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卷 基础夯实--2021-2022学年统编版纲要上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卷 基础夯实--2021-2022学年统编版纲要上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5 07: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卷
基础夯实
1.1949年10月11日晚,周恩来拜访民主人士黄炎培时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由各党派斟酌制定了《共同纲领》,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我们自己有了剧本,自己怎能不登台去唱呢 ”下列关于“剧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
B.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体现了“长期共存”的方针
D.规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
2.据下表分析,当时农民货币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49—1952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变化情况
项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
68.5亿元
100.0
87.4亿元
127.6
111.4亿元
162.6
127.9亿元
186.7
人均净货币收入
14.9元
100.0
18.7元
125.5
23.6元
158.4
26.8元
179.8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
D.农业经营方式的革命
3.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规定在全国实行棉布凭票供应,同时还发放线票、棉絮票等。具体是按地区来分发的,每年每人约1.6丈至1.9丈,婚丧嫁娶可补助一定的布票。从这一做法可以看出,当时我们国家(
)
A.生产力水平较低
B.杜绝了铺张浪费
C.城乡差别已缩小
D.满足了日常需要
4.1953年9月,毛泽东曾说:“(抗美援朝战争)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B.促使新中国完全实现了民族独立
C.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
D.是美国“冷战”政策在亚洲的主要表现
5.周恩来在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认为:“它的成就对于巩固世界和平与安全,首先是巩固亚洲的和平与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并为进一步协商解决其他重大国际问题开辟了道路。”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
A.首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D.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6.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实际上在这次会议上中国(
)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D.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7.
“一五”计划时期
“二五”计划时期
国内生产
220.6
817.9
国外进口
442.7
725.5
国内生产和进口合计
663.3
1543.4
进口占合计比重(%)
66.7
47.0
上表是我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时期化学肥料国内生产和进口(单位:万吨)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A.“大跃进”刺激了化学肥料的需求
B.国家将经济重心转向了农业生产
C.农业现代化增强了对外的依赖性
D.工业化提高了农业资料的自给率
8.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  )
A.新型政党制度推进政权建设
B.爱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D.人民民主专政得以确立
9.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据此判断,“它”(
)
A.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D.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0.1956年中共八大曾提出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方针。这一方针(
)
A.促发了“和平赎买”
B.体现了“以苏为鉴”
C.指导了“十年建设”
D.孕育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1.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八字方针”,即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说明(
)
A.经济建设正在摆脱“左”倾束缚
B.原八字方针加重了“左”倾危害
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D.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我国科技文化界以《十五贯》的公演、《人民日报》改版、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召开和音乐民族形式的争论等为标志,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表明,当时(
)
A.科技文化走向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B.科教兴国战略已取得了初步成就
C.科技文化方针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D.科技文艺界“左”倾思想已被清除
13.1957年初,毛泽东指出:“现在的阶级斗争,一部分是敌我矛盾,大量表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深入阐述了这一观点。毛泽东这一思想(
)
A.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C.推动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D.加速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开展
14.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当时,党中央这样做(
)
A.使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B.着眼于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
C.加剧了左倾错误的发展
D.旨在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15.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1965年学校数量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在校生数量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所
1.1倍
67.4万人
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4.1倍
1432万人
6.9倍
小学
1681939所
4.9倍
11626.9万人
3.9倍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开展了“教育大革命”
16.记录片《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有这么一段描述:“在大会发言中,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乔冠华发言结束后,几十个国家的代表排着队和乔冠华握手,向中国表示祝贺。次日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的“乔的大笑”,成为新中国外交自信的符号。”该记录片描述的这次会议(
)
A.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国家关系
B.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C.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即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对,整理成文字稿。口述历史是通过问答形式进行的,是由叙述者和访谈者(历史工作者)双方进行合作而形成的产物。很多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也有些只是一面之词,无法反映历史真相。由于种种社会变迁和历史动乱,大量档案文献散佚流失,更是常有的事。口述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口述史使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裔族群和妇女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这不仅使史学研究的视角产生了根本变化,也使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口述史以记录由个人亲述的生活和经验为主,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通过口述史料,史学家得以从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中,发掘出许多以往被忽略的侧面,或者为传统官私方文献遗忘的段落。
——摘编自定宜庄《口述史料的独特价值与史料的整理鉴别》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口述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2)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你作为访谈者,采访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请自拟主题,并撰写一份访谈大纲。(要求:大纲中的问题设计合理,符合历史逻辑,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赋予一国的最基本权利。对中国人民而言没有什么比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重要。相信经历过南北战争的美国人民,不难理解统一对一个国家多么重要和珍贵。毋庸置疑,中美国情不同,双方难免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相互之间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不断增强互信基础。
