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驳论文的写作
什么是驳论文?
就论证方式而言,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直接阐明论点并加以证明,与之对应的是“立论文”;
驳论是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与之对应的是“驳论文”。驳论文侧重于反驳。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所以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
驳论文可以分为四个写作步骤:
树——辨——驳——结。
“树”就是摆出敌论,树靶子;
“辨”就是辨析敌论中包含的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漏洞;
“驳”就是展开议论,驳斥敌论,驳中有立,立中有驳;
“结”就是做出结论。
这是立论还是驳论?
(第2段)语文对于我们生活进行着渗透般的影响,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细及日常的读书看报,以邻舍洽谈的语言之道;大到国家行政参政议政的各个方面。比如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钟南山院士所曾说到:学好语文是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疫情抗击战争,钟老冷静应对运用自身所学协助国家以医学行业下指令提倡议,这一波精彩的操作不仅获得全国人民的支持与肯定,更激发了人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学好语文不仅表现在从行为举止、谈吐中,更是上升到了一个人的内涵和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建设。语文发展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精神文明追求。(冯慧敏)
反驳的对象:
一、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方法:
1、例证反驳。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概括对方论点的错误。然后摆出与反方相反的例子证明其荒谬。这是直接反驳。
【范文段1】:
逆境能使人成才,但逆境与成才是不能画上等号的。逆境出人才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对于意志薄弱的人,对于在逆境中自暴自弃、自甘沉沦的人,逆境只能是他们的坟墓。说“逆境出人才”,这是因为逆境出的人才,其事迹太感人,就像“文王、仲尼、屈原”等,人们不过是为了教育好子女,教育好后代,觉得举这些例子更有说服力罢了;但千万不能认为逆境就一定能出人才,于是去制造逆境,让子女成才;若是逆境容易成才,孟母又何必辛辛苦苦地搬家呢?一句话,顺境是比逆境更能出人才的。
【点评】本文从抓住驳斥对方论点的途径入手,先肯定“逆境可以成才”,但“逆境出人才”是要有条件的,需要意志非常坚定的人才能做到;接着从社会心理上分析“逆境出人才”的不合理性,指出人们为什么钟爱“逆境出人才”的说法,是为了教育后辈的,因为“这些人”的事迹太感人,达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最后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顺境是比逆境更能出人才的”。
【范文段2】
(第二段)语文就像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阶石,是理解其他科目的基础。你说学习语文无用,那么你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对话;学习生活中理解题目的意思,这难道不是学习语文的好处吗?就像平时评改试卷时,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常常抱怨说我们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过关,这充分说明了语文是基础,连基础都学不会,更何谈更上一层?
——(题目《语文是重中之重》
黎小凤)
反驳的对象:
一、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方法:
2、归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是就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即先假设对方观点是对的,然后推断人们在这个观点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结果,从而使之露出马脚,由此进行反驳。
例子: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游,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鲁迅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引申归谬)】
看看下面这个“矛”对准“盾”了没有?
(第二段)小陈认为平常就是说一说普通话,只要说标准就好了,语文学不学都可以说话。(这是“矛”)越来越多的人忽视语文学习的作用。我认为“语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到今,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文字、医学、农学、历史等等这些是如何传承下来的?是汉字,是语文!前人用智慧与汗水,将文学转化为一个个简单的汉字,其中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奥义
使我们现在都得以知晓往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是“盾”)
——题目《“语文”,生活中必不可少》
反驳的对象:
一、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方法:
3、反证法。是证明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
反驳的对象:
二、反驳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揭露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也就驳倒了对方的论点。
一般来说,论据包括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和数字论据三种。反驳论据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揭露对方理论荒谬、事实虚假和数字混乱。
驳论据例文:
“古往今来,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困境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对此我不敢苟同。顺境和逆境都是一个生命历程,最重要的是人是否勤奋,是否对学习有兴趣,而且顺境更能铸就人才。我国古代诗人杜牧就是一个实例,他出生在一个豪门世家,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年轻的时候,事业上便有了很大的成就,与李商隐被后人称作“小李杜”。还有文天祥、周恩来、鲁迅等人,这些都是在顺境中铸就出的人才。如果仅逆境出人才,那么我们国家为什么还要大力兴建那么多的学校呢?如果逆境更容易成才,那么为什么高科技人员、商界精英等人才是广泛出现于美国、欧洲,而不是战火纷飞、食不果腹的索马里、刚果等非洲国家呢?
