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第二单元8《杜牧诗三首之早雁》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第二单元8《杜牧诗三首之早雁》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5 09:0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早雁
杜牧
1.认知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托物言志;
2.认知本诗整体运用象征手法抒情达意,体会“言在此、意在彼”的诗性特点;
3.分别概括本诗四联的大意,归纳全诗的情感内容;
4.指出诗中的对偶句,并比较不同之处。
考核重点
第壹章节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第贰章节
赏析早雁
写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hé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此处用为象征手法。
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以“雁”作为描写对象,那么作品中的“雁”具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整体感知
明确:“惊飞”“四散”“哀”
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文题解读
问题一: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为什么?
答: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击,导致大雁群飞无序、叫声凄惨。
问题二:雁群南飞,经过长安上空时,见到了什么景象?
明确: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天地间,只听见失群孤雁的几声哀鸣。
答:起到烘托作用。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问题三: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对写景有什么作用?
问题四: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
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无家可归。所以以“莫厌”二字劝大雁留在南方,不要急着归家。
问题五:
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明确:
⑴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
⑵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写作手法
象征方法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
。【导读②】
《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知道了这首诗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再深层次的理解诗歌,看看各诗句中有什么象征含义。
雁群惊飞四散
颔联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边地居民流离失所
颈联的“春风”似乎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记载,回纥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候来春驱逐回纥”。
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尾联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
第叁章节
主题归纳
这是一首七律咏物诗。通过描绘了大雁南飞的形象,运用象征手法,反映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的苦况,抒发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主题
作业:
1.预习声声慢
2.完成练习卷