——胡锦涛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
材料二
胡锦涛在讲话中就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深化合作提出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包括:巩固团结互信,夯实本组织发展的政治基础;加大反恐力度,构筑本组织发展的安全环境;深挖合作潜力,增强本组织发展的持续后劲;扩大友好交流,巩固本组织发展的人文基础;完善内部建设,健全本组织发展的决策机制;秉承透明开放,营造本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
胡锦涛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一道,为创造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成就做出更大努力。
——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二战后中美关系的几个发展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时期外交的基本策略。依据材料指出中国组织和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共同纲领》在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故A项错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4年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B项正确;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的“长期共存”的方针提出于1956年,故C项错误;《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49—1952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在不断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土地改革,它使农民获得土地,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使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B项;苏联援助的是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与农民净货币收入的变化没有太大关系,排除C项;农业经营方式的革命是指我国对农业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其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在全国实行棉布凭票供应”“按地区来分发”“每年每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只能由国家统筹分配,故A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据“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有利于维护新中国稳定、巩固政权,这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新中国完全实现民族独立的标志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标志都是新中国的成立,故B、C两项错误;美国的“冷战”政策与毛泽东言论的主旨无关,故排除D项。
5.答案:C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亚非会议西方国家散布谣言,说中国要对邻国搞颠覆,面对着西方国家的破坏,与会国之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周总理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B正确;1953年周总理在会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错误;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C错误;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这是新中国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D错误。故选:B。
7.答案:D
8.答案:A
解析:从题干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成员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A正确,D错误;爱国统一战线又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正式形成,排除B;C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A
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与材料中“1979年4月”“改革、整顿”相符,A项正确。原八字方针纠正了“大跃进”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而非加重了“左”倾危害,B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中“1979年4月”不符,C项错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时间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态势可知,这是“双百”方针提出后出现的科技文化繁荣景象,表明当时科技文化方针得到贯彻和落实,C项正确;材料现象虽能体现科技文化的创新精神,但不能因此说科技文化走向了自主创新的道路,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改革开放后,B项错误;当时科技文化界的“左”倾思想并没有被清除,后来反而更加严重,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结合题中时间“1957年初”可知,毛泽东这一论断发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结合“现在的阶级斗争……大量表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可知,毛泽东这一论断客观地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阶级的状况,是正确的论断,这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底,B项错误,排除;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C项错误,排除;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开始于1961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7年”不符,D项错误,排除。
14.答案:B
15.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965年新中国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提出于19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实现于20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
16.答案:D
17.答案:(1)口述史料可以弥补档案文献的不足;拓展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发掘出史学研究中被忽略的侧面。
(2)示例
主题:抗美援朝老兵对战争中的细节的回忆,如作战时间、作战武器、口粮等,揭示战争的真实一面。
访谈对象:抗美援朝老兵。
访谈时间:某年某月某日。
访谈地点:河北省某抗美援朝老兵的家中。
问题一:您是哪一年入伍的?
问题二:您是接到任务去朝鲜的吗?
问题三:您所在的部队最先到的是朝鲜哪个地方?
问题四:战争通常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
问题五:您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哪?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问题六:您当时使用的武器都有哪些?
问题七:您当时的口粮都有哪些?
问题八:您是哪一年回国的?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解析:(1)根据材料“大量档案文献散佚流失”等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口述史料最广为人知的价值,就是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补充;
根据材料“口述史使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裔族群和妇女都有发出自
己声音的可能性”等可得出,有利于拓展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根据
材料“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发掘出
许多以往被忽略的侧面”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发掘史学研究中
被忽略的侧面。(2)普通士兵对朝鲜战争的历史叙事是更具体的,比较注重战争中的
细节,这是撰写大纲的关键。
18.答案:(1)问题:台湾问题。阶段:二战后初期: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遏制中国,发动侵朝战争,中美交锋;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交;21世纪以来: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策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开展“反恐”外交。目的: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没有什么比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重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以来等阶段进行阐述。
(2)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第一小问“新时期外交的基本策略”,从材料二中进行总结,“加大反恐力度,构筑本组织发展的安全环境”即开展“反恐”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为创造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成就做出更大努力”即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第二小问“目的”,从材料二中归纳,“为创造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成就做出更大努力”即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