【点评】本文从直接揭穿其论据之虚假或不足的途径入手,列举杜牧、文天祥、周恩来、鲁迅等顺境中的人才,用事实说话,指出古往今来,还有很多杰出人才都是在顺境中成就的,从而使支持“敌论”的论据倒了,因此“逆境出人才”的观点也会随之倒了。而文章不满于此,接着连续用两个问句,驳斥对方观点,发人深省,从而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也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反驳的对象:
三、反驳论证。反驳论证是揭露对方在议论过程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比如:前提与结论相矛盾,一篇文章中存在相互对立的多种观点,论点与论据不统一。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进行反驳。比如对方在以偏概全、强加因果或者他所举的论据根本无法推断出该结果......
要想写好驳论文,需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作为反驳的靶子。
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错误观点,树靶子,确立攻击目标:怎样树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
(1)是用概括性的语言,将所批驳的论点复述一遍,然后指出其弊端。
(2)是摘抄材料的关键语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驳斥时,要避开对方的思路,抓住致命弱点不放,全力回击。
例如:东汉有一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多年来,人们大多赞同薛勤的说法,认为“一屋不扫”,怎能“扫天下”?对此,我们可以把陈蕃的话作为靶子,指出其片面性,然后结合薛勤的观点加以证论,证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合理性,由此驳倒陈蕃的观点。
2.分析对方论点的要害,揭露其本质。即对错误的论点给予充分的揭露和详细的剖析,即充分(从多角度)揭露反方观点的害处。
举例生活中,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开卷真的有益吗?针对“开卷有益”,我们可以写一篇驳论文。动笔前,我们要抓住“开卷有益”的要害:要看读什么书,为何读和怎样读,读好书有益,读不好的书则其害无穷。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种说法,肯定其有益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其有害的一面,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3.用事实说话,用理论证明。既然已经抓到了对方论点的要害,就要用确凿的事实和翔实的理论加以论证,可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论点,也可采用归谬法、反证法进行批驳。
4.联系实际,论证其危害。写文章,要联系实际,来丰富反驳的素材。
还以《开卷未必有益》为例,在批驳了“开卷有益”的说法之后,联系生活,据理力争。“这两年养生类图书异常火爆,你方唱罢我登场,无限风光在书店。可是,那些指点营养保健的有着各种各样头衔的专家,原来多是冒牌货……记者采访一位‘作者’,询问那些营养保健、防病治病的方子的功效。这位‘作者’说,只要吃不死人,就行。嘿,到这份上,还能说什么?那样的‘卷’能有什么益?”此段文字通过批判“冒牌作者”来批判伪劣书籍,指出“开卷有益”的片面性。
5.破中有立,立中总结。
在驳论文中,一般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做到“破中有立”。
【驳论文例文1】
耕耘未必收获
经常看到这样的格言、语录:“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伸出你勤奋的双臂吧,这样,你抱定的一定是丰硕的成果”。也经常听到家长们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何愁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
勤奋就一定能抱定丰硕的成果吗?努力耕耘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吗?或者说,付出多少辛劳就能获得多少成果吗?未必。
农民们耕耘的季节在田间是十分辛苦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怕出大力流大汗,但其收获却有丰有歉,甚至有时会颗粒无收,这是因为作物的生长除了靠栽培者的辛勤劳作,不违农时,精细管理外,还要受到天时(水、旱、风、虫、雹等灾害)、地利(土壤的各方面情况)等条件的制约。工人们每天在炼钢炉旁、机床前、矿井里的劳动无疑是十分辛苦的,但有时也会出现问题,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一炉钢在快要出炉前,会因为电力、温度控制等方面的原因而冷却报废;一个零件,可能会由于原材料、机床等方面的原因而成为残次品。在矿井里开掘的工人在某些地质条件下会采不到煤,甚至会由于瓦斯、煤尘等原因发生爆炸而前功尽弃。
