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
乡
鲁迅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3.品味理解关键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4.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共三课时
【课前预习】
利用早读或饭后时间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初步梳理故事情节,画出小说中标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释义。
2.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乡音乡情最能触动人柔软的内心。作者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但他并没有什么好心绪,因为他要搬家到异地去。离开故乡时,他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只觉得气闷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板书),这篇文章分三课时教完,下面请看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大屏幕显示)
二、出示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释义。
2.能正确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过渡语:同学们按照课文前的提示、预习过课文,会生字词、会读课文的请举手?好,把手放下。下面,检测预习,先比一比谁能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一)检查预习效果。(屏幕出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瓦楞(léng)
颧骨(quán)
嗤笑(chī)
寒噤(jīn)
B.祭祀(sì)
髀间(bì)
折本(zhé)
惘然(wǎng)
C.装弶(jiàng)
愕然(è)
絮絮(xù)
打拱(gōng)
D.秕谷(bǐ)
鄙夷(yí)
瑟索(sè)
隔膜(mó)
解析:A项“噤”应读jìn,B项“折”应读shé,C项“拱”应读gǒ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是()
A.偶像
孤身
祭祀
伶俐
B.潮讯
愕然
鄙夷
嗤笑
C.颧骨
世面
惘然
珊栏
D.怒睢
寒禁
亲戚
凄凉
解析:A
B讯—汛
C珊—栅
D禁—噤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
A.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萧索的荒村。(萧条冷落,缺乏生机,不热闹)
B.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无绿无故地)
C.我愕然了。(害怕的样子)
D.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放纵,放任,任意胡为)
解析:C
愕然:吃惊的样子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概括情节
1.投影出示
自学指导
轮读课文,概括各个情节。比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概括简洁、准确。
2.出示各个情节的段落,学生默读课文,概括层义。
3.检查交流:逐一找学生概括,及时讨论、更正。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划分段落
1.投影出示
自学指导
按照故事情节,把文章分为三部分,比谁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自学。
3、讨论:
第一部分到哪?有没有不同意见?为什么到这里?
段意怎么概括?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全班充分讨论,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能力。)
4、讨论明确:
1
-
5:
回故乡
一(1-5)回故乡
6
-11:母子见面
12-33:回忆少年闰土
34-52:见到杨二嫂
53:
应酬收拾行李
54-76:
见到闰土
77:
动身启程
二(6-77)
在故乡的所见所闻
78-85:船上谈话
86-88:我的感受
三(78-88)离开故乡以及内心感受
5、教师补充拓展
①12-33段属于哪种记叙的顺序?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
插叙,为了和中年闰土做对比,突出他的变化大,以此来突出中心。
②这篇小说篇幅长、人物多,现实与回忆互相交织,如果找不到切入口就较难分段。但我们可以抓住记叙文本身的特点,即写人记事。写人要有活动,记事要有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抓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分段。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自学指导
边小声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1分钟后比谁回答得正确。
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运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讨论明确:
故乡的环境→“我的美丽的故乡”
→“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的人物:闰土→“小英雄”
→“辛苦麻木”
故乡的人物:杨二嫂→“豆腐西施”
→“圆规”
习题检测,判断正误。
《故乡》是根据鲁迅一次回故乡的经历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其行为线索是感受和见闻。(
)
答案:错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
临摹生字
(一)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
临摹生字
自学指导
认真观察行楷生字笔画的变化、连笔、间架。临摹生字,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二)出示课本上“读读写写”。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变化、连笔、间架。
(三)临摹生字。
(四)出示学生书法,点评。(①标准:和课后方格里的字一样,写好行书。②写得好的提出表扬,并指出还有哪一笔写得不像。③写得不好的,要指出哪一笔写得好。④鼓励大家多观察、多练习,写好行书。)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能正确朗读课文了,也会认了生字,进行了行书练习。接下来,还要能默写生字,准备当堂训练。
六、当堂训练:
听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理解关键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文章主题。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成的?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
1.投影出示
自学指导
速读课文,思考课后第二、四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二题: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之间讨论。
四题: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②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③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讨论明确:
第二题:
“可悲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和感情互不相通。这种隔膜是某种超越个人的因素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现实导致的结果。是旧中国的现实,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各自困在于自己社会身份相适应的狭小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感情的无法突破束缚,从而在彼此之间造就了一层层阻遏人们心意相通,哀乐与共的厚障壁。
第四题:
第①句:这一段对于闰土的神态和语言描写,突出地展现了闰土始则欢喜,继而犹豫,终究与“我”隔膜而称“我”“老爷”的过程。这里的描写充满感情,既展现了闰土的心理活动,也间接写出了我的情感波动,令读者深受震动,从而和作者一样痛切地思索:这种隔膜是如何造成的,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隔膜?
第②句:这段话揭示了“我”对故乡的失望和悲哀之情,本来在我心目中,故乡是非常美好的。然而这次回乡的见闻,却使之前的印象破灭了,故乡人与人之间,我与故乡之间充满了隔膜,所以才会有“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的感觉。而少年时期活泼可爱的小伙伴闰土,更是变成了另外一个“麻木辛苦”的人,浑浑噩噩地活着。“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第③句:“走”是行动的象征。“我”通过回乡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的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愿望,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需要无所畏惧地行动。“走的人多了”,更表明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仅靠个别的少数人也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人共同的努力。
过渡语:通过二题和四题,你能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吗?下面我们继续自学。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文章主题
1.投影出示
自学指导
通读全文,结合课后题,体会文章的主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2、讨论明确:小说通过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广泛而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严重现实;深刻而多方面的揭示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奋斗。
3、习题检测,判断正误
(1)
“老爷"的称呼,道尽了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刻画出了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我"之间关系的隔膜。(
)
(2)"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的根本原因是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凉。(
)
(3)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
答案:对
对
对
四、当堂训练
内容:默写最后一段
要求:书写正确,字体端正规范,卷面整洁。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激发想象,续写故事,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故乡》(板书),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出示目标
1.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激发想象,续写故事,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出示
自学指导
跳读课文,思考第2、12、78、88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过渡语:时间到了,准备好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充分讨论,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第2段:描绘了故乡冬景图、故乡死气沉沉的景象,渲染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也交代了当时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社会背景;
第12段:描绘了仲夏月夜图,创造了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了“我”对闰土
的美好回忆。
第78段:黄昏离乡图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第88段:末段的海边神异图与仲夏月夜图相呼应,是“我”对新希望的想象、
憧憬。
4、教师点拨、拓展:
㈠环境描写的作用:1.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2.烘托了人物什么心情(心理、品质);
3.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4.为下文什么内容做铺垫;5.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6.(在文章结尾)升华主题。
㈡、《故乡》是一篇小说,我们用三节课时间分别分析了情节、人物和环境,这三点就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小说就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现实的。
6、习题检测
(1)景物描写中感觉角度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B.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C.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D.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不能表现农村萧条败落的一项是(
)
A.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B.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C.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精细的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D.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答案
C
.C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激发想象,续写故事,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1、出示:
自学指导
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2、学生独立构思,时间:3
分钟。
3、写草稿。
要求:阅读课文思考后,快速写草稿,时间:10分钟.
4:朗读草稿。
教师指名优生登台朗读草稿.时间:5
分钟.
学生认真听,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草稿。
①学生自改,互改草稿,重点帮助后进生改错别字,改病句,删去多余的话,添上必要的话。
②写得差的重写。
6.誊写作文.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五、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