勾勒出对象特点的写作方法,在文学上叫作白描。
参考答案:
文章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景象,接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夜晚乘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描绘出一幅水墨湖山夜雪图。
作者先总写一向:“雾松沆砀…上下一白。”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接着变換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其镜头由远及近,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对“湖上影子”的描写,作者使用白描手法,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简笔勾勒,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形成对比。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七、当堂训练
<1>判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交代了看雪的背景下雪的时间及大雪后的静寂。√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流畅自然,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密峦、湖水混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3.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绘出一幅充满意境的湖山雪夜图。√
<2>、选择.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本文写景主要运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B.文中大雪之后长堤、亭子、小舟及舟人的状貌,营造了一个物我合一的境界。
C.本文作者借“湖心亭”,表达了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情怀
D.本文写景体现了一个“奇”字,“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三>默写《湖心亭看雪》第一自然段
要求:1、字体端正、纸面整洁。
2、时间3分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据老师所知,张岱不是一个专门写景、写山水的人,而是个写都市生活的人。张岱写完山水,是不是要开始写生活了?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湖心亭看雪》。
屏幕出示图:湖心亭雪景。
二
、出示目标。
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屏幕出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译讲、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过渡语:怎样实现目标呢?下面进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过渡语:我们译讲课文第二自然段。请看自学指导。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边看课文边看课下注释及补充注释练习翻译。3分钟后检测,比谁能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如有疑难,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屏幕出示:
及下船:等到下了船。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三)生自学,准备译讲检测;师巡视,了解学情。
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课文下没有注释的词语)
(1)、及下船
(2)喃喃
2、指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客此
(2)、焉得更有此人
(3)、舟子
参考答案:
(1)等到(2)、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2、(1)、译文:客居此地
(2)、译文: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3)、
译文:船夫
过渡语:同学们主动预习,能解释字词,翻译句子,很好。接下来,进行第三场比赛。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
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语:大家已经能正确译讲课文第一自然段了,接着背诵课文。
(一)学生自背,同桌互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准备抽背。
(二)指名背。指名后进生背诵,背得好的表扬。
时间:5分钟。
小结:同学们能正确背诵课文了,很好。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过渡语: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来讨论问题。
(一)出示问题:
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并思考: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语,与文中哪与话相互映村 试结合语境。分种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二)讨论
指名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一些关键语句彼此的联系和照应,参考注释重读课文,思考“独往”“痴”等问题,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句子完整、准确、简洁)
参考答案: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村。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演”找到“同调”,更加突出了作者之“痴”。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也仿佛通过他与“客”的“合鸣”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让他若有所悟,若有所思。文章至此结束,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总结:本文生动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美丽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综合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赏和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
六、当堂训练
(一)口头作业: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
A.本文是一篇游记,开篇写出了雪后西湖宁静清远的景色,一个“绝”字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中透露出寒意,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B.第1段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视线由近到远,景物由大到小,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之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
D.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写西湖雪景。即未游西湖时,先概括描写雪后的寂寥凄清;游西湖时,写西湖全景;最后以动态式具体勾勒,结构完整,笔调淡雅流畅。
2、文意理解判断(正确的打“V”,误的打“х”(注:针对(解析与检测)习中的选择题)
1.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和舟子,造成前后矛盾,是作者行文的疏忽。(х)
2.西湖的奇最因为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文章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3.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3、改错。
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从正面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的品格。
(参考答案:“痴”是借舟子之口来讲的,从刻画作者形象来讲,应是侧面表现。)
(二)书面作业(10分钟)
一、默写《湖心亭看雪》第二自然段。
要求:1、字体端正、纸面整洁。
2、时间3分钟。
二、对比阅读
甲文:《三峡》全文
乙文:《湖心亭看雪》全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乘奔御风(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其间千二百里
问其姓氏
C、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D、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3、翻译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手法又有所区别:甲文采用的手法又有所区别:甲文采用的是(
)的手法,仅用不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乙文写景采用的是_____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5、这两文作者都寄情于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1)飞奔的马(2)酒杯,文中指酒
2、C
3、夏天江水涨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了。4、大笔点染
素、绿、清、影、寒、肃、凄、哀
白描
5、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