读书学习也如此。有的人好读书,但不求甚解,遇到疑难问题就绕道而行,尽管读书多年也依然故我;有的人总抓住旁枝末节钻牛角尖,不善于从整体上去把握问题,不善于求得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无从提高;有的人得其枝叶而不善归纳,使之“落叶归根”;有的人得其根本却不善于演绎,结果,不能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理论不能指导实践;有的人不善于类比,不能举一反三,以一知百,触类旁通。这样,何能以所学知所不学?有的人夜以继日,经常秉烛夜读,不善休息,学习效果怎能提高?有的人学习不善模仿,当然不会继承前人有所创造,而有的人仅能“嚼别人的馍”,学一是一,学二是二,不善创新,读一百本诗集仍不会写诗,读一百本数学教材,仍不会演算,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收获的前提是耕耘,耕耘是否会有收获,是要看耕耘者为什么耕耘和怎样耕耘。耕耘与收获之间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的。否则,耕耘未必收获。
耕耘与收获仅是必要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不管具备什么条件,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所收获的,但仅仅靠耕耘而无其他条件,也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将耕耘与收获误为充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认为有了耕耘这一条件就必能有所收获就大错特错了。弄通这个道理,才能通过勤奋耕耘,不懈地摸索规律,改进方向,而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如何驳斥“学习语文无用论呢?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好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作
文
原
题
作文题目由四则材料、作文要求和其它要求三部分构成。
作文要求
显然,这是这道作文题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明确要写驳论文,驳斥的对象是小陈的“语文学习无用论”。把握这个点,是审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忽略了这个关键点,偏题的风险大大增加。
未写成驳论文,泛谈语文有用,建议不超过45分。未写成议论文的,则建议不超过40分。
除此,“作为小陈的同学”是身份限制。下面另有阐述。
审
题
指
导
作文材料
四则材料指向同一个要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且都是正面切入,可视为提供给考生写驳论文的立论参考,即证明“语文有用”的若干理由。一般而言,作文题的任何部分都是有用的,聪明的考生,应该学会就地取材,将这部分作为展开论述的的参考,也很好地完成了“结合材料”的要求。
材料一,是说语文学习应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侧重于语文学习的语言基础性作用。
材料二,引用钟南山院士的观点,指出学好语文有利于提高分析、综合和总结能力,侧重于思维能力的层面。
材料三,通过武汉32
幅获赞无数的感恩海报,体现语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功能。
材料四,指明学习语文对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从命题者提供的命题思路看,四则材料分别突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诚然,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这都是陌生的专业化表达,所以只要能大致清楚这是有关语文学习的意义,适当提炼出“语言基础(工具基础)”“分析综合”“审美功能(语言美感)”“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等近似的角度,就不妨碍写作了。
审
题
指
导
其它要求
除所有作文题都有的泛泛的要求外,注意几点。
“结合材料”
表明不能丢掉了前面四则材料的具体内涵,应有所解读,并加以利用。
“切合身份,贴合情境”
题目设定了“小陈的同学”的写作身份,应该是同学之间的对话、探讨与辩论。语气可以是温和商榷,以理服人,善意引导,指出对方观点的荒谬,以期改正;也可以稍显激烈,严词驳斥,作为语文的“铁粉”,对对方“经常在班上宣扬”的行为表示不满。但行文应符合中学生的身份,做到有礼有节,有理有据,而不宜以师长口吻一味教化,或者罔顾同学情谊,涉及人身攻击。当然,这里不好制定一个明确的“度”,考生做到得体恰当,符合情境,不给人突兀、错愕即可。
“符合文体特征”
明确要求写驳论文,则应该是议论文,明确地竖立起“语文学习无用论”的靶子,也就是批驳的方向。“驳”和“立”可结合,可先驳后立,可边驳边立,可根据四则材料反推,或揣摩“小陈”的立论理由。
审
题
指
导
知己知彼,逐一批驳:
持“语文学习无用论”的同学,一般会有什么理由?
审
题
指
导
提高分数太慢?
高考难拿高分,对考大学影响不大?
不像数理化解决实际问题?
拘泥传统,和实际生活脱节?
死记硬背的内容太多?
现实的语文学习缺乏美感与活力?
语文学习的评价标准不好掌握?
知己知彼,逐一批驳:
持“语文学习无用论”的同学,一般会有什么理由?
审
题
指
导
提高分数太慢?(不宜太功利)
高考难拿高分,对考大学影响不大?(高手博弈靠语文)
不像数理化解决实际问题?(人文素养不可或缺)
拘泥传统,和实际生活脱节?(语文即生活)
死记硬背的内容太多?(夯实语言功底的需要)
现实的语文学习缺乏美感与活力?(语文其实很美)
语文学习的评价标准不好掌握?(语文需要细腻的心灵感悟)
没写成驳论文。很多考生泛泛而谈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明确批驳“语文学习无用论”的意图,成为本次作文最大的问题。而聪明的考生,直接就在标题中体现了这个要求,比如拟题为:驳“语文无用论”;休说“语文无用”;“语文无用论”的浅陋。阅卷者一看就不难看出其驳论文的文体特色。
扩写作文材料。不直接驳斥小陈,而是把四则作文材料里的事例,逐一列举,逐条阐释,或者添加一点自己的经历,扩展成800字的一般性议论文。
堆砌诗句素材。通过背诵各类学过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而不顾及诗句内涵,来证明语文有用。或者罗列古人事例、名家事例,证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会结合现实生活与周边人、物、情加以分析,不会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阅
卷
反
馈
直接批驳的类型
驳“语文无用论”
休说“语文无用”
“语文无用论”是教育之耻
“语文无用论”的浅陋
“语文无用论”是一种偏见
“语文无用论”是无稽之谈
“语文无用论”,该休矣
语文无用论,实乃谬论
别受“语文无用论”的蛊惑
“语文无用论”,所见何其短浅!
拟
题
示
例
包含立论的类型
语文非无用,而是很有用
学习语文,眼光放长远点
学好语文有大用
语文有用论
语文的“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堪为大用
不学语文,无以立
学好语文,安心立人
语文学习理应回到学习的中心
语文无用的本质是“功利主义”
均来自老师阅卷摘录
文采表达的类型
心向语文,云胡不喜?
语文世界有乾坤
语文,一生之挚友
语文有用,终生受益
学好语文,享受诗意生活
得语文者得天下
请聆听语文的心跳(蒋成峰)
语文之光,烛照人生
惠及天下苍生是语文
提高语文素养,读懂人生大书
语文,种桃种李种春风
谁能饥不食,谁能思不歌?
拟
题
示
例
不当的标题
(话题太大,表意不明)
论语文
谈中国文化
论中国自信
从传统文明说开去
莫让文化走向末路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文心雕龙
学语御愚
语润芳华,文盈沉香
不学语,无所成
基础学科,它有明显的工具性……
审美和育人功能,它有突出的人文性……
一个基础
一种审美
一种教化
有字之书
无字之书
实用的价值
无形的精神价值
语言交流,语文不可或缺
审美鉴赏,语文不可或缺
修身养性,语文不可或缺
立
论
角
度
交流的工具
文化的载体
生命的烙印
语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语文的价值无法估量
语文向外化为言语
语文向内滋养心灵
须结合四则材料来谈
类
题
链
接
【2007年江西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我们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
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要求:
⑴不得另拟题目
⑵不得透露个人的有关信息
⑶立意自定
⑷文体自定
⑸不得少于800字
⑹不得抄袭或套作
素
材
积
累
【2007年江西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我们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
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要求:
⑴不得另拟题目
⑵不得透露个人的有关信息
⑶立意自定
⑷文体自定
⑸不得少于800字
⑹不得抄袭或套作
2.汉语言和文学
1.听——说——读——写
3.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4.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到底是什么东东?
素
材
积
累
注:可做文章构思参考
语文能力:
①基础能力
语法
②逻辑能力
③审美能力
④生活能力
⑤社会能力
素
材
积
累
注:可做文章构思参考
别受了“语文无用论”的蛊惑
当“重理轻文”逐渐成为教育流行病,一些文科科目自然就被排挤到了学习的边缘。这不,班上的小陈同学近期就反复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而且不难想象,会有一批同学成为他的拥护者。(87字)
小陈同学为什么会成为“语文无用论”的鼓吹者?无非是他觉得语文学得很难、提分太慢,语文不像数理那样“拉分”,或者觉得语文不那么有“科技含量”,语文是风花雪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靶子)所有这些论调的本质,就是短视、肤浅的“功利主义”,说白了,要么是“高考指挥棒”下唯分数论的综合征,要么是片面追求实用价值的不良反应。(指出对方的谬误之处)(150字)
其实何止是“小陈同学”?估计还有某位“老陈家长”,或者“老陈老师”,也在怀疑语文学习的意义。也因此,就有越来越多的“小陈同学”变得理直气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数理化,考个大学顶呱呱。而语文嘛,分数马马虎虎,学习也将就将就吧。(117字)
以拿多少分来衡量语文学习的价值,和菜市场买菜卖肉论斤论两一样,多少有些市侩。语文学习,仅到高考而止?显然,这很荒谬,很短视。而且,这是基础教育病了的反应,这病不轻,得治。语文,从咿呀学语,到临终遗言,伴随了我们一生,这样一门几乎贯穿生命全程的学科,又怎么会是“无用”的?(134字)
常听到数理化老师抱怨,学生读不懂题目,审不准题,这板子打给谁?打给语文?怕是要打给不认真学语文的人吧?而文史哲不分家,语文过不了关,其它文科科目也难得学好。张口说话,提笔写字,样样都离不开语文学习,饥而食、渴而饮一样自然,却偏有人说“语文学习无用”,不是睁眼说瞎话吗?(134字)
而语文学习之用,又何止于此?当你看到武汉感恩海报里“八闽来助,江城有福”的句子时,是否为之心弦触动?当你听到外交部发言人援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时,是否能与先贤孟子心意相通?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运用,还是文学审美,文化体悟,还以无声的浸润,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与生命。钟南山院士说“学好语文最关键”,也犯不着为语文学习溢美几句吧。而高中生小陈说“语文学习无用”,浅陋可见一斑了。(185字)
奉劝小陈同学,不要再散布“语文学习无用论”的无稽之谈了;误己是个事,误人是个大事;也建言诸位同学,擦亮眼睛,明达智慧,别受了“语文学习无用论”的蛊惑。(72字)
感受语文的魅力
高二1
余小甜
小陈你认为语文无用,(提“靶子”)我却觉得你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去感受语文具有的独特的魅力。(立观点)
你认为语文学习作用不及其他科。(“靶子)是的,英语教会了我们一门外语,数学给予了我们算术能力,地理让我们更了解地球……(先肯定小陈观点的部分合理之处)但你因此认为语文学习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你这观点是片面的。语文乃其他学科之基础,你不知学好语文才能学好其他学科。你不见评改试卷时,其他学科的老师往往会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呢?各大学科的学习进步涉及语文,审不了题便读不懂题目的意思,这时你会悔恨到:为什么我没有学好语文呢?你做政治大题时也会很有体会,政治往往要分清主语主语不同答案并不同,若因为没有看清主语或答题时没有加入主语而失分,你便深知道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了——原本会的题,却因为缺乏语文知识而丢分。(举例子驳斥)可见语文乃学科之基础。(立观点)你还认为语文无用吗,小陈?
你认为学语文学习没有带来实际性的知识,文言文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并无作用。(树“靶子”)也许是你不知道我们国家目前正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我们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的比例也在上升,古文乃是我国古人思想、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陶冶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体验古人的智慧,并感受其魅力。(通过论据驳斥“靶子”)你常说学文言文无用,那我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当下的抗疫海报上的“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还有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我方抗疫努力的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些文言文你是否读得懂,正如网友所言:“不学好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抗议期间这些文言文的应用让我们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也让我们体验到了文言文之魅力!(巧妙引用材料进行驳斥)学习语文如此之重要,小陈,你还感觉不到吗?
语文不是无用,而是太有用了——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能让我们感受语言之魅力,体验中华文化之美的学科。(正面立论)语文能让我们提高文化素养,能让我们与其他人交流时更有自信,谈吐更加自然。语文贯穿我们的生活,语文的魅力无处不在,当你觉得语文无用时,你便失去了感受其魅力的机会。我们从出生之后便再接触语文,你学会的第一句话,你唤出第一声“妈妈”时,便开始了我们语文的学习学习之旅。它带给你许多,你应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这样子你便没有语文学习无用论这种想法了。(52分)
学好语文,还有一个用处:
它让你和你未来的爱人,
不只谈论柴米油盐酱醋茶,
还能探讨琴棋书画